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人說,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的做選擇。
今天說一位,一生都在面臨重大抉擇的名人。
晏殊,字同叔,曾任北宋宰相。
此人,五歲便能作詩,神童不假。
景德元年(1004年),十三歲的晏殊,被推薦到了北宋朝廷。
第二年,宋真宗帶上宰相寇準,親自對這位神童進行了考試。
一個十四歲的孩子,面對當時的皇帝和宰相,一點兒都沒有怯場,從容的做完答卷。
宋真宗大喜,當場便賜晏殊同進士。
第二天,皇帝帶上更多的大臣,一起給晏殊又來了一場考試。
那題目,晏殊前不久剛剛準備過的,按說他應該會輕松過關。
但是,晏殊猶豫了。
02
這是決定自己命運的考試,又是熟悉的考題,可該不該和皇帝實話實說呢?
晏殊迎來了人生第一道重要的選擇題。
最終,他決定告訴皇帝實情,這道題自己剛剛復習過。
宋真宗高興壞了,多好的孩子,神童,還誠實!
于是,另出一題,這根本難不倒神童,再次輕松過關。
宋真宗授晏殊秘書省正字,留秘閣讀書。
在場的寇準提出反對,因為他看不慣南方人,反對如此提拔晏殊。
據《宋史》中載,宋真宗反駁道,“朝廷取士,惟才是求,四海一家,豈限遐邇?”
經此一事,晏殊知道了自己得罪了寇準,寇準也記住了這個小冤家晏殊。
03
天禧四年(1020年),寇準倒霉了。
宋真宗想要廢掉權臣丁謂,準備讓太子監國,寇準開始著手準備詔書。
誰知道,劇情反轉。
此消息走漏出來,丁謂連夜進宮,竟然說服了宋真宗,不僅保住了自己,還說服皇帝罷免寇準。
寇準滿腦袋問號…
丁謂想到寇準和晏殊有舊怨,于是便讓晏殊起草罷免寇準的詔書。
晏殊又迎來了一道關鍵的選擇題,寫還是不寫。
寇準曾經給自己找過麻煩,按說是個報復的機會。
可是,也不能領丁謂的人情,這人已經名聲狼藉。
最主要的是,皇帝如此出爾反爾,哪能隨便站隊呢?
于是,晏殊拒絕執筆,靜坐殿外,讓所有人都看到他,沒有參與丁謂的計劃。
04
寇準最終仍然被罷免,其同黨們也沒有怪罪晏殊。
但是,事情沒完。
天禧四年(1020年),宰相李迪出了個狠招,說服了宋真宗,要和丁謂兩人一起罷相。
太狠了,同歸于盡啊!
誰知道,丁謂再次深夜進宮,又說服了宋真宗。
李迪不是不想當宰相了么,那就走吧。
丁謂繼續當宰相。
同時,命令翰林學士劉筠起草詔書。
劉筠是一頭霧水,因為他正在準備罷免丁謂的詔書,現在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大反轉。
劉筠堅決不和丁謂同謀,拒絕起草。
丁謂找來了晏殊。
晏殊心里這個恨啊,到底是躲不過!可能怎么辦?這個丁謂命太硬了。
05
據說,晏殊寫完詔書后,見到了劉筠,心里覺得有愧,不敢上前行禮。
剛正的劉筠和屈服的晏殊形成了對比。
晏殊這次的選擇恐怕是做錯了。
宋真宗駕崩后,宋仁宗繼位,掌權的是皇太后劉娥。
天圣六年(1028年),晏殊舉薦范仲淹任秘閣校理。
范仲淹不是一般人,居然指責劉娥過多的干涉朝政。
晏殊知道以后,嚇壞了,范仲淹啊范仲淹,你這是坑我啊!
面對晏殊的指責,范仲淹寫下了著名的《上資政晏侍郎書》,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原來,晏殊曾經被劉娥這個母老虎整治過。
天圣五年,劉娥想要晉升張耆擔任樞密使,晏殊表示反對,結果當即被貶。
06
范仲淹初生牛犢不怕虎,不知道這里的厲害,可是久在官場的晏殊早就已經磨沒了棱角。
晏殊再次迎來了一道選擇題,不出意外的是,他沒有選擇支持范仲淹。
這讓劉娥很滿意,但是也卻讓晏殊的口碑直下。
麻煩并沒有過去。
天圣十年(1032年),宸妃李氏去世,按規矩要有人來寫碑銘。
劉娥點名要晏殊來寫,晏殊欲哭無淚。
李氏是當今宋仁宗的親生母親,劉娥真實的身份是養母。
但是,皇帝本人并不知道,可晏殊知道!
這是燙手的山芋,怎么下筆啊?!
您不是神童么,那就不停的考試吧。
晏殊真是有文才,據《宋史》中載,“五岳崢嶸,昆山出玉。四溟浩渺,麗水生金…"
但最后落上了一句,“早卒,無子”
…
07
劉娥看后,十分高興。
41歲的晏殊被任為樞密副使,僅僅四天后就改任參知政事。
紙包不住火。
明道二年(1033年),劉娥病逝,宋仁宗正式親政。
瞞不住了,皇帝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看著親生母親的碑銘,文辭華麗,宋仁宗很是高興。
但是,當看到“無子”這兩個字后,年輕的皇帝怒了。
晏殊!
同年,晏殊被罷相,貶為江寧知府,滾!
從此,晏殊更加謹小慎微,再也不輕易觸碰選擇題了。
但是,他當初做下的選擇,開始找上了他。
08
慶歷四年(1044年),范仲淹、富弼、韓琦、歐陽修、蔡襄等人,進行了慶歷新政。
但是,新政在保守派的反對下失敗,眾人紛紛被貶。
已經遠離朝堂的晏殊,還是被波及到了。
范仲淹,晏殊舉薦的。
富弼,晏殊的女婿。
歐陽修,晏殊的學生。
真是剪不斷理還亂。
晏殊落了一個里外不是人,兩邊都埋怨他。
蔡襄向晏殊求援,但遭到了他的拒絕,此時的晏殊不想再參與任何朝堂上的紛爭。
結果,女婿富弼大罵他是奸佞小人…
蔡襄等慶歷新政的骨干開始彈劾晏殊:
第一,說他曾讓禁軍幫著修理府邸,其實這倒是沒什么。
第二,要命了,就是他當年給仁宗皇帝母親李氏,寫的那篇碑銘。
09
晏殊不出意外的再次被貶,從此再無作為。
至和二年(1055年)正月,為官五十年的晏殊病逝。
他這一生可以說是,不斷的遭遇選擇題。
起初,能夠堅守心中的良知,不與弄權者為伍。
但是,后來卻逐漸隨波逐流,不再堅守初心。
學生歐陽修曾評價過他,“富貴優游五十年,始終明哲保身全。”
圓滑,或許是一種處世的哲學。
可是,深陷權力的漩渦之中,哪是這么容易脫身的?!
晏殊會后悔自己曾經的選擇么?
我們無法評說了,但人生本就是單行列車,它沒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