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99%的母親,并不知道什么是母愛。
壹
最近在關注三個“越來越”。
第一個“越來越”——母乳喂養率越來越低。
“我拒絕母乳喂養孩子。
我們單位有很多新媽媽,
因為產后母乳喂養孩子,
最后弄得胸部下垂了,
腰上也長出一個游泳圈,
太丑了,我可接受不了。”
第二個“越來越”——產后立即上班的母親越來越多。
“孩子這么小,什么都不懂,
吃好睡好就行了,
等孩子上了小學,
需要教育的時候,我再回去,
現在趁這幾年,多賺些錢。”
第三個“越來越”——“嬰童獨立教育”越來越流行。
最典型的就是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嬰兒獨立睡眠法。
“不要跟孩子太過親密,
不要輕易地滿足孩子,
就算孩子哭泣,也決不能心軟。
得到太多安慰的嬰兒會依賴大人,
長大后會變得太黏人而無法獨立。”
這三個“越來越”,讓我揪心。
我實在是忍不住了,
決定站出來放一個“響屁”。
貳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
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
“孩子對愛的需求,
源自于他對食物的需求,
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
就滿足了他對愛的需求,
所以母親只需要給寶寶提供足夠食物就可以了。
母親不能和孩子過度親密,
過度親密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賴母親,
從而難以獨立難以成才。”
華生為此還專門寫了一本書——《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
他在書里倡導行為矯正式兒童養育體系:
“要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和塑造:
得像對待成人那樣對待孩子,
盡量不要親吻和擁抱孩子,
不要讓孩子坐在母親大腿上,
不要輕易地滿足孩子,
就算孩子哭泣,也決不能心軟,
以免他們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
這套理論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風靡了整個美國,
接著又影響了西方多個國家。
后來流行的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嬰兒獨立睡眠法等,其核心思想皆源于此。
這套理論真的那么有效嗎?
另一個心理學家提出了質疑。
這個人就是——哈洛。
叁
哈洛找來了很多恒河猴,
做了一系列實驗。
為什么用恒河猴做實驗呢?
因為恒河猴94%的基因和人類相同,
它對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應,
和人類非常類似或相近。
哈洛做的第一個實驗是——代母實驗。
哈洛把剛出生嬰猴放進籠中,
然后用兩個假猴子代替母猴。
一個假猴是用鐵絲做的,
胸前安裝了一個奶瓶,
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
另一個假猴是用絨布做的,
摸起來比較舒適和柔軟。
如果按照華生“有奶就是娘”的理論——孩子對愛的需求,源自于他對食物的需求,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就滿足了他對愛的需求。
那么嬰猴一定會依戀“鐵絲媽媽”。
但實驗結果出人意料,
所有參與實驗的嬰猴,
都選擇了沒有奶瓶的“絨布媽媽”。
幾乎在所有時間里,
小猴都會掛在“絨布媽媽”身上,
只有感到饑餓難耐時,
它才會跑到“鐵絲媽媽”那里吃奶,
但只要一吃飽,
它就會迅速回到“絨布媽媽”懷里。
有的小猴甚至餓了也不愿過去,
它們把身子掛在“絨布媽媽”身上,
只把頭探到“鐵猴媽媽”那邊吃奶。
接著,哈洛搞了個惡作劇。
他制作了一些發條玩具,
比如恐怖的大蜘蛛、會敲鼓的小熊等,
然后將它們放進籠子里。
小猴害怕極了,
立即奔回去抱住“絨布媽媽”,
趴在媽媽懷里,
慢慢地安靜下來。
哈洛又將“絨布媽媽”移到另一間房間,
然后用發條玩具繼續恐嚇。
小猴更加害怕了,
但即使再害怕,
它也不奔向“鐵絲媽媽”,
而是眼巴巴地望著另一邊的“絨布媽媽”。
如果沒有“絨布媽媽”,
小猴子就蹲在地上,團成一團,
戰栗、吃手指、搖擺、尖叫……
像極了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根據這個實驗,
哈洛提出了一個著名論斷——愛源于接觸,而非食物。
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感,
是母愛最重要的元素。
“母愛的本質,
絕對不是簡單地滿足孩子的饑餓和干渴的需求,
它的核心是接觸性關懷:
擁抱、撫摸、親昵。”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養育,
不能僅僅停留在喂飽的層次上,
要想孩子能夠健康成長,
就一定要為他提供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接觸性關懷,
讓他能夠感到父母的存在,
他的心智才會健康發展。
哈洛寫道:“只有奶水,人類絕對活不久。”
肆
但這批不是由真猴,
而是由“絨布媽媽”養育的猴子,
長大后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當哈洛把這些猴子,
放歸到正常的猴群當中后,
發現它們幾乎無法與其他猴子相處。
“這些猴子孤僻、抑郁和自閉,
有的還出現了自殘性和攻擊性,
對周圍的一切都抱有敵意,
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
也不愿跟其他猴子。”
哈洛由此想到了一個問題——它們具備養育后代的能力嗎?
