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金沙灘”
——鄉村懷舊系列散文之“沙灘”
火山
某日攜帶古琴回朱山下老家,特地選擇在兒時經常玩的河堤邊彈彈。河堤已經不再荒蕪,嚴整的堤岸保護著附近的菜地,維護著流水的方向。這條河是小海河的支流。
早些天看到大紅鷹撐橡皮艇經過江埔小海河,那些圖片讓人有點感慨啊。小海河最終還是在文峰塔處匯入流溪河,奔向廣州的。看著落日余暉,在竹林、荔枝林、菜畦混搭的岸邊,稍微撫摸幾曲,將琴放下拾級而上,望著那片西邊曾經流蕩過的黃沙灘。黃黃的鍍上太陽光芒,仿佛是當年的“金沙灘”。那時熱播《楊家將》,楊家的忠肝義膽早早地在幼小的心靈處撒上了一些陽光。
全村唯一的一部彩色電視機周圍,總是擠滿了人。我們這些小屁孩也湊著熱鬧,“厲兵秣馬”自造了不少“兵器”——實際就是木片、木棍、竹片做成的“刀槍劍戟”。我造了一把木劍,木材是從某個私家樓房工地,順手牽羊拿的;也造了一桿紅纓槍,槍尖是竹片牒成的,桿把是一根較實厚的小竹子,紅纓是現在多數見到的紅色捆綁帶撕碎做成的(這種紅纓不太耐久,好些日子就褪色);順道腰里也別著一根“馬鞭”,實際就是非常柔細的小竹子,而且還是新鮮材料呢。各人手上有了家伙,揮畫“比試”,大有準備大規模舉事之“嫌”。準備和醞釀了好幾天,我們決定“開戰”。
有人將家里裝碳銨肥料的塑料袋子洗干凈,做成一件披風;有人將家里裝鉀肥的蛇皮袋,做成圍裙;有人直接拿芭蕉葉綁在手腳,當作護手腳的盔甲。那個斗大紅色的“朱”字,就寫在一張透明的軟塑料薄膜上,不知道那伙伴是怎么弄的,竟然這么先進——估計是別人蓋臨時茅寮用的材料。我們沿著這面旗幟,走向河堤的金沙灘;沙子非常細,摔跤、翻滾、弄碉堡都行;那片土地我們叫它“山之下”,隔著河對岸就有一座“黑山”,我們就往偏西方向逐漸向金沙灘靠攏。隊伍穿越雜草叢生的小道,實際上雜草可以幾乎淹沒我們,如果不是有刀槍旗幟,估計也很難在遠處看到我們這些小矮人。靠近沙灘旁,雜草明顯沒有那么多,有人記得附近有些甘草根,于是隊伍休整,在細細的白沙與泥土間,找那些跟甘蔗有點像卻又比甘蔗小得多的甘草根來嚼嚼。小休畢,排開陣勢,兩軍對壘,重演宋遼大戰金沙灘的故事。開始沒有人做遼軍,干脆大家排成一列報數,雙數的站出來自動成為遼軍,有些家伙做了遼軍竟然哭了起來。我比較幸運成為宋軍,并且還是一個小隊的隊長。提著紅纓槍,馬鞭嫌棄妨礙暫時放一邊,改為用手勢代表騎馬, 楊家將卻變成朱家將了——旗幟就寫著“朱”字啊。兩軍正式對陣,抓長槍的人都站在第一排,之間留有空隙,旁邊蹲著抓短刀和短劍的。有些村民以為我們打群架,站在旁邊監督著。雙方“將軍”站出來叫陣,說夠了兩三句,就陣前開打。遼將使用雙錘,宋將使用紅纓槍,明顯是宋將占據優勢。遼將身法靈活常常游走于槍桿邊,找機會靠近宋將;幾個回合輪番換將,將軍打架輪完之后,雙方陣前各自大喝沖鋒,直接找人混戰。實際上,你打那里,你告訴我,我攻哪里,我提示你——混玩還差不多。有些人嫌棄兵器多余,干脆把兵器扔了,直接摔跤。我也嫌棄紅纓槍麻煩,槍尖插在沙地上,就提著木劍和別人的刀干架。真是殺得天地玄黃、日暉斜照。
宋軍節節敗退,丟盔棄甲,反正我的紅纓槍、披風都給人繳了,抓著木劍和馬鞭且戰且走。沿著來時的路,逐漸遠離金沙灘。忽然有人大叫,蛇啊!蛇啊!媽呀,有一堆蛇打著蛇餅卷在一起,不知有多少條。又有人大叫,快拿細竹子!這時“馬鞭”成為我們主要的正式武器。不管宋兵和遼兵,大家都合兵一處了。干它!這才是真正的人蛇大戰,實際上就是人自己挑起來的戰爭,這些蛇比較冤枉,只不過它們恰好擋住了我們的道路而已。打完蛇,大家都覺得有點累了,實在掃興,撿起各種兵器,回家罷了。走不了多遠,有人又大喊,蛇啊!靠,又有一堆蛇餅卷著在路上,大家互相看了看,打吧!打蛇畢,有人累得坐在地上,直喘粗氣。走吧,忽然又有人幾乎慘叫,蛇餅!有人開始溜了,繞路回家。大部分人還是用吃奶的力,將這堆蛇干了。誰知探路的人回報,前面還有蛇餅啊。大家驚得一哄而散,決定繞路走算了。
我一邊回家一邊想,這是什么意思呢,怎么回事?后來村民告訴我們,那段路總共有七個蛇餅,有三個被你們打散,還有四個!說好的金沙灘大戰,誰知是人攻擊蛇的大戰;哎,究竟天意何為?
每每念此,只好借用佛號:阿彌陀佛!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