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些雜七雜八的文章,聽了一兩本書,關于怎么溝通,怎么說話,有些小感悟。深感說話這件小事兒,有大學問呀。為什么有的人說出來的話,就讓人感動、舒服,拉近了距離,有些人一張口,就不想聽下去了。有些人說的話,讓人又舒服又真誠,有些人話也漂亮,但就讓人覺得假。同時,也深感自己情商常常不在線,一些話剛說出來,就想塞回去;也經常說了半天,等于沒說,啥問題沒解決。這些問題曾經非常的困擾我。最近似乎明白了一些自己身上的問題,也明白了好多自己的顧慮可能是多余的,反而影響了溝通效果。書上雖然教了我們很多技巧,但不一定適合每個人,而且,基本的幾個原則,才是最根本的。技巧不過是錦上添花。
一,還是感受感受感受,尊重對方的感受。無論是育兒的書,還是溝通的書,提的最多的還是這點。人只有在他的感受被認同的時候,才會感覺到自己是被認可的,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進行有效溝通。耐心的傾聽,去理解和說出對方的感受,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說出傷害對方的話。這一點我給自己打70分,對于陌生的人,往往有很強的同理心,能夠理解和尊重別人的感受,但往往和熟悉的親人,太過于著急幫對方解決問題,容易犯說教的錯。甚至有時候太過著急,沒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說出一些傷人的話。很多時候,我們無需幫助,無需咨詢,無需解釋,需要的,只是一份理解而已,尤其是親人。
二,也尊重自己的感受,坦誠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們有時候太過含蓄,或者怕說出來不合適,總是隱藏了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感受。或者說的非常隱晦。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上,這樣做,似乎弊大于利。這點,我深有體會。在工作中,有些想法有些感受,但自己從來不說,總擔心說出來是不是不太好了,同事領導會不會對自己有想法呀。實在無法忍受的時候,也會認真措詞,說的盡量婉轉一些。這樣的最終結果就是,思考成本大大提升,而說出去的話,似乎沒有解決任何問題,溝通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其實很多時候,不妨坦誠的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這并不意味著就要有啥說啥,想說啥說啥。或許成熟的最大標志,就是懂得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懂得什么話應該怎樣說吧。如何坦誠又優(yōu)雅得體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還需要多多學習。
三,透過表面的現(xiàn)象和感受,去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這就和我們做產品,去挖掘用戶真正內心的需求是一個道理。有時候,我們表達出來的,可能只是淺層的問題和需求,真正的問題到底是什么,需求是什么。只有搞清楚真正的問題所在,抱著雙贏的態(tài)度,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四,專注解決問題,而不是爭論誰是誰非。這個觀念,在很多書中都提到過,我把他熟爛于心,在日常生活溝通中,常常提醒自己。因為我們經常花太多的時間彼此抱怨,說對方的過錯,或者用于自責,這些對于解決問題本身,毫無益處。沒事兒不找事兒,有事兒不躲事兒。專注于說事情,解決問題,集思廣益,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去處理情緒,效率確實提升了不少。
最后一點,也是我覺得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一點,就是要認清自己。在任何一次溝通或是談判中,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當然無目的的閑聊除外。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覺得哪里不對,覺得不高興,覺得需要談談,但我們并沒有想清楚,通過談話溝通,究竟自己想要一個什么要的結果。我們學會了很多技巧,也經常說服別人,很多時候,卻還是搞不懂真實的自己,說服不了自己。我們一生都在尋找自己,有的人比較幸運,很早就明白自己要什么;大部分人,可能沒那么幸運。在路上,就好~
送上在我懷疑人生時重新點醒我,燃起希望的一段話:
人類行為和人際關系也是基于收獲法則的自然系統(tǒng)。在暫時性的人際交往中,你或許精于世故,按“規(guī)矩”辦事,暫時蒙混過關;你也可以憑借個人魅力八面玲瓏,假扮他人知音,利用技巧博取好感。但在長久的人際關系中,單憑這些次要優(yōu)勢是難有作為的。倘若沒有根深蒂固的誠信和基本的品德力量,那么生活的挑戰(zhàn)遲早會讓你真正的動機暴露無遺,一時的成功就會被人際關系的破裂所替代。
許多人具備這些次要優(yōu)勢,是社會所認可的人才,但是缺乏基本的品德,長期來看,他們與同事、朋友、配偶或者孩子的關系早晚會出現(xiàn)問題。只有品德才是交流中最伶俐的口齒,正如愛默生所說,大聲喧嘩反而難以入耳。
當然,也有品德有余卻溝通技巧不足的人,但即便人際關系質量因此受到影響,也是瑕不掩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最后附上最近聽的《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的思維導圖,談判,無時無刻不在,送給和我一樣品德有余而溝通技巧不足的人,技巧還是需要不斷實踐的,通過不斷的實踐,形成了自己的說話風格和思維模式,才是真正的學為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