于是哈里又做了一個實驗——繁殖實驗。
不理睬幼猴
虐待幼猴
哈洛通過實驗發現:
所有公猴都失去了尋偶和交配能力。
而母猴呢,也根本不愿交配。
把經驗豐富的公猴放進去,
母猴們就會拼命抵抗,
公猴滿身是傷不得不認慫。
怎么辦呢?
哈洛發明了一個“強暴架”,
以此固定母猴身體,
使公猴能夠騎到母猴身上。
這工具果然管用,
20只母猴受孕產下了幼猴。
但可怕的事情發生了:
這20只母猴中,
有7只臍帶剪斷后便不再理睬孩子,
有8只經常暴力毆打和虐待孩子,
有4只更是殘忍地殺死了孩子,
只有1只笨拙地嘗試給孩子喂奶。
也就是說:它們幾乎都喪失了養育后代的能力。
伍
問題出在哪里呢?
哈洛思考了很久后,
推測這可能與“運動”有關,
于是他又做了一個實驗——搖擺實驗。
他重新改造了“絨布媽媽”,
讓它可以動可以搖擺。
于是哈洛又把一批嬰猴放了進去,
讓可以搖擺的“絨布媽媽”養育它們,
并保證嬰猴每天有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一起玩耍。
實驗非常成功,
這樣哺育長大的猴子,
成年后基本都正常了。
于是哈洛得出結論——運動和玩耍,是母愛另外兩個重要的因素。
“只給食物和擁抱,
不給孩子充足的運動和玩耍,
腦部控制運動和平衡的感官系統,
與觸覺及運動相連的情感系統等,
都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也就是說,腦功能會失常,
表現為暴力、幻覺以及精神分裂。”
為什么嬰兒喜歡父母輕輕搖晃?
為什么嬰兒喜歡有人逗他玩耍?
因為運動和玩耍能夠促進腦部發育。
1958年,美國心理學會年會上,
哈洛做了一個著名的演講,
演講的題目叫——《母愛的本質》。
“愛存在三個變量:
觸摸、運動、玩耍。
如果你能提供這三個變量,
那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的全部需要。”
母愛的本質是什么?
