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本文參與永冬泩雙月征文第二期【識】
舊歲來到西安,因為疫情一直沒機會出去走走,眼下疫情稍緩,便如饑似渴地認識這座古老的城市。
1.城墻
西安的城墻有古韻,倒不似江南青灰的磚上鋪著淺淺的苔,城磚大都灰白色,密密麻麻的,載著十三朝古都的氣韻。
踏上城墻的時候,便不由自主觀察腳下的磚,沿途并不完全相同。最多的磚是長方形,鋪成寬闊的城墻道,上方偶爾還有刻字,仔細辯認,似乎是“一九八四”,便知這磚有翻新過,不過仍舊是我的前輩,便值得我敬重。兩旁構成城體的磚也是矩形,不過較地面更小,也更粗糙些,有些也有刻字,不過大多是“xx到此一游”,密的時候能布滿半個城面,余下的便是些低矮不太好刻寫的地方。見到最早的留下的刻字時間是一九七幾年,零幾年的較多,一零年的少,二零年的幾乎沒有見到,看來素質教育也頗有成效,至少在這城墻上能得以體現。也發現大多人刻字喜歡刻姓名籍貫日期,似這般能在天地間留下不可消磨的印跡。這城墻倒也爭氣,幾十年前的字還能得以留存,往后不知還能存多少年。但并不是所有的磚都是矩形的,也有些磚是三棱柱狀,大都組成某處的臺階,還有外城墻的斜面。還拿這斜面問過老師一個問題,說是每塊磚都有突出來的地方,不怕人順著爬上去嗎,老師笑著說不會。我不信,一搜網上還真有人順著這突塊爬過兩三米的報道,倒也不敢拂老師面,畢竟小破校沒有建筑專業,我也不能強求。
踏著這磚,就不能不看兩側的景。西安城墻繞的是內城,大約14公里,剛好包個四方首尾相合的圈。兩側的景也頗合西安的古韻。都是淺灰的瓦,漆紅的柱,內環外環繞成院。內里倒是不古舊,所見的基本是酒吧飯店旅館花房咖啡館,至于有著太極魚伴著流水的公園,現代化氣息更是敞亮地鋪開。
站在城墻上,只覺得遼闊,大道寬敞,想了想古代跑兩輛馬車應該也不是難事。最爽的是租個單車在城墻上疾行,不像在馬路上要顧及那么多的行人,城墻上簡單可以容忍你橫沖直撞,肆意妄為。不過有些惱人的是,地面磚上的縫隙總會讓你覺著顛簸。去的時候正碰上艷陽天,還有些覺著曬。但是因速度帶來的風一吹,倒也什么暇疵都忘了,只求個痛痛快快,忘乎所以,何需顧及其他。若是緩緩地騎行,便很適合雙人單車配一對情侶,自有它的情調。還有一件小事頗有意思,便是城墻道是斜的,且城墻一邊開口一邊全封閉。但開口居然在高的一側。于是我又去禍害那位老師,問如何排水,老師說不能只看表面,要看內里結構。這樣的解釋,我還是不太滿意,但卻無處可尋答案了,希望有緣見到這篇文的友友能給我解惑。
城墻由一個一個馬面連成。我和同行的朋友倒都是倔強,撐著也要走一個整圈。如果沒記錯,是96個馬面。中間還夾著幾扇城門,每個城門都各有各的特色。印象深的有扇城門被一棵高大的樹遮著,瞅了半天也沒望見名字。城墻間也有些角樓,對行人來說可能是個遮陽的好地方,累了便坐在臺階上歇歇腳,樓門倒是沒見一個打開的,不然還能見到更曠遠的風景。
