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乘法分配律》
一、導入新課,讀題,明確問題,
1.列式
成套買(30+25)×2
分開買 30×2+25×2
2.計算驗證
3、拓展,買20套 (成套買,分開買)用不同方法計算
4、說明一下理由
5.列舉生活中的實例.
6觀察算列,有什么特點(同桌文流)
分享發現.
左: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
右:兩個加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相加
(30+25)×2=30×2+25×2
通過推理 理解乘法分配律.
8.畫圖鞏固乘法分配律。
求兩個長方形的面積:(等高不等底)
(a+b)c=ac+bc
9.練習況固,判斷對錯
26×57+43×26=26×(57+43)
算一算
25×(100+4)? ? ? ? 265×105 -265x5
25×100+25×4? ? ? 265×(105-5)
分享收獲
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解決生活中問題,使計算更為簡便。
2《平均數》—孫雯(四下)
一、讀題
比賽規則:每人15個圈,15個圈套完之后,記錄成績,出示比賽成績
(1)直接能看出結果
男生:7.7.7.? ? ? 女生:6.6.6
(2)引出平均數
男生:7,8,6,
女生:6,9,5,4,不同人數,
如何比較哪一組成績高.
二.深入研究
1、用哪個數代表各組套圈水平.
男生:(7+8+6)÷3=7
女生:(6+9+5+4)÷4=6
2、總結:
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移多補少,讓整個數據變得一樣多,平均成績為6。
思考:小美的6和平均成績6是一個意思嗎?用平均數代表一個整 體的平均水平.
3、聯系生活中的平均數的應用
(1)蛋糕店做蛋糕
(2)班級成績.
4、深化對平均數的認識
(1)平均數在最小和最大數之間.
(2)平均數受每一個數據的影響。
三 拓展練習.
(1)男生:(8+5+11+10)÷4=34÷4=8.5
女:(8+8+8+?)÷4=9
小娜應該套中多少?
(2)猜年齡: (6人)
31,29,32,28,??(1,59)
平均數受極大值和極小值影響,計算平均數會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
(3)判斷,說出理由
(4)鞏固練習
四分享收獲
1、用移多補少求平均數
2.如何計算平均數
說課《 乘法分配律》
一、教材分析:
數與運算:整數、小數、分數的認識、四則運算
從學生已有的生活徑驗出發,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教學重點: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具體情境。探索、應用乘法分配律,并能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教學難點:能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驗乘法分配律的價值,增強運用數學的意識。
教材對比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學生以后進行簡便計算重要方式。
學情分析:四年級學生已有一定的觀察,比較、分析、理解的能力,但運用能力不夠,抽象能力,概括能力不強。
對于復雜些的計算題,理解掌握不夠,概括歸納能力弱。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探索規律,探索乘法分配律。
2.經歷探索活動,發展能力,增強用符號表達數學規律意識。
3.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聯系。體驗用乘法分配律計算簡便,從而提高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興趣。
教法學法.
情境引入,類比分析,直觀演示、講解討論,自主學習。
學法指導:多觀察,思考、表達,嘗試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出示情境,購買校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變換數據,解決問題,說明理由.
二、引導探究,發現規律
學生觀察、討論概括算式特點,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總結乘法分配律.
三、深化理解,鞏固提升
學生在推理過程,強化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借助圖形深化理解,強化了分配律的左右兩邊算式中需要有公因數,找到公因數,為下面學習建構關聯,再次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a+b)×c=ac+bc
四、實際運用,解決問題
(1)出示精典題型,多角度思考,強化對分配律的理解
(2)出示兩組題型,體會運算律簡便
五.板書過程,交流收獲.
六,教學反思
知識體系——載體——掌握學習方法、構建數學模型、積是數學活動經驗。
《平均數》說課—尋數據之大同.
一、教材分析
北師大教材讓學生體會數據的選擇,首先經歷平均數的認識,是在兩組個數不同數據對比中產生需求。而四年級下冊是利用“移多補少”的思想認識平均數,五年級下冊是分析數據,深化平均數內涵。
二、學情分析
1.出示2道題,計算平均成績,不能用移多補少的方法。
2.對極端數據缺乏理解
三、教學目標
1體會平均數作用,掌握計算方法。
2經歷求平均數的過程,解釋意義。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喜歡數學和思考四,數學重點:體會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準點:初步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五、教法學法:
好奇,好探究,好秩序,好分享
1情境+問題串.
2.通過好奇引發問題
3.思考、分享,提升
4.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價值觀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判斷勝負,在人數不同時,體會平均數在生活中應用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平均數意義和求法
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感受平均數,追加6是否相同意義。
體會個人水平與整體水平是有區別的。
借助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平均數的范圍,平均數受極端數據影響。
平均數不 一定是小組中的某一個數,只代表平均水平
(二)實踐應用一體會平均數的用途、在教學中滲透安全教育,紅色愛國教育,實現跨學科學習。
七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平均數在統計學中承載著信息的重要數據,是判斷和決策的重要依據,更重要培養數據意識,感受平均數的必要、代表、趨中、隨機性。
《平均數》評析
把握核心問題,
一、教材解讀
平均分是在學生已經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運算含義基礎上進行學習的,與以往的除法不同。
三版教材都重在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課標》內容要求。
探索平均數的意義,能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能在簡單的情境中合理應用平均數,形成初步的數據意識和應用意識,“移多補少”更能體會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策略:
1、感受平均數的必要性.
核心問題:
尋求公平時,平均數有產生的必要性,為進一步理解平均數意義打下基礎。
2、體會平均數后代表性:
2個6表示的意思一樣嗎?
平均數的認識全面立體、豐富
3、感受平均數的趨中性.
平均數是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表達。
《乘法分配律》評析
教材解讀.
運算定律與四則運算是一個有機整體。運算意義是運算定律的基礎,學生理解運算定律的內涵離不開運算意義的支持。
1、理解運算的內涵離不開運算意義的支持
2、從數據討論上升到規律的發現與歸納,最終形成相應的數學模型
教學策略:
1、設計有需求的問題情境,學生在購物方面有相互經驗核心問題:兩種購買方式付款一樣嗎?改變套數和單價,出兩組算式,學生積累經驗。
2、通過多樣性的變式問題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內在本質核心問題:
(1)列出具有這種特點的算式
(2)聯結乘法與加法之間的關系,更借助乘法意義理解分配計算意義中理解,從運算主義推理,深入理解。
3.從具體的數到符號引導學生進行一般化的表達通過計算長方形的面積,推用長方形建模,數形結合,用字母表示,強化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