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信條
1.什么是教育?
一切教育都是通過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進行的。這是杜威關于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基本原理,并一一貫之。
2.什么是學校?
學校是一種社會組織,教育是社會生活的過程,而不是生活的預備,學校是現實生活的簡化、凈化。
3.教材問題
兒童的社會生活是他的一切訓練生長的集中或相互聯系的基礎。從知識中心到兒童中心。
4.教育方法的性質。
把方法問題歸結為兒童的能力和興趣的發展問題。
遵循兒童的本性,引導其興趣,科學的干預。
5.教育的目的
是社會進步和社會改革的基本方法。
6.教師的作用
是真正的上帝的代言者,真正的天國引路人。
二、學校與社會
杜威所尋求的是通過各種形式的主動作業,使學校成為一種生動的社會生活的真正形式,或者說,成為一種雛形的社會生活。
1.兒童中心
認為靜聽是被動的,重心在兒童以外。主張兒童變成太陽,是中心。教育的各種措施圍繞著他們而組織起來,以兒童的生活為中心,把兒童的生活組織起來。
(與社會中心相比較)兒童中心是心理因素,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說;社會中心是社會因素,從目的論來解釋。最終,“一切教育最后問題是協調心理和社會的因素,這種協調要求兒童能夠表現自己,而且在這樣的方式中認識社會的目的。”
2.兒童的天賦資源(四個方面的興趣)
①談話或交際
②探索或發現
③制造東西或建造東西
④藝術表現方面
三、兒童與課程
1.課程與兒童根本對立的觀點是一種偏見。兒童和課程今天是構成一個單一的過程的兩極,正如兩點構成一條直線一樣。兒童現在的觀點以及構成各種科目的事實和真理構成了教學。從兒童現在的觀點以構成有組織體系的真理即我們稱之為各門科目為代表的東西,是繼續改造的過程。
所以,要把各門學科的教材和知識的各部分恢復到原來的經驗,它必須心理化(知識最初被發現的樣子?)換言之,變為直接的和個人的經驗,在其中有著它的原始的很重要的東西。
四、道德原理與教育
1.概念界定
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杜威首先把“道德的觀念”和“關于道德的觀念”區別開來。關于道德觀念是直接傳授的道德知識,這些觀念不能自動的轉化為好的品格和好的行為。相反,道德的觀念是能夠影響和改進行為,使行為變得更好的觀念。
2.道德教育途徑和標準
道德教育是通過學校生活的所有媒介手段和資料來進行的,學校的社會性乃至衡量學校道德工作和價值的制度。
3.道德教育的方法
①杜威認為社會道德和學校道德應是統一的。不能有兩套倫理原則,一套是為校內生活的,一套是為校外生活的。我們必須從最廣義上把兒童看作是社會的一個成員,要求學到任何事情都必須使兒童能理智的認識他的一切社會關系,并參與維護這些關系。他認為,“在美國,兒童要成為其中一個成員的社會是一個民主的進步的社會。因此,必須教育兒童既能領導,又能服從,他必須具有自我指導的能力和指導別人的能力,管理能力、承擔負責工作的能力。”
②離開了參與社會生活,學校既沒有道德教育的目標,也沒有什么目的。唯一途徑是參與社會生活,否則,如同在岸上教兒童游泳一樣。
③道德教育的合理要求是合作與共同參與。知道怎樣將道德價值的社會標準應用于學校工作的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杜威主張,應當把學科作為認識社會活動情況的工具,知識只有在引導學生看到新的關系和聯系,增進尊他的理解歷史,才是有教育現的。訓練只有在引導個人為了社會的目的而控制他的行為時,才是有吸引力的。他就代表知識和訓練的生動的聯合,他標志著個人人生觀的社會化。
④學校科目的鴿子籠式的分類,如歷史,地理,自然科學的,這些科目只代表統一的社會生活的幾個方面,地理研究人對自然環境的依賴和有人類造成的自然環境的改變,歷史不能看作是關于過去事情的單純的匯集,它是賦予生命力的或者是僵死的東西,根據它是否從社會學觀點提供出來,歷史教學的倫理價值是根據它過去的事情做出理解現在的工具達到何種程度來衡量的。
⑤道德教育應貫穿在學校全部生活之中。一學校的生活,二教和學的方法,三學校科目或課程,杜威稱這是學校道德的三位一體。
五、興趣與努力
1.興趣與努力不矛盾
興趣與努力的對立實際上是錯誤的,沒有觀察到兒童一直在活動的。興趣和努力是密切相關的,不是兩個對立的東西,而是同樣東西同樣是不斷進行中的活動,有時從一個方面稱呼它,有時從另一個方面稱呼它。
杜威認為興趣這個詞的根本意義,就是認清它的價值,而集中注意全神貫注和專心致志于某種活動的意思。
強制的方法恰恰與上述興趣的根本意義相抵觸,在強制的外在條件下,兒童聰明的決定適應教師的需求。他可能全神貫注于掌握乘法表,并能在教師要他背誦時把它背誦出來。可是他不是直接的對乘法表感興趣,而僅僅是間接的。其原因主要是外在的,從內心講,他仍然對乘法表不感興趣。他把剩余的精力用來探索感興趣的事物,隨之而來就出現形成杜威所說的“分裂的自我”的危險。如果兒童長期的在一種外在服從而內在抵抗的制度下學習,他將會變得性格乖戾,這就是杜威所說的“人格的失調”。
所以,努力從實踐上看,是活動的持久性和連貫性,是克服阻力和通過障礙的忍耐性。為努力而努力是我們要避免的事。努力教育意義是在于它能激發更多的認真思考,而不在于它有更大的壓力。
2.興趣觀念在教育中的意義
興趣是各種各樣的,每一個沖動和習慣,凡能產生一個目的,而這個目的又有充分的力量,推動一個人為實現他而奮斗,就會變成興趣。(沖動或習慣——目的——充分的力量——奮斗)
各種興趣隨千差萬別,但在原理上都是一樣的,它們都標志著在行動上,因而在欲望、努力和思想上自我與客體融合為一體。即是說,與活動所中至的客體(目的)融為一體,與活動賴以向目的前進的客體(方法)融為一體。
實際上對于興趣的一些誤解,都來自不了解興趣的活動發展的性質,他沒簽活動變成停滯不前的,像活動持續不斷的生長,隔離成一串靜止的橫斷面。
杜威說,如果認為興趣本身就是目的和方法,必將一事無成。如果我們能發現一個兒童的迫切需要和能力,又如果我們能提供一個有內容,有具用具有資源的環境,知道他們充分的去運用,我們就不需要考慮興趣。
(迫切需要——教育環境——科學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