城墻上的人也很有意思。遇見兩對在城墻上拍婚紗照的未婚夫妻,一對穿的是西服紅婚紗,一對是古代的樣式(請不要嫌棄筆者認不出來是哪個朝代的款式)。女方都很是嬌羞,男方也有些靦腆,見人路過便匆匆閃開,倒讓我們這群想當吃瓜群眾的路人不得不按比原來還快的步伐前進。城墻上有喜事,但更多的是平淡的事。三五好友一起漫步,一對情侶手拉著手緩行,一家幾口出游,都是再常見不過的事。不過,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一件悲事。迎面走來一個男子,手捧一束黃花,似是失了魂魄,沿著城墻行走。我不知道他經歷了什么,我只久久注目,祝他幸福,和我的同伴一起。
城墻上的世態風貌,頗為可愛。還有沿途的“城墻故事”伴著,它是城墻的文創產品。千姿百態的城小將,城門旁的玩偶,皮影,手工藝,都顯示出這古城墻在現代化生活里的活力。這是西安城墻,也是西安的一面。
2.回民街
要論來西安見到最多的少數民族,回族必定是第一。我的同學里,就有回民。她不吃豬肉,每次去食堂買飯都是千挑萬選,一學期下來已經和幾個窗口的阿姨混得熟門熟路,現在已經不用她開口,食堂阿姨都會幫她挑。
當然,重點不是她,也不是回民,而是回民街。去回民街的時候,只是一時興起,又恰巧有兩三個小時空閑,就去逛了逛。
回民街上小吃眾多。我走馬觀花倒也大致給分了個類,主要包括糕點類,比如甑糕、鏡糕、綠豆糕、桂花糕等等;其次是果汁類,包括酸梅湯,石榴汁,西瓜汁等等;然后是各式湯面,最出名的應該是biang biang面,因為字太難寫,特意找當地同學問了口訣: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了車車走咸陽。除了這幾類以外,必不可忘的是炒酸奶。我一直覺得這個“炒”字用得妙不可言。炒酸奶并不是用火炒,反而做的是冰淇淋,我看著小哥取出一團果漿攪勻鋪在臺面上,還伴著些其它我不認識的東西,拿鏟子鋪開,不知怎么就凍成了一大片。然后小哥就會一小塊一小塊鏟成卷,裝一個小盒配幾根竹簽給你。要說哪兒“炒”了,倒好像也沒見著,要說沒炒,那動作又有些像??傊煸谏耥嵗?,不是我能說清的。
回民街當然不只小吃。令我驚奇的是轉過一條街,就像進入了暗巷。明明太陽高懸,卻完全進入了陰涼地。與小吃街的寬闊不同,這條街像是好鄰居愛湊一塊,并排走四五人,已顯為難。這條街上也不怎么賣吃的,而是其它物件或服務。譬如漢服,箱包,茶磚(尤以茯苓茶磚多見),姓名串珠,魚療,采耳等。而且同樣生意的店,絕不止出現一家,比如漢服店,便是隔兩三家就又見一家。整條街走完,也有一種驚喜的感覺。曾經去過成都的錦里和寬窄巷,進去便是人山人海,一回頭便與伙伴走散,在西安還能尋得一條容人踱步的有名街道,不可謂不欣喜。
說到小吃,便再提一句永興坊,離中山門不遠。里面也是密布各種小吃,不知是不是去的時段原因,人顯得比回民街多得多。賣得小吃仍是那幾類,在那吃過一次米糕一次羊肉泡饃,店老板人都很不錯。
再說句玩笑的話,曾經聽聞西安扒手眾多,出門一趟手機能在四五人手中輾轉,便時刻小心,但也沒實際見過,不知是不是傳言有虛。倒是學生被網上騙錢,一次上萬的見過幾例,看來守住錢袋不會因為沒遇見扒手而成為一件易事。
3.陜西歷史博物館
說到博物館,第一次被允許外出時的目的地就是它,但是有事耽擱了,不得不轉去城墻。趁著端午節,就去逛了逛。
坦白說我對文物連一知半解都稱不上,專業知識更是半點都沒有,在此敘述也只能憑直觀印象。所以若是有什么貽笑大方的地方,還請多多指出,多多包涵。
