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有一種固定的提問格式:“XXXX,是種怎樣的體驗?”,如去過100個以上的國家,學考古專業(yè),老婆是個博士后……等等,大都是一些比較生僻和小眾的人生經(jīng)歷。所以,只要有人認真做答,自然會有很多人會去圍觀,點贊。
在楊絳老先生今年 5月25日逝世的那天,整個朋友圈都在轉(zhuǎn)發(fā)她雞湯體的《百歲感言》——當然后來證明根本不是她說的。當時,我也突然冒出一個類似的問題:”活過一個世紀,會是一種怎樣的人生體驗?”
對世事變遷有更深刻的洞悉嗎?對人生百態(tài)有更細致的體味嗎?
還是說,看到更多世間的丑陋?承受更多生離死別的痛苦?
抱著好奇的態(tài)度,我也搜了一下,竟然還真有人問過類似問題。作答者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描述了自己見過的百歲老人,大都講述的是家里長輩或身邊的親戚、鄰居等等。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點:
1、朋友越來越少,因為都活不過他(她);
2、兒孫越來越多,四代以上同堂不在話下,親孫、外孫、曾孫甚至曾曾孫多到記不住;
3、閱歷足夠豐富,親身經(jīng)歷過晚清民國,電視里,我們定義的古裝劇,在他們看來,就是兒時的時裝劇。
4、生活習慣良好,性情舒緩,身體健康。
記得一位答者分享了他的百歲太奶的人生信條:“飯吃半飽,酒喝微醺,與人為善而不過分熱情,嚴于律己又不十分苛刻。”
在我們的印象中,絕大部分的百歲老人,都應該是普通人,而且生活在環(huán)境幽靜,空氣清新、經(jīng)濟落后、 誘惑較少的地方,比如廣西巴馬。因為在大部分人眼中,普普通通,平平淡淡,人生波瀾不驚……這些都是長壽的必備條件。
而風生水起、功成名就的人,往往不太容易高壽,可能是因為,不管哪行哪業(yè),欲望與權(quán)勢,煩惱與成就,壓力與聲望,都是相伴相生的。或許,這也是上蒼公平的地方。
以我有限的認知范圍,為大眾所熟知,為后世所傳誦的百歲老人,只有三位,他們雖說經(jīng)歷了人生的波折起伏,大開大闔,但是大部分時間遠離了權(quán)勢與爭斗,或者早就對這些風輕云淡啦!
張學良、宋美齡,還有一位就是楊絳。
手頭的這本《我們仨》已經(jīng)放在床頭好幾個月了。直到得知老先生逝世的消息,才又想起,把它找出來讀完了。
我們仨,指的是錢鐘書、楊絳和錢媛這一家三口。他們分別是文學泰斗、翻譯巨匠和建國后外語高等教育的拓荒者。可謂學貫中西,名師大儒之家,可是這本書充斥的卻是兒女情長、父女嬉鬧、相濡以沫這些再平凡普通不過的日常生活片段,以及世事滄桑、家國變故中的輾轉(zhuǎn)與艱辛。
絲毫沒有彰顯學識的引經(jīng)據(jù)典和對留洋經(jīng)歷的炫耀,如同一個鄰家老太太在跟你平淡地講述她的一生,平淡到像在講述別人的故事,你只有在字里行間細細體味,才能讀出她隱藏內(nèi)心深處的那份悲愴和凄苦。
這份隱忍和平和,非學識和修養(yǎng)到達一定境界的人,是無法做到的。
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描寫了一個夢,一個老人常會做的夢。廝守半生的另一半,突然走散了,在夢里焦急地找尋。
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或許她已預感到,不管是執(zhí)手終老的夫妻,還是頑皮嬉鬧的女兒,所有的相聚都會有離散的那一天,這樣的夢境早晚會變成現(xiàn)實。
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一個更加獨特的萬里長夢,在這個神奇的夢境中,那條古驛道上,現(xiàn)實與夢幻相互交錯,他們仨最終在古驛道上相失。但無論誰,魂牽夢縈的都是那個他們曾經(jīng)共同的家。
人生,一切如夢如幻,如霧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回憶了她和錢鐘書從最初的負笈海外,相知相守,生育女兒,學成回國,到執(zhí)教清華,謹小慎微卻又不失風骨地熬過那段黑白顛倒的歲月,家國的歷史,時代的變遷中,每個人都像浮萍一般無助與脆弱,連大學者也不例外。
直到這個高知家庭熬過了浩劫年代,生活終于回到正軌,并越來越好。可就像所有的故事在高潮時候都會跌落谷底,最終他們還是散失了,唯留一人于塵世間。
讀完掩卷,內(nèi)心久難平復。
一輩子很短,百年的人生寫出來不過薄薄的一本,更何況我們?
1994年開始,錢鐘書住進醫(yī),全由楊絳悉心照料。不到兩年,女兒錢媛又查出癌癥晚期,住進醫(yī)院,且與錢鐘書的醫(yī)院相距大半個北京城。于是八十多歲的楊絳每日來回奔波,后期的錢鐘書已無法進食,全靠鼻飼流食。楊絳便每日親自做湯,喂給丈夫。
1997年,也就是楊絳86歲那年,女兒去世,次年錢鐘書病逝。她曾經(jīng)說過(這話真是她說的):“鐘書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顧人,男不如女。我盡力保養(yǎng)自己,爭求‘夫在先,妻在后’,錯了次序就糟糕了。”
“鐘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xiàn)場,盡我應盡的責任。”
于是,當悲痛稍有平復,楊絳于93歲那年,完成了這本《我們仨》,為后人留下這一家三口最生動、最真實的生活印記,也算是一種“打掃戰(zhàn)場”,直到今年5月,他們仨終于可以團聚。
作者飽含著對兩位逝去至親的真摯情感,過濾了那些讓人撕心裂肺的創(chuàng)痛和無法直視的煎熬,從普通人的情感和視角出發(fā),為我們呈現(xiàn)了人世間最平凡也最真摯的夫妻之情,父女之愛。
在紛繁復雜的塵世中,擇一人相守,不求天荒地老;棲一處蝸居,無需豪華奢侈;有一雙兒女,不用出類拔萃。珍惜攜手共度的每個平凡的日子,感受著那份若有若無的恬淡幸福。
直到有一天我們終將失散,或是分手,全靠回憶即可聊度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