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思路直指本質:用戶!為用戶造福,才能抓住用戶,才能在互聯網立足!
作者的睿智
所有的布局,都只不過是馬后炮而已
互聯網革命是什么?那就是,消費者擁有了更多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在商業環境中,一旦出現和諧,就說明市場出問題了:例如中國奶企的三聚氰胺事件
讓用戶感知到你的存在,這一點太重要了
先創造用戶價值,然后再產生商業價值
好的想法是需要爭論的,就像石頭需要經過摩擦、磨礪、打磨,最后才能變得美麗光滑
我既然跟你合作,我就要不斷地去挑戰你,要幫你發現問題,希望你能改進
你要把一個想法變成產品,中間需要大量的辛苦工作,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的調整,不斷的反復
關于產品
剛切入市場的時候,你如果不能用一句話說清楚你是什么,你是誰,用戶為什么要用你,那你這款產品一定是失敗的
如果你做的體驗能夠超出用戶預期,就能形成口碑
用戶拒絕產品的唯一理由是跟你無法共鳴,看了半天不知道它有什么用
所有成功的產品都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的
現在互聯網講究的是用最低的成本、最小的規模、最快的速度去嘗試一個粗糙的東西,快速拿到市場上去試,市場好就趁熱打鐵,乘勝追擊,不好就趕快換方向。速度是最重要的。
做產品不要在乎絕對數,而是要關注相對的增長趨勢;功能更貴精,不貴多,要在每一個點上做到極致
企業做到一定規模,做戰略規劃的時候,一定得具體到產品。戰略不能待在云端,一定要落地,具體到怎么解決用戶的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產品觀。
互聯網產品容易被忽視的特點:1. 要有一個靈魂,要符合相關領域的游戲規則,能打動用戶的心;2. 互聯網產品需要不斷運營、持續打磨。
產品要做到專注和極致。在產品方向上,一定要先學會做減法,而不是做加法。要先找對一個點做到極致,否則你什么功能都做,最后都不突出,沒有鮮明的賣點。
衡量一個好的產品:讓用戶離不開你,產生依賴感
互聯網企業一定要有現場力,產品經理要有“柔性的頭腦”和“堅強的腿腳”,要接觸用戶,在第一線才能保持手感和接地氣
在開發產品時,一定要找到用戶的需求點,這個東西對用戶是“可以有”,還是“必須有”,這就是強需求和弱需求
關于用戶和體驗
用戶的定義在我看來就是那些你能長期提供一種服務,能長期讓他感知你的存在,能長期跟你保持一種聯系的人。你只有在互聯網上積累了足夠多的用戶,才有能力把其中一些用戶轉成你的客戶。沒有用戶,就沒有客戶。用戶少了,客戶就沒了。
用戶本身就是商業模式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環節
“三個凡是”:凡是用戶提的問題,一定要追根溯源,找到問題的原因,從用戶的角度想解決的方案;凡是負面的信息,即使是對手的槍稿,也要找到可以改進產品的啟發點;凡是競爭對手的產品,都必然有學習借鑒的優點
要應對變化的商業環境,要進行自我革新,你需要重新回過頭來,研究你的業務流程,研究你的用戶消費習慣,重新看你的用戶如何使用你的產品,你的產品是否給用戶解決了問題。這樣點滴改進,用戶體驗一定會改善。
用戶使用產品的過程,是企業與用戶對話的過程。用戶買到產品,并不意味著銷售任務結束,而是體驗之旅才剛剛開始
真聰明的,是從用戶的罵聲和批評里面找到產品存在的真正問題,了解用戶使用產品的心理,甚至能夠把很多用戶隱含的需求給挖掘出來
面對用戶,你永遠要放下身段,傾聽用戶的需求,甚至傾聽用戶的羞辱
關于商業模式
一個商業模式的基礎是用戶,沒有用戶,任何商業模式都是浮云。一個商業模式的核心是產品,本質是通過產品為用戶創造價值
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廣告,一種是增值服務
1. 廣告:羊毛出在豬身上,即第三方補貼
2. 增值服務:互聯網上每個人都要的那是基礎服務,只有少部分人需要的才是增值服務,這部分服務一定要收費
商業模式包含了4方面:產品模式、用戶模式、推廣模式、收入模式
1. 產品模式:你提供的產品是什么?能為用戶創造什么樣的價值?你的產品解決了哪一類用戶的什么問題?你能不能把貴的產品變成便宜的,甚至是免費的?能不能把復雜的變成簡單的?
