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
機關算盡太聰明------------唐玄宗武惠妃
一、看不透的命運
圣歷元年【698年】三月,神都禁苑里名滿天下的洛陽牡丹花期未到,而桃花李花早已綻放得如霞似火了。春日的氣息隨著繁花不期而至,武則天心中的天平也如春光一般漸漸明朗。終究兒子要比侄子親,時年七十五歲的武則天開始像普通的老婦人一般思念起了自己兒子并開始為了自己的身后事做起了打算,于是她召回了先前外放房州的廬陵王李顯。桃李三月飛滿天,在武周時沉寂已久的李氏終于在這一年的三月迎來屬于李氏的春天。然而,從開始就透著脂粉香氣的大周王朝就像過了花期的花兒,漸漸枯萎敗亡。這一年八月十一日,大周的魏宣王武承嗣因為謀求太子之位未得,抑郁地離世了。一個月以后,從房州回來的李顯順利地被冊立為了太子。先前的皇嗣李旦雖然沒有了皇位繼承權,但是他卻獲得了難得可貴的自由。不僅如此,他的兒子們也獲得了再次出閣置府的機會。走出了幽禁已久的深宮,一切似乎都向李家人預示著轉機。
第二年又逢李花飄揚的時節,在神都巍峨的明堂中,武則天讓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武三思等人立誓和平共處。她希望自己百年之后,武家依舊能如現在一樣光鮮,與李氏共治天下。而武則天的希望又何嘗不是武氏家族共同的希望呢!希望總是美好的,但是事情的發展往往不會像希望的那樣。在武則天的希望中,李家的人仿佛看見了曾經貞觀時李花遍天下的盛景,而是武家人則仿佛看見了并州木材經營商武士彠在奔波中討生活的幻影。這年對武家人來說不是什么好年景,太子之位沒了,明堂之誓對未來有多少用處,大家心知肚明。當初章懷太子李賢給后漢書做注,想以此來提醒自己的母親武則天不要走東漢那些臨朝稱制太后的舊路,而武則天則在這條道上越走越遠,她享受權力帶給她的快感,同時也為武家埋下悲劇的種子。東漢那些臨朝稱制,權力凌駕在少帝之上的太后們,當新皇掌權后,她們的家族幾乎無一例外地被一鍋端了。武家人的命運會好過他們嘛?
在惶恐和焦慮中,武則天的堂侄子恒安王武攸止的府上新添了一樁喜事。他的王妃楊氏生下一名模樣俏麗、雪膚玉肌的小千金,在未來的幾十年里這位小武姑娘將是武家又一個出眾的人物。
年幼的小武姑娘和自己姑祖母武則天一樣,最初并不是一個很走運的人,她的父親武攸止在她出生后,沒有多久便亡故了。于是,按例小小年紀的小武姑娘就被帶進宮去撫養了。在武周時代的背景下,幼年的小武姑娘在宮中的生活錦衣玉食,也沒有什么不順心的。和其他武家的小孩一樣,他們都是皇室宗親,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尊號。
不過,終究是世易時移,人心向李。神龍元年【705】,以張柬之等人為首,五王政變成功了,李唐王朝復辟了。很快,二度登基的李顯便攜著妻兒,重返了長安。獨獨將母親留在了洛陽。長安再一次地成為李唐王朝皇權的心臟,而曾經武周王朝神都又回到他原來的名字——東都洛陽。
現在的皇室宗族是李氏,武氏不過就是昨日黃花,一支曾經威風八面的外戚罷了。大權旁落、早就步入暮年的武則天再也托不起早已沉疴的病體,同年在洛陽的上陽宮悄然離世。武周,那輪驚艷的夕陽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沒入了天際,黃昏已至。接踵而至的李重俊兵變、唐隆政變似乎只為揭示一個李氏必興,武氏必滅的結果。曾經不惜以肉體拉攏韋后集團,妄圖想重振武家的武三思父子,在太子李重俊兵變時被誅殺;唐隆政變后,唐睿宗下命追削武三思父子的爵號及謚號,并將其斬棺暴尸,平其墓。與之有關聯的武家其他成員也是該殺的殺,改貶的貶。武家的人結局和后漢書中那些曾經耀武揚威的外戚似乎并沒有什么兩樣。
武氏的故事在武則天葬入乾陵那一刻就已經結束,不可一世的女皇最終還是以唐高宗妻子的身份葬入乾陵。后來的韋后一心效仿自己的婆婆武則天的故事,為了權力,她不惜毒殺自己的丈夫,遺憾地是她僅僅是一個癡傻的東施效屏者。再次登上皇后的寶座,不過三年的時間,韋后便迫不及待地給自己加上了“順天翊圣皇后”的尊號。而后,她又稱自己衣箱中裙子上有五色祥云升起,命畫工描摹下來,讓文武百官傳閱。接著,她陸續地將當年自己婆婆武則天玩過的把戲,原封不動地在李家人面前又秀了一遍。李家人既不癡也不傻,一錯又豈能再錯?唐隆元年六月二十日,那一夜的流星散落如雨,李隆基率領著羽林軍殺進了玄武門。左、右萬騎營的士卒也從不同方向攻進太極宮,會師在凌煙閣前。太極殿上守衛唐中宗李顯靈柩的南牙衛兵聽到鼓噪聲之后,也紛紛舉起手中的兵刃,與羽林軍、萬騎營走到一起。此時此刻,韋后只得好狼狽地逃入飛騎營。一個飛騎士兵砍下了她的首級,她的女皇夢就這樣破滅了。