觸摸,運動,玩耍。
這個演講,不僅震動了整個美國,
也顛覆了美國社會一直倡導的哺嬰方式。
陸
哈洛的實驗得到了很多驗證。
比如二戰時的孤兒院。
二戰時,許多嬰兒被送到了孤兒院。
盡管孤兒院給予了足夠的溫飽,
但大部分嬰兒還是去世了。
大家都覺得很奇怪,
推斷嬰兒可能是死于細菌或疾病傳染。
于是政府規定——照顧嬰兒的修女,要與孩子保持距離,并在嬰兒床之間隔上布簾。
但情況并未好轉,
嬰兒依然一個接一個地死去。
只有一個孤兒院除外——其養育的嬰兒,死亡率特別低。
一位醫生于是偷偷前去調查,
結果發現這里的一位修女違反了規定,
她每天晚上值班的時候,
都會抱起一個個嬰兒,
進行溫柔地輕撫和按摩。
事情由此真相大白——觸摸、運動和玩耍,才是真正的靈丹妙藥。
德國皇帝腓特烈二世,
做過一個殘酷的實驗,
他將很多剛出生的嬰兒從父母身邊帶走,
集中在一起,
然后由護工專門喂養。
只給予充足的食物,
但沒有任何情感互動,
結果,這些嬰兒全都死掉了。
斯皮茨在《醫院制度》一書里,
記錄了他在育嬰堂觀察到的現象:
“那些僅僅獲得食物給養的棄嬰,
由于沒能獲得養育者的觸摸和情感互動,
會變得異常安靜、孤僻和憂郁,
很多嬰兒不到一周歲就死亡了,
一部分嬰兒雖然活了下來,
但難以像正常孩子那樣發育,
甚至不能坐、立和交談。”
那個擔憂母愛過度的心理學家華生,
在自家孩子身上貫徹了自己的理念,
“不要親吻和擁抱孩子。”
“不要輕易地滿足孩子。”
結果他三個孩子全得了抑郁癥,
大兒子自殺身亡了,
二女兒也多次自殺,
小兒子一直流浪,
靠他的施舍才能生活。
柒
哈洛覺得實驗還不夠充分,
于是在實驗一的基礎上,
他又做了一個實驗——曠場試驗。
他把幼猴放進一個不熟悉的小房間,
房間里放滿了很多物品,
積木﹑毯子﹑帶蓋容器﹑折紙等,
都是幼猴喜歡玩弄的東西。
然后哈洛設計了三種情況:
房間里僅有“絨布媽媽”,
房間里僅有“鐵絲媽媽”,
房間里一個媽媽也沒有。
結果發現——
當房間里僅有“鐵絲媽媽”或者沒有任何媽媽的時候,
幼猴都非常害怕和緊張,
或是抱著頭縮在墻角,
或是蜷縮在毯子上,
對周圍的玩具不理不睬。
當房子里有“絨布媽媽”時,
幼猴會立刻沖過去,
緊緊抱住“絨布媽媽”。
過了一會兒以后,
幼猴會把“絨布媽媽”當作安全之源,
大著膽子去觸碰那些玩具,
輕輕摸一下掏一下,
然后迅速返回“絨布媽媽”懷里,
然后又試著去觸碰那些玩具,
如此循環往復,
跟人類孩子一模一樣。
當哈洛將“絨布媽媽”拿走后,
幼猴就會抱頭縮在墻角,
表現出非常害怕的樣子,
給再多玩具也不要。
哈洛由此得出了兩個結論:
獨立并不是“孤立”和“狠心”培訓出來的。
恰恰相反,
得到細心呵護、溫柔擁抱、及時回應的孩子,
反而更容易離開媽媽懷抱去獨立探索,
成為更加獨立、更能適應社會的大人。
越是得到愛撫和疼愛的孩子,
就越會敞開內心,變得開朗。
而越是得到關注少的孩子,
就越是會封閉自己的內心,
漠視周圍環境,孤僻不合群。
捌
小猴不奔向任何一個媽媽
為了繼續探索母愛缺失可能引發的問題,
哈洛又做了一個實驗——長期缺母實驗。
一群小嬰猴出生后,
哈洛不讓它和任何假媽媽接觸,
就讓它們孤獨地呆在籠子里,
只是定時地給予食物。
在小猴“無母”地生活8個月之后,
哈洛將它們放進了擁有“絨布媽媽”和“鐵絲媽媽”的房間里。
當可怕的發條玩具出現時,
這些小猴會作何反應呢?