要問我對什么文物最感興趣,那自然是些奇奇怪怪的東西。
首先是鎮墓獸。丑得可愛就是我對它們的第一印象??偨Y我見到的幾座鎮墓獸,大約都是有人的特征,再加以異化,多為蹲姿,四肢皆觸地。鎮墓獸,顧名思義,便是守護墳墓。這與古人的迷信傳說脫不了干系。古代人認為,陰間有各種野鬼惡鬼,會危害死者的鬼魂。因此設置鎮墓獸的目的首先是為避邪,以佑護死者亡魂的安寧(此句來源于百度百科,侵刪)。所以其實丑可愛有它的大作用,雖然現代人可能會覺得鬼怪之說全為扯淡,但鎮墓獸作為一種文物,自有它的意義。對于我這個淺薄無知的大腦來說,可能是又發現了古人令人嘆為觀止的想象力,看來天馬行空,也是一脈相承。
然后是一些奇怪動物。首先是蠶,老實說,從未見過蠶之類的文物,初見盯著它看了半晌。后來才知,蠶,即是絲的代表,古代絲綢之路的燦爛輝煌,在這只蠶上得以體現。隨后是一些馬,十二生肖等。馬奇怪在它的尾巴不是雕的垂順的毛發,反而像一個電鉆的頭,不過沒人講解這個,也只好默默記下。十二生肖全都擬人化,穿著長袍,只有頭部顯示其特征。同時發現許多器物上都刻有鸞鳳,那是吉祥的象征。
其實對兵器也不可謂不感興趣,但我在館內沒找到最想一睹真容的唐橫刀,就暫且不提。唐三彩倒是讓我震驚,雖然課本上反復強調,在別的博物館也曾見過,但抱著一種特來觀察的心態,還是不能不贊嘆它的精妙。最后再說說晉祠,未曾想陜博會有一個展廳展覽山西之物,又長了一點見識。
古代的文物我看不懂,靠講解和百度也只是淺淺一觀,但現代的活動我還是能略微觀察到。在我和同伴逛館這段旅程中,我們見到了三四隊小學生前來學習,都帶著筆記本或是資料。有一個小男孩最為觸動我,我竟見他對一件文物拜了拜再開始抄寫相關知識。我想,在這樣的教育下,他們定不會如我一般,走進博物館如同半個文盲。而他們,也是西安的未來,中國的未來。
4.大唐不夜城
來到大唐不夜城剛好下雨,于是不由得詬病它的地面。黃色的磚大塊大塊,漂亮,但是很滑。不過待了一小時不到,已險些滑倒四五次。和同伴笑說從沒這么認真扒過地。她則是寧肯走外圍繞大圈也不愿意再踏上去,實在非踏不可,也要手拉著手,相互扶持著走。
大唐不夜城沿街,都是小吃與文創品,琳瑯滿目。兩條道只能單向走,沿街的警察也很多,一場雨見他們淡藍的衣服全成了深藍,還得在那站著,就更體會到他們的辛苦。不夜城,好景在夜里。天一黑,各式各樣的燈大放異彩,這城便活了起來。還有的燈別出心裁,一串燈便是一句古詩。西安美術館,劇院等都在不夜城里,更添了幾分繁華。因為急著回去,就沒來得及細看,匆匆逛了逛就回來了。
以上這些地方,我都只去過一次,在西安,我也只去過這些地方,對西安的認知也很淺薄。但不可以磨滅的印象是,厚重的文化。并且,這些文化已漸漸融入了西安的每一個角落。城小兵,唐小西,就連不夜城的讀書閣,也是古裝漫畫人物在指引。至于讓收集狂欲罷不能的核酸貼紙,更是不用說。
我在西安,如果沒有太大變故,至少還將待四年。未來的四年,我將會見證一個怎樣充滿活力的城市,我不敢想象。我只能認真觀察,認真記錄,認真去認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