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朋友小楚做了媽媽,剛出月子就向我大倒苦水。原來,孩子每天夜里都要喝好幾次奶,喝完了呢又哭依舊不睡覺,她和婆婆夜里輪流照顧孩子,苦不堪言。婆婆到處打聽,還去網上查了資料,不知從哪里得來了秘方:孩子要從小做獨立睡眠訓練,平時哭了也不能抱,免得孩子太粘人,沒出息。還說是美國的育兒理念。
可是,當媽的哪個忍心聽著孩子不停地哭還無動于衷呢?婆婆卻堅持說男孩子就是要從小培養,哪有那么嬌氣了,還搬出‘科學依據’,朋友又累又焦躁,不知如何說服婆婆。
嚇得我虎軀一震,我的寶貝兩歲半了,之前從未用過這個方法,孩子到現在還是跟著我睡,平時也粘著我。夜奶頻繁的時候,也聽說過這個育兒法,但是隱約覺得哪里不對,這樣對個小嬰兒實在太變態了??!
我這個半吊子的偽心理學家,為了幫助小楚說服婆婆,也解決自己的疑惑,狠狠地啃了資料,把這個育兒法的前世今生查了個遍。
02
嬰兒獨立睡眠、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這些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當然有了!不僅有,還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華生。
"只要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環境,我都能把孩子訓練成社會精英,不管是醫生、律師還是警察。"這句驚世名言就是他老人家說的。
他的兩本著作《行為主義》《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就提出:
孩子對愛的需求,來自于對事物的需求,母親只要給孩子提供足夠食物就行了。
不能和孩子太親密,要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和塑造,要像對待成人那樣對待孩子。
不要輕易滿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絕不能心軟,以免他們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
這些個理念很快在美國的家庭中普及,被美國媽媽們奉為圣經,風靡了幾乎整個美國。
但是,這是在1930年哦。不是每個人都迷信權威、無腦跟風的,有個心理學家哈洛就提出了質疑,他就是哈洛。
03
他做了著名的恒河猴實驗,雖然這個實驗看著很有趣,哈洛可是付出了后半生的心血,為了科學的嚴謹性,這是一個系列的長久性的實驗。至于為什么選恒河猴呢?因為它和人類高達94%的基因是相同的,對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應,幾乎和人類是相同的。
這個實驗簡單來說,就是給剛出生的嬰猴兩個假媽媽,一個是鐵絲做的,胸前掛了個奶瓶,隨時提供奶水。另一個是絨布做的,又溫暖又舒服。結果是,所有嬰猴都選擇了‘絨布媽媽’,只有餓得不行了才去到鐵絲媽媽那里吃奶。
然后還搞了個惡作劇,他放了些恐怖的玩具比如大蜘蛛到籠子里,嬰猴非常害怕,馬上去抱住“絨布媽媽”,慢慢平復情緒。
后來,他把絨布媽媽移到另一個房間,再丟恐怖玩具進去,嬰猴更加害怕了,眼巴巴地望著另一邊的絨布媽媽,而不奔向鐵絲媽媽。如果沒有絨布媽媽的話,嬰猴就蹲在地上:蜷縮、發抖、尖叫……非常像精神病人。
總之呢,成功地打臉了華生的理論。根據這一系列的實驗,哈洛提出了育兒心理學上非常著名的論斷:愛源于接觸,而非食物。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感,是母愛最重要的元素。只有奶水,人類絕對活不久。這也是親密育兒的理論依據。
這個實驗還有很多的后續,實在太殘忍了,也被人詬病,感興趣的可以去查看。總之呢,后面的實驗依次提出了運動和玩耍的重要性。再然后,哈洛著名的演講《母愛的本質》顛覆了美國社會流行了二十多年的養育孩子的方式。
母愛的本質是什么:觸摸,運動,玩耍。——哈洛說這句確實是我說的
04
華生的育兒時代在美國結束了,距離現在五十多年。
巧合的是,華生擔心母愛過度,在自己孩子身上嚴格執行了自己的理念。結果三個孩子都得了抑郁癥,大兒子自殺身亡,二女兒多次自殺未遂,小兒子在流浪。
“哭聲免疫法、獨立睡眠訓練法,這些方法可以訓練出一個少哭鬧、讓媽媽省力的乖嬰兒,但是盲目使用或者使用不當,卻會給孩子造成一些心理問題。”網絡上這樣的論調很多,還是有不少人把華生的理念當圣經:出了問題只是你使用不當,不是方法的錯。
多么會詭辯?。?/p>
嬰兒期哭了就抱,餓了就喂,給孩子情感上的呵護、以及敏銳的回應,這樣才能幫孩子建立起對這個世界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信任感。這也是孩子安全感建構的最重要一步。
所謂獨立,不是用狠心訓練出來的。越是得到愛撫、溫柔呵護、建立了足夠安全感的孩子,越容易敞開內心、變得開朗,也更容易離開媽媽的懷抱去探索,成為我們期待的獨立的、樂觀的、適應社會的大人。
—END—
白露400天寫作計劃 ?NO.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