給這周做個總結就是像嚼炫邁口香糖“跟本停不下來”。為了六月份能順利出門浪,我堅持“努力工作,認真玩樂”的原則,一件一件的把事情做好。當你進入快模式的時候,整個小宇宙都被調動起來了,迫不及待的要提前完成當前任務。這種感覺就像“眼里有片海,心中有束光”。
學習知識最好的辦法就是學會,然后講給別人聽,最好是寫出來。
很多時候我們發現我們越來越不會說話了,有的時候只會用鍵盤敲打文字或者用手機書寫文字,用emoji和搞怪萌賤表達情緒。聚會時各自玩手機顯得彼此不尷尬,會議室的功能也在往微信群轉移。朋友圈變成了主戰場,朋友間懶得打電話,懶得說話。有時候甚至發現話不會說,字也不會寫了。
每天見面重復的打招呼“你吃的嗎?”“中午吃什么?” 聽的多的“有時間聚聚”、“改天請你吃飯”,再就是官話套話,感覺都要失語了。
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海量而來的時代,像“古代被累死的皇上,每天批閱來自四面八方的奏折”。每天一打開手機微信端,不是你要選擇看什么,是被大量的公號推文襲來。無手機不生活的時代,是時候要做點改變了。
《朗讀者》、《詩詞大賽》這些電視節目其實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喚醒,讓我們重新認識漢字、詩歌、文章之美。
說話看起來是個小事情,只要張口,人人都會說,但是要把話說好那就是個技術活了。我之前在微信上看過一篇文章,寫的就是那些就是說完補一刀的人,讓人很無語。比如:“你去幫我搬一下資料吧。反正你力氣大。”“這個客戶你送一下吧。反正你順路。”“我們今天就住你那里吧。反正你家那么大,空著也是空著。”這樣一說,總讓人聽著窩火,有情緒。
說話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之前有個朋友跟我講,她每天的工作就是跟不同的人聊天,聊著就會去熟悉判斷一個人,從而找到她企業需要找的人才。
會說話的人,并非滔滔不絕,是覺得相處起來很舒服,溝通起來很暢快。
有種人,不管你說什么事情,他都會下意識的懟你一句,“不對吧”“不是這樣吧”,然后巴拉巴拉說自己的觀點,習慣性反駁,老是跟人抬杠,讓人很不舒服,自己卻高高在上,覺得自己說得很在理,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還有些人說著說著就冷場了,簡直就是話題終結者。
內心善良與溫柔才是一切好好說話的根源。
舉幾個小栗子說明一下。
多說“謝謝”
對人客氣點運氣總不會太差,生活中,我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說謝謝,打的付完錢,我會對的士司機說聲“謝謝”,倒垃圾,我會對保潔阿姨說句“謝謝”,食堂阿姨打飯,我也會說聲謝謝,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客戶,我都會說聲謝謝。其實這是很小的舉動,說久了就有溫度,就會被記住。我高中的時候,打飯的阿姨就記住我了,因為我每次都笑臉盈盈對著她說謝謝,結果她就記住我了,每次都給我多打點菜。你尊重別人自然會得到回應。
學會溝通,妥善理解別人情緒
有次跟同事D一起去見客戶,同事停車的時候不小心把前面的車輕輕的碰了一下,男車主很不爽,準備下車跟我們理論,我立馬下車賠禮道歉,跑下車門跟他說:“帥哥真是不好意思,我們今天出來見客戶,時間有點趕,不小心碰到你的車,真是對不起!天氣這么熱,喝瓶王老吉消消火吧”然后順手拿了一瓶王老吉遞給他,他看我道歉真誠還幽默,也就說沒事了。我同事當時都做好了賠錢的準備,能說話解決就不需要錢解決。
你就是一面鏡子,你說話的方式,決定了別人對你的態度
最近去早教中心去的比較多,大都是預約我家小酸奶去上試聽課,有的機構課程顧問很用心,全程的介紹會讓你很舒服,溝通小孩子教育,喜好等等。有的課程顧問就比較急功近利,恨不得你馬上報名,不然就立刻離開的感覺,讓人很不舒服。我在想如果跟大人溝通都不耐心,怎么能對寶寶有耐心呢?
說話的技巧有很多很多,心存善良,切記用力過猛。
借用《奇葩說》的一句話:知識就是力量,讀書才能裝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