結果它們不會奔向任何一個媽媽,
因為它們從來沒有跟媽媽相處的經驗。
它們大都抱著自己,
搖擺身子、癱倒在地,
然后發出絕望的尖叫聲。
而更可怕的是,
這些小猴長大后,
完全無法融入猴群,
非常膽小、非常懼怕其他猴子,
同時具有非常強的自殘性和攻擊性。
當其他猴子欺負它們時,
它們就開始自殘,
撕扯自己的毛,
咬自己的胳膊和腿。
自殘
哈洛繼續做更細的實驗,
通過實驗他發現:
幼猴在出生后,
一旦跟母親分離超過90天,
這種傷害就無法彌補,
即使此后再跟母親或其他伙伴相處,
也永遠無法成長為正常的猴子,
因為某個“關鍵期”被錯過了。
一旦錯過,
那扇門就被永遠地關閉了,
情感紐帶便再也無法建立。
于是哈洛得出了結論——孩子出生之后的6個月,是建立良好母愛的最重要時期。
為什么是6個月呢?
因為小猴的90天,
差不多就是人類的6個月。
哈洛這樣總結道:
“孩子出生后,
父母特別是母親,
要避免與孩子的長期分離。
長期分離會對孩子造成巨大傷害。”
哈洛還給出了一個建議:
人類的產假起碼要有六個月。
玖
絕望之井
最后,哈洛做了一個非常殘忍的實驗,
這個實驗叫——絕望之井。
哈洛制造了一個個漏斗型小黑屋,
讓小猴們頭部朝下吊了兩年,
底部有個容器可以獲取食物。
剛開始的時候,
小猴會不斷順著峭壁往上爬,
但發現無法逃離后,
便孤獨絕望地安靜了下來。
哈洛稱之為“絕望之井”。
兩年后,將小猴放出來時,
它們已經得了重度抑郁癥。
喜歡遠離猴群,呆呆地坐著,
完全失去了猴子應有的活力,
且擁有極強的自閉、自殘和攻擊傾向。
哈洛試過很多藥物和利用集體生活對它們進行治療,
但都沒能得到多大的改善。
哈洛由此得出結論——從這些小猴身上,我看到了人類最慘重的精神疾病是怎么來的。
“對靈長類動物來說,
早期嚴重而持久的孤立,
會導致孩子心理殘傷和死亡,
這種影響直至終生。”
攻擊性,并非天生,
而是因無回應的絕境而生。
嚴重缺乏回應的嬰兒,
內心會產生兩個激烈情緒:
第一,絕望——認為愛不存在。
第二,仇恨——想毀了整個世界。
我想起了馬加爵。
拾
哈洛的這一系列實驗,
因為非常殘酷殘忍,
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評和斥責,
但這一系列實驗的貢獻實在是太大了,
它扭轉了風行歐美的育嬰方式。
所以哈洛的恒河猴代母實驗,
后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母愛的本質是什么?
觸摸——細心呵護、溫柔擁抱、及時回應。
運動——輕微的晃動,多與孩子互動。
玩耍——經常跟孩子一起游戲玩耍。
很多父母總認為,
孩子年紀還小,
不懂事,沒記憶。
殊不知,孩子在幼年時期,
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觸摸、運動和玩耍,
長大后往往性格內向,
不合群、抗壓能力差,
自我價值認定低,社交能力比較弱,
甚至會抑郁、自閉、自殘和充滿攻擊性。
現在的父母都喜歡說一句話——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大部分父母并不知道,
真正的起跑線其實在嬰兒時期。
對孩子真正的富養,
不是給最多的錢,
不是給最好的食物,
而是給最多的陪伴。
拾壹
2009年,《柳葉刀》做了一個調查,
結果顯示:中國抑郁癥患者已達9000萬。
2016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了一個數據:
中國每13人中就有1個精神障礙患者,
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已經排在了世界第一。
抑郁癥的成因雖然非常復雜,
自殺的原因也涉及多個方面,
但毋庸置疑,
其中極為致命的一個成因,
就來自于“嬰童”和“幼年”。
弗洛伊德在《性學三論》中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三歲的男孩,
在一間黑屋子里大叫:
“阿姨,和我說話!”
“我害怕,這里太黑了。”
阿姨說:“那樣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沒關系,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回應,就是光。
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