但是女人天下的故事并就此沒有結束。還有音容肖似武則天的太平公主在?;赝^去的歲月,作為李家的女兒,武家的兒媳,太平公主是難得的聰明人。在一次又一次宮廷政變中她運用自己的謀略都成為了最后的勝利者。從景云元年到先天二年的這段時間,太平公主更是運用自己的機敏積累了更多聲望、權力及勢力。她期望自己的舞臺可以跟母親媲美。
先天元年,李旦禪位于李隆基。由于這次禪位是讓位不讓權的。李隆基雖然做了天子,卻是個憋屈天子。太平公主的勢力如日中天,朝中的宰相有五位都是她推舉的。與之同時,我們故事的主人翁年且十四的小武姑娘在看過這些大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表演后,她也開始磨拳搽掌,伺機尋找登臺的機會。眼下小武姑娘正值妙齡,有著良家子的身份以及如花艷麗的容貌,她的姿容絲毫都不遜色于當初的武媚娘。只是與后宮其他的良家子相比,她武家的出身要讓她尷尬許多?,F如今的武家不在是武周時人們巴結艷羨的對象,而是為人避諱白眼的對象。正因如此,小武姑娘比后宮其他的良家子更為迫切地希望自己可以出人頭地。聰明的人沒有機會也會創造機會,而且有了機會,她們絕對不會錯過。小武姑娘把握住了屬于自己的機會,很快得到了李隆基的垂青。就這樣又一個李家男兒成了武氏女子人生的轉折點。而這一次的轉折依舊需要武家姑娘漫長的等待。因為從先天到開元頭三年,在李隆基心中分量最重的是王皇后,因為她不僅是李隆基原配發妻,正重要的是她先前唐隆政變參與者,現如今她的兄長王守一追隨在李隆基的左右。他們有著一個更大的計劃——除去太平公主,這個計劃關系到李唐王朝的未來。所以,時下的王皇后在李隆基心中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而小武姑娘只是一個新人,這個新人還有其他的對手,例如娼妓出身,但是色藝出眾的趙麗妃;雪膚玉容的皇甫德儀;出自名門的柳婕妤等等。總之,皇上的身邊不會缺少鶯鶯燕燕的人物。而那些鶯鶯燕燕的人物也有著各自的風情。
先天二年七月,早已對太平公主忍無可忍的李隆基再一次發動政變搗滅了太平集團。女人天下的夢徹底碎了,重振貞觀之風的夢才剛剛開始。開元二年,李隆基命人去洛陽搗毀了高九十尺,徑一丈二尺,花了銅五十萬馀斤,鐵三百三十馀所鑄而成,萬象征著武周皇權的大周萬國述德天樞。接下來,李隆基將自己祖爺爺李世民定為自己學習進步的榜樣,自然貞觀之治的一切也成為了大唐帝國運營的基準。武周女人天下的故事,幾乎不可避免的成了負面教材。
不知道,等待中的小武姑娘心緒如何?想來同當年感業寺里武則天的心情也差不多。紅顏易老,而后宮中的新人總是一波又一波上來?,F在的小武姑娘沒有什么正式的后妃尊號,出身又為人所忌諱?,F在她可以指望的人只有李隆基。而李隆基身邊則簇擁著太多的麗人了,似乎并不差一個類似她這般的人物。等待中的小武姑娘無疑是焦慮的??粗斐杀趟技娂?,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在同樣的焦慮中,武則天用這首《如意娘》挑起了唐高宗李治的情思。小武姑娘自然也不會坐以待斃,何況豆冠年華的她本身就很惹人垂憐。
隨著大唐帝國上下各級人士,以貞觀之治為榜樣有聲有色的進行工作部署日益走上了軌道,李隆基似乎有了更多的私人時間。漸漸地,他對小武姑娘的愛似乎愈加的鐘情了起來。小武姑娘也得到了婕妤的名分。很快她便為李隆基生下了夏悼王李一,這孩子天生一副好樣貌漂亮極了??上С錾痪帽阖舱哿?。雖然兒子不幸夭折了,但小武姑娘卻因為李隆基的同情得到了更多憐愛,從開元五年起小武姑娘聰明地憑借著自己秀美的姿容在李隆基的心里漸漸占據了愈來愈重的位置。相伴則是王皇后的旁落,及趙麗妃等人愛弛。開元八年二月武氏和李隆基生下的第二個兒子,即唐玄宗的第十五子懷哀王李敏。李敏同樣天生的一副俊容,與他秀美模樣相伴的依舊是早夭命運。此外,小武姑娘還為李隆基生過一個美麗的小公主,同樣早歲夭折。
接二連三地喪子的打擊對小武姑娘來說自然是不小的。命運于她而言,就像一層迷霧讓人難以看透。自古就有母以子貴的說法,兒子是后宮中女人未來倚重的對象,也是希望所在。這幾年里小武姑娘在那幾個孩子出生時想來也都看見未來的希望,很快她的希望隨著孩子一同早夭了。而在這個過程中,小武姑娘雖然姿容依舊,但是做一個生過幾個孩子的婦人。她早已不似當年了。她很清楚,如果說十四五歲時,年輕和漂亮是她優勢;那么現在她優勢就該是成熟和圓潤。實際上,后宮里面從來都不差年輕漂亮的女孩,而真正聰明地女人卻是少之又少。從十四五歲到現在,小武姑娘最大優勢其實是她聰明的腦子。
在經歷喪子之痛后,小武姑娘并沒一味地消沉。相反,她很快便找到了自己新的定位。在李隆基面前她并沒有因此變成一個哀怨的婦人,她用順婉的姿態得到了李隆基更多的憐愛。
走出陰霾的小武姑娘又