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表示要定個小目標比如先賺一個億的采訪視頻被觀眾瘋狂轉發。對于像王董這樣的富豪來說,賺一個億確實算個小目標,而這對于普通群眾來說,可能是一輩子都達不到的大目標。
有不少人傾盡一生都在追求金錢,最后淪為金錢的奴隸,任之擺布。我從來不否認金錢的意義。因為我們可以用金錢買到很多自己喜歡或者需要的東西,然后獲得快樂。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干著朝九晚五或者日夜顛倒的工作,拿著固定或變動的工資,在一線或二三線的城市里摸爬滾打。剛畢業的小年輕們日子過得捉襟見肘,有時候甚至還要父母補貼;三四十歲的中年人正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境,為買房買車或者裝修忙得焦頭爛額。
有些人確實會賺錢,可對于很多沒有生意頭腦對經濟學數學又不敏感的我們來說,賺錢確實不容易。那么,既然我們在賺錢這方面不能有什么太大的作為,必然要費點腦子在花錢這方面了。
日本長期活躍于金融界的超人氣MBA導師野口真人在他著作的《學會花錢》里,用通俗的故事向我們傳達了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須具備的金錢智慧。
01.
學會花錢的第一步,我們要弄清楚價值與價格的關系。由于價格是價值的體現,所以當“價值”大于“價格”時,我們花錢購買就相當劃算。其實是個很簡單的原則,人人都懂,關鍵是如何弄清楚價值與價格。
在金融學中,金錢的支出分為三種:消費、投資、投機。
簡單來說,消費指的就是滿足欲望而消耗資產,為了放松郁悶的心情去商場血拼就屬于這種。這種感情上的滿足程度被稱為“效用”,所以這種消費的價值由效用決定。當然,這也具有很高的個人主觀性。
投資指的是為了增加將來的資本而投入現有資本的活動。而將來產生的金錢被稱為現金流量。比如你要參加某個培訓班,那么就得思考將來產生的收益的價值是不是大于現在參加培訓班所需的報名費和時間的價值。所以這種投資的價值由將來的現金流量決定。
投機指的是做好會虧損的思想準備,挑戰一下,看是否能夠獲得比付出的金錢更多的回報。比如我們所熟知的賭博、麻將、撲克等。
商品的價格隨市場的供需而波動,不過市場也未必反應商品的正確價格,所以如果商品的實際價格與自己心中的合適價格相差太多時,要三思而后行。
02.
學會花錢的第二步,我們要了解時間對于效用的影響。知道自己的預期壽命,是判斷消費還是投資的時間因素之一。如果你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那你未來獲得金錢的效用和現在沒有太大差別甚至更高,而如果你是個八十多歲的老人,那十幾年后的金錢幾乎沒有任何價值。況且,人都是不斷成長和改變的,我們可能會擁有不同的興趣,不同的思維。現在對你而言覺得有價值的東西,在未來就不一定擁有同樣的價值。
還有一點,我們總是傾向于現在的感受,未來的現金流量帶來的效用會逐漸減少。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可能會愿意為了房子等上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但卻在餐廳里連點餐后的二十分鐘都等不及。有時候我們即使知道下周有打折促銷,可以以三折的價格買到想要的商品,但還是忍不住此時喜歡的沖動而立刻以原價買下來。
03.
學會花錢的第三步,我們要適當改變一下自己的判斷習慣。經濟學中有兩種理論。一是“人們對于較低的概率會反應過度,對于較高的概率則反映不足”。按照這個理論,我們在買彩票時往往會高估一等獎中獎率幾乎為零的概率,而低估不中獎這個很高的概率。另一個是“我們感受到的滿足程度的變化量,隨著獲利或損失的增加而遞減”。比如再好吃的食物吃多了之后,感動就會逐漸變淡。所以我們的滿足程度隨金錢變化的影響,而不是受總額的影響。
還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參照依賴”。比如A的資產從2000萬減少到1000萬,而B的資產從500萬增加到1000萬,雖然兩者都擁有相同金額的資產,但比起失去1000萬的A,明顯是增加了500萬的B感到滿足。所以當人們實際獲得的收益大于預想收益時,感受的效用會更大。
04.
學會花錢的第四步,得了解所謂的風險和回報。我以前一直以為風險等同于危險,但從這本書上才學習到,金融理論里提到的“風險”,指的是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即使一件事情的結果是很糟糕的,只要這個結果幾乎能夠確定,那么這個風險就幾乎為零。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盡量讓風險可視化,然后該出手時就出手。
至于風險和回報之間的關系,以往大家都有個傳統的觀念,就是風險越高,回報越大。不過書中舉了個投資A股票和B股票的例子,發現,風險低、偏差小的方案投資價值更高。
不過,每個人都想要低風險高收益或者高風險高收益,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本書中介紹了兩種方法,一種是投資組合,即把風險高和風險低的投資組合起來,兩者中和,從而降低風險,取得高收益。另一種規避風險的方法叫做期權交易。簡單說,這種交易是指支付適當的預約金,可以取消預約的行為。期權可以說是“為應對萬一會發生的不好的事情所做的準備。”比如你需要訂購一款商品,需要10萬,你先付了一萬的定金,后來你又在其他地方看到了相同的商品,只要七萬,或者你不想要之前的商品了,那么就可以取消之前的訂購,雖然賠付了定金,其實還是賺了。
05.
學會花錢的第五步,需要明白,人的價值,不是由他擁有的現金總額決定的,而是由他創造現金流量的能力大小決定的。所以,我們首先需要掌握的是掙錢的能力,而不是存錢的本事。因為創造現金流量的重要資產是人,所以對人的“投資”,回報率最高。
要知道,金錢本身沒有任何價值,而它所起的作用也從來都是被動的,怎么運用,還是因人而異。我們要將金錢視為一種輔助工具,從而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現金在你擁有的一瞬間就開始腐爛了”,今天的100塊,到了明天可能就只有90塊的價值了。將來是不確定的,雖然你也許會預料到將來可能會發生什么,社會以怎樣的趨勢前進,但是所有的這些只是可能性高低的區別了。
所以,“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自己人生每個階段應該做什么、做什么效用最高,然后最大限度地活在當下”。留一部分金錢不動以備不時之需,其他的金錢就讓其流動起來吧,就像全身的血液,只有流動才有意義。
社會上總有個現象:越成功的人越容易成功,越有錢的人越容易掙到錢。為什么?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兩者思維和做事方式的差別。
最后,我們還得明白一點,人并不是越有錢越幸福。這個公式可能在你從物質上的貧窮走向富足的初期是成立的,但是隨著你自己持有的金錢的總額的增加,你的幸福感并不會隨之提高。
所以,學會花錢,理性消費,適當投資,謹慎投機,然后使自己成長,使人生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