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這件事上,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得要領。
常常是辛苦的逐字逐句的讀完一本書,就扔到一旁,然后在豆瓣讀書勾好“已讀”,就算結束了。結果就是,除了在網絡世界滿足一點點虛榮心外,什么實質性的收獲也沒有,這樣看書的意義并不大。
我相信不光我是如此,很多人都在用低效的方法進行閱讀,導致最后啥也沒記住,最后還安慰自己,只要看過,多多少少會對自己產生積極影響的。這樣想也沒有錯,只是這樣看書真的太浪費了,一本書的作用遠不止此。
所以,到底應該如何閱讀,才能讓每本書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大巖俊之的這本《實用性閱讀指南》給出了一些很好的方法,讓閱讀這件事變得事半功倍。
先了解一下作者大巖俊之。他曾經也是一個不擅閱讀的人,直到進入職場后,因工作需要才開始學習閱讀這項技能,他曾一年讀完300本書,結果卻收效甚微。于是他開始研究閱讀與寫作,最終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名研討會講師,另外還有讀書法,思維導圖、記憶術等能力的講師。
這本書分享的方法并不復雜,我將分為三個步驟進行梳理,分別是高效閱讀、輔助記憶,采取行動。
-01- 高效閱讀
逐字逐句閱讀是非常低效的閱讀方法,往往看得累的半死,也沒記住多少內容。大巖俊之提供了更優的閱讀方法:
首先,我們應該先讀序言、目錄和后記來了解概要。讀完這三處,就已經知道這本書的所有內容了。
然后,提出問題,并帶著這些問題,在閱讀的過程中尋找答案。例如,“哪些內容對我的工作有幫助?”,“這本書最重要的內容是什么?”,“如何解決關于XX的問題?”當然,想問題是需要花些時間的。
最后,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你需要做筆記。做筆記有兩種方式:
① 直接摘錄+自己的感想。這個方法簡單易操作,不但可以通過摘抄對重點內容加深印象,還能加上自己的思考,輸出一份專屬于自己的讀書筆記。
② 思維導圖。如果你樂于手寫,那么需要準備三樣工具,空白紙,彩色筆,書籍,如果不善手工,也可以在電腦上用Xmind,百度腦圖等工具繪制。
思維導圖分為兩種。一種是根據自己的“讀書目的”來制作,如下圖。除了寫上書的基本信息,再用一個分叉寫上“目的”,再根據這個“目的”寫上你得出的“答案”,最后,再加上自己的“總結”內容。
第二種則比較簡單,直接根據書的目錄結構來制作思維導圖,如下圖。
-02- 輔助記憶
人的大腦總是健忘的,除了極少數的天才,大部分普通人是沒有過目不忘這項本領的。
記憶是如何遺忘的呢?這就不得不提“艾賓浩斯記憶曲線”了,這是以德國實驗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名字命名的一種現象,如圖所示,每隔一段時間,大腦就開始大幅度的遺忘。
大巖俊之提供了以下方法幫助記憶:
① 反復閱讀。還記得在學校時,老師常常會讓我們背誦全文或朗誦單詞嗎?“反復”這個動作,是抵抗記憶流逝最常用,也是極有效的辦法,雖然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做到的少之又少。
② 帶著感情閱讀。人的情緒在發生劇烈變化時記東西會特別牢,這個說法并不是迷信,在池谷裕二的《大腦構造與科學學習法》中可以查到。
③ 將看過的內容復述給別人聽。只有當你可以輸出時,才代表你真的理解了。所以,在閱讀的同時,想著我待會兒要講給某某聽,對于記憶也會有很不錯的效果。
-03- 采取行動
從“理解”到“成功”,中間差的是實踐和行動。這是最重要的一步,不管我們理解得正確與否,都必須在去嘗試和實踐。
究竟應該如何采取行動呢?大巖俊之提供了這些方法:
① 從書中發現行動目標。按照SMART法則,設定目標。“SMART”分別表示具體的,可預見的,可達到的,實際的,有期限的。
② 想象自己到達目標的樣子。去感受、想象自己成功后的樣子,調動起自己興奮情緒的同時去完成。
③ 確定具體行動。要盡可能的想出行動方案。可以試著用5W1H的方式提問,例如,怎么做?和誰做?在哪里做?何時完成?按照這些思路來思考,不知不覺就會寫出很多。
④ 將行動告知朋友。我們通常更希望先默默行動,成功后再告知朋友,現在把順序交換一下,會有意想不到的激勵效果。
作為一個成年人,功利性的閱讀并沒有什么不好,越長大,我們越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來不斷精進自己。讀了多少書不是目的,從書中吸取靈感,最終產生行動,收獲成功才是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