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們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被父母、愛人、上司甚至自己,習慣性地劃分為有用和無用兩類。
彈鋼琴是有用的,玩沙子是無用的。
上補習班是有用的,過家家是無用的。
下圍棋是有用的,玩積木是無用的。
幾千年的中國文化一直倡導人生要有用,為社會所用,為國家所用,為家庭所用。一切都以有用為標尺,一切無用之物都成了奇技淫巧。
我們以功名、權力、財富為標準,如果短期內無法出成果,如果沒有眼下能看見的利益,就不要去碰那些無用的東西。
有用學之,無用棄之。
實用主義,已經深入骨髓。
社會變得越來越功利,人心變得越來越浮躁,許多技能離提升自我、怡情悅性的初衷越行越遠。
目之所及,全是為了生存奔忙的腳步、疲憊的眼神、焦灼的臉龐。
然而,人應該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
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里說:“我們于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游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聪﹃?,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但是愈精煉愈好?!?/i>
太多人說“生活沒什么意思”,因為他們的生活中只有有用之事,而沒有無用之事。
只做有用的事,只為有用而做事,你會覺得生活越來越沒意思。
因為,這世界上許多美妙都是由無用之物帶來的。
一場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許無用,卻有沁人心脾之感。
手工或許無用,卻帶給我們美感和驚喜。
閱讀或許無用,卻帶給我們修為和感悟。
談心或許無用,卻帶給我們沉靜和力量。
釣魚或許無用,卻怡養性情,磨練心志。
下棋或許無用,卻可借其觀天地之深廣,思人生之淺狹。
聽一夜窗外的雨打芭蕉聲,畫一幅夕陽下的大漠孤煙直,寫一筆龍飛鳳舞的蘭亭序,彈一曲心旌搖蕩的琵琶行……這些看似無用的無聊事,帶給心靈的驚喜、撫慰、寧靜、安然,卻是任何有用之物都無法企及的。
世上有味之事,比如詩、酒、哲學、愛情,往往無用。
正因這些無用之事,我們的生存才被還原成生活。
也正因這些無用之事,我們的心靈才變得從容。
試想,如果沒有這些無用之事,生活該是多么單調和空洞?
梁文道在《悅己》中說:“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i>
有人說,工作那么忙,時間那么緊,去哪找閑情逸致?但魯迅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擠總是有的。”
有人說,讀書、練字、彈琴、下棋,這些都是“奇技淫巧以悅婦孺”的事,哪里比得上一場飯局、一次應酬有用?但人活著,需要給自己的心靈安一個家,讓自己保持自我、本我、真我。
與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不如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無用之物帶來的靜謐和美好。
無用方得從容,潔凈如初的心靈和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才能成就百毒不侵的自己。
生命是一場奔跑,在奔跑的旅途中,學會尋找和享受一些無用之事:花一點時間等一朵花開,看一片初春的嫩芽綻綠,陽光下閉上眼晴感受微風吹過面頰……讓心靈不至于因疲憊而枯竭。
心安,則身安。
心沒病,身體自然安康。
民國老課本里有篇文章,只有一句話:“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著花?!?/i>
我們,不一定老是要趕著去吃草,也可以試著閑下來,做那只看花的羊。
莊子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i>世間許多大用都是從那些看似無用的事情中衍生出來的,無用之中常常隱藏著有用。當我們功利地拒絕那些無用之事時,實際上卻放棄了很多隱藏在其中的大用之用。
喬布斯十七歲那年從斯坦福大學輟學后,放棄了有用的專業去聽美術課,學習sanserif和serif字體,研究怎樣才能做出最棒的印刷式樣。這在當時看來完全無用的舉動,卻在十年后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在設計蘋果電腦時做出了最美的字體。2005年,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說:“要不是退了學,我絕不會去選美術課,蘋果電腦就不會有現在這樣漂亮的版式?!?/p>
蔡康永說過:“我的成長,讓我相信,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其實大都沒有什么用:愛情,正義,自由,尊嚴,知識,文明,這些一再在灰黯時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對很多人來講‘沒有用’,我卻堅持相信,這些才都是人生的珍寶,才經得起反復的追求?!?/i>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世間美妙源無用,
靜心品味無用好。
無用之用為大用,
心安身安少煩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