2. 用戶模式:找到隊產品需求最強烈的目標用戶
3. 推廣模式:真正的推廣模式是要根據你的用戶群和產品,去設計相應的推廣方法。判斷是不是真正的推廣,最簡單的標準時把推廣資源一撤,不再砸錢,看產品的用戶量是不是往下掉。如果用戶量一下子掉下來,說明產品肯定存在問題
關于賺錢
互聯網上的贏利模式
1. 利用互聯網賣東西,如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O2O等
2. 依靠廣告收入,例如Google
3. 以網游為代表的增值服務,例如網游中的收費道具和周邊
無論你的想法高明與否,我認為都不如用戶的選擇高明,所以任何美妙的想法,都不如先把它簡單地作出一點點,拿到市場上做實驗:一旦對了,你馬上能看到增長,并能迅速跟進;一旦不對,你調整的成本也很低
硅谷創業者:1. 與眾不同的精神,很注重跟別人不一樣;2. 產品經理精神,聚焦在產品上;3. 顛覆精神,干掉大公司。
建設一支優秀的團隊:
1. 不能以發財為目標,一定要有某種程度的理想主義情懷
2. 財散人聚,要有激勵機制,把大家的利益捆綁在一起
3. 解決新老交替的問題,留一部分利益給未來
好的決策者應該把公司當成自己的產品,在公司這個產品上去創新、去調整架構,加快信息的流動,加快決策的速度,在公司里培養出真正更多的小CEO,培養更多的產品和業務負責人
如何在這樣的時代給員工創造更好的土壤,讓大家真的做到創新,敢想,不會被一些定式所束縛,怎樣讓大家能夠學會更好地去做有體驗的產品,怎樣讓大家能夠貼近用戶,這是調整組織架構的首要考量
關于創新
除了發明外,還有兩種創新模式:一種是從商業模式上創新,就是把貴的東西做成便宜的,收費的做成免費的;一種是從體驗上創新,就是把復雜難用的東西變簡單,把笨重的東西變便攜
商業的本質就是讓人性得到釋放
如果你能發現產品里還有很多痛點,還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然后你能把它做到簡單方便,那你就可能會作出一個顛覆性的創新
當你做得最好的時候,可能正是被一種看不見的力量顛覆的時候 —— 顛覆式創新總是發源于小企業
破壞性創新的本質是創造新的需求和新的市場
大型企業對一些雖然可能代表市場方向,卻不符合其贏利模式,甚至損害其贏利模式的項目上猶豫不決,進退維谷
要讓簡單也成為一種重要的創新
微創新:從用戶的角度來看問題,從行業巨頭看不到、看不懂、看不起的小處著眼切入市場,通過快速地、持續的改進產品的用戶體驗,從而達到顛覆市場格局的目標,這種持續不斷的創新就叫微創新。一切從用戶出發的創新。
微創新的規律:從小處著眼,貼近用戶需求心理;小步快跑,快速出擊,不斷是錯
微創新最容易犯的錯誤是不聚焦
無論是創業公司,還是轉型互聯網的傳統企業,最忌諱的就是一上來就沖著宏大的平臺化思維做,因為用戶不會因為你做了一個平臺就接受你的產品
衡量什么算微創新:用戶會不會用最屌絲的語言在用戶間流傳
向自己提問
講產品的好處必須回答:用戶為什么非要用這款產品?這款產品能為用戶解決什么問題?這款產品與競爭對手的產品到底有哪些不同?
企業轉型必須回答:我要做的東西或者我已經做的東西,用戶是什么人?用戶在用我的產品的時候,會遇到什么問題?有什么問題是競爭對手沒有解決好的?那可能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機會。有些什么問題我做的不好,但我還以做得更好?這代表其中有創新的機會。
失敗的反思:第一,從過去的失敗中能總結出什么經驗,避免重蹈覆轍;第二,保持學習的心態,向用戶學習,想競爭對手學習。
是否該使用免費的商業模式:你究竟拿什么免費?這個東西會不會成為一項基礎服務?通過免費能不能得到用戶?在得到用戶和免費的基礎上,有沒有機會作出新的增值服務?增值服務的用戶愿意付費嗎?
用戶用你的產品:你給我解決了什么問題?你讓我覺得舒服的點在哪兒?讓我覺得好用的地方在哪兒?
錯誤的潛意識和想法
開發產品的時候,技術人員想的是:我要用怎樣的技術去教育用戶,讓用戶感覺我的產品怎樣牛,技術怎樣高。但用戶選擇產品的時候,往往這樣想:這個東西到底好用不好用?到底能不能解決我的問題?他們才不關心你是用什么高超的技術做的呢。
技術人員可能為自己使用了什么技術感到驕傲,但對客戶來說,技術根本就沒有意義
很多技術出身的人過于迷信技術,變成了為了技術而技術。技術本來是手段,結果成了目的。為了技術而技術,其結果就是忽略了消費者。所以,我也經常告誡技術人員,包括我自己,做好產品服務消費者才是根本,用誰的技術、用什么技術都是手段而已
你想沒想過,如果做得跟別人一樣,是沒有機會的
我們在一個行業干久了,就會很武斷地認為應該教育用戶,有些技術應該灌輸給用戶
中國的一元價值觀——崇拜錢:在這樣的價值觀里,很多人都不敢創新,因為害怕失敗。當你真正去創新的時候,很多時候缺的不是智商,也不是情商,而是膽量。
中國互聯網創業者太害怕失敗了,所以喜歡隨大流來尋找安全感
關于企業轉型、戰略
1. 在內部培養容忍失敗、鼓勵創新的文化:把創新從神壇上拉下來,從一些細微點上進行持續創新,這樣反而更有效
2. 通過合作培育突變的基因,短時間內獲取不具備的能力:傳統企業與互聯網公司合作合并,讓傳統企業具備互聯網基因
硬件的互聯網化分為:
1. 商業模式互聯網化
2. 產品體驗互聯網化
3. 市場推廣互聯網化
4. 產品銷售互聯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