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數讀者從《偷影子的人》開始認識馬克·李維不同,這本《那些我們沒談過的事》是我讀的第一本馬克李維的書。
坦白說,我對于這本書的內容并不買賬,整個故事多少有些荒誕和牽強——一個人得多木訥才會意識不到陪在自己身邊的父親并不是個機器人?
馬克·李維意欲用自己充滿畫面感的筆觸勾勒出一幅現代童話。無論是開篇處茱莉亞和她的男同閨蜜一起挑選結婚禮服的場景、還是幾個年輕人一時沖動就驅車從法國到德國參與革命、抑或是17年未見的昔日戀人在街頭忘情親吻,都叫讀者不自覺地腦補那些圖景,甚至可以感受的到畫面在腦海中地推進。
回到書籍本身要傳達的內容,沒有不疼愛自己女兒的父親,但如何傳達自己的愛,并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感情卻是一個世紀難題。每個叛逆的孩子背后或許都有一個強勢的父親。
因為愛,安東尼為茱莉亞規劃好了一切。她上的學校、找的男友、將來的工作,方方面面不一而足。但自從安東尼“為了女兒的幸福”,硬生生拆散了茱莉亞和她的異國男友后,茱莉亞就再沒有按照父親給他畫出的人生行進。她尋找自己的人生,與父親的期望背道而馳,直到多年后在婚禮之前父親的“突然死亡”才讓父女重新聚首。有趣的是安東尼知道女兒并不會接受原來的那個父親,所以他杜撰了一個機器人,讓自己以機器人的方式出現在了女兒面前,并且將自己曾經犯過的錯糾正了過來。
然而我還是覺得安東尼依然掌控了女兒的人生——盡管結局是好的,但仍然改變不了女兒提線木偶似的命運。
這本書給我最大感動的不是安東尼費盡心機為女兒鋪設人生道路的努力,而是一個小小的片段:
安東尼認真地看著女兒,然后把自己的座椅拉到她旁邊。
“你記不記得小時候每天晚上,在你入睡之前都在做什么?”
“我拿著手電筒在棉被底下看書。”
“你為什么不把房間的燈打開呢?”
“讓你以為我已經睡著了,我好偷偷看書……”
“你從來沒問過那只手電筒是不是有魔法嗎?”
“從來沒有,為什么呢?我應該問嗎?”
“這么多年來,手電筒有熄滅過一次嗎?”
茱莉亞一頭霧水,答道:
“沒有”
“可是你從來沒有換過電池……”
我并不認同作者想要傳達的這種溫情感受,家人可以給出自己的生活建議,但人生畢竟是屬于孩子的,決斷權的歸屬應該是也是孩子的。選擇自己的生活,并對自己的選擇負全責才是一個完整的人應該有的生活方式。
對了,這一版的翻譯也差強人意,翻譯腔太濃,讀起來有機器翻譯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