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講究無為而治,莊子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這句話最能代表他的這種哲學思想。
幾乎人類所有言行,都是有著某種目的性的,或者說是有利益屬性的。
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有一個橋段,紀曉嵐諷刺和坤,“無利不起早,雁過也拔毛”,這一說不論真假,可以看出人的行為的確是帶著目的性的。
但是莊子卻提出與世人截然不同的觀點,那就是先什么都不要想,做人做事先不帶著目的性,不隨便給自己定人設。
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比如說我們看到一件東西,一般會想:“這件東西有沒有用處?”。但是,對于莊子來說,任何事物它是沒有有用或者無用這種說法的。
莊子認為: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角度,有用和無用之間是會發生改變的。
所以,永遠不要忽視身邊的任何一件東西,它在這一刻沒用,說不定在下一刻,它就有用了。
物是如此,人也一樣。這世上沒有無用之人,只有沒找到自我的人。
所以,任何時候都別妄自菲薄,只要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不輕言放棄,我們都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作家周國平說:“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詩,酒,哲學,愛情,往往無用。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鐘無用之情,終于成一無用之人,卻因此活得有滋有味?!?br>
無用之人,因為少了世俗名利的牽絆,往往少了不切實際的欲求,更懂得知足而樂;無用之事,往往注重身心調節與修養,長久堅持,終將成為大師級的人物,反而收獲良多。
世人口中的有用,意味著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則和束縛,更像是枷鎖和奴役;無用,則有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忠于本心,發現自我認識自我。這樣的無用,反而找到了靈魂的安歇之地。
梁文道在《悅己》中說:“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p>
這些無用,正好促成了有用。也就是莊子所言:“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紅樓夢》中,賈寶玉因莊子一句話而深深觸動:“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蔬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這句話的意思是:追求物質的靈巧智慧之人往往多煩憂,而不為物質所累的“無用”之人,反而得到最多的快樂。
所謂的“有用”,往往伴隨著財富、名譽、功利、得失以及成敗,人如果糾結其中,便會生出無限多的煩惱。
而“無用”的人,往往因為沒有任何世俗功利的捆綁,像江上不系繩子的小舟,輕松、快樂而自由,心之所向一往無前。
老子在《道德經》中講:“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與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不如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無用之事帶給人的靜謐和美好。
心安,則身安。這也許就是圣人們的大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