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強大的學習能力可能要歸功于他們的好奇心,如果我們也能像孩子一般,讓身體里的好奇寶寶時刻興奮,那我們就能獲得更強的驅動力了!
每個孩子都喜歡問為什么,其中就包括了三個永恒的哲學命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
他們是行走的十萬個為什么問題庫,雖然不知道問題是不是真的有“十萬個”,但是我小時候在面對著一本《十萬個為什么》的時候問過媽媽這樣一個問題:“十萬到底有多少呀?這本書那么薄,真的有十萬個問題嗎?”媽媽啞然。
到目前為止,我覺得自己仍然是個充滿好奇心的寶寶,很多事情喜歡探個究竟,但是這里的“好奇心”,我兩種都占了,一種是“消遣性好奇”,另一種是“認識性好奇”。
就消遣性好奇而言,它說白了就是一種“八卦”的心態,就像我們過度瀏覽娛樂新聞這種行為。
我從小就被媽媽說,你怎么那么八卦,有時候她和朋友講完電話,我就會不停問她,“媽媽那是誰呀?”、“你們聊了什么呀?”、“你周末不是答應跟我出去嗎?為什么又要上班呀?”、“那你還帶我出去嗎?”、“那為什么不跟阿姨說實話呀?”、“噢?那個阿姨為什么老是不開心啊?”……
雖說消遣性好奇是人的本能,但這種好奇心的價值感并不高,而且容易冒犯到別人,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和小秘密,假如別人不愿意被人知道他的隱私,那還是應當尊重別人,等待別人主動告知會比惡意探尋好,因此這種好奇心應當適可而止(不過我心底里的好奇寶寶還是不可避免地雀躍著呼喊道:好想知道喲!)。
那相比較消遣性好奇,另一種認識性好奇卻可以在我們的個人成長中發揮重要作用。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認識性好奇就像我們與生俱來的那種對未知事物的求知欲,我們觀察事物、收集信息這個過程中,會不斷產生新的疑問,然后我們會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又進而不斷思考,進而又產生新的疑問,這仿佛是一個無窮盡的認識過程。
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工作,我們都可以用這樣一種求知的態度不斷地去指引我們去學習和思考。
起初種植多肉,是因為朋友送了四盆多肉給我,由于沒有種植經驗,沒過多久,多肉就奄奄一息了。
一想到把朋友送的肉肉養死了,我就很不開心,于是去百度了一下多肉的種植技巧,但是百度回來的信息質量參差不齊,我進而轉戰多肉吧。
在多肉吧里有幾篇置頂的精品帖,對于入門小白來說已經足夠了,于是我就開始潛心學習,后來發現雖然入門知識夠了,可是畢竟品種有別,我就奔赴書城,買了相關書籍來閱讀,同時又搜索了一些種植多肉的公眾號、文章進行比較,也加了相關的愛好群……
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在好奇寶寶的驅動下,循著自己的興趣愛好,逐漸掌握了入門知識(要是以前讀書也有這種刨根問底的精神,我應該能夠做得更優秀吧……眼泛淚光~)。
那么你知道“好奇寶寶”也是可以培育的嗎?
嘗試一下狐猬策略吧。
狐,像狐貍一樣,能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不斷通過“同理心詢問”來思考別人眼里的這件事是什么樣子的。
同一篇晨讀,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闡釋方式;同一本書,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認知和收獲;同一個熱點事件,每個領域都有不同的切入角度。因此,我們平時不光自己寫作,而且多閱讀其他人的文章,也是開闊視野的一種方式。
猬,像刺猬一樣精通至少一個方面的知識,像匠人一樣把握好每一個細節。
這就好像我們平衡自己工作與愛好的態度,同為寫作,有的人以寫作為生,而有的人將寫作作為自己的愛好,我們都清楚,在沒有解決溫飽的情況下,很難要求別人能夠在自己的興趣投入更多,正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我們只有在精通了某個領域的知識以后,才有底氣不斷拓寬自己的特長外延,錦上添花。
像孩子一樣保有認識性好奇吧,也記得隨時讓好奇寶寶歡騰起來,“好奇力”可是不可低估的成功驅動力呢!
參考書目:《好奇心》 [英] 伊恩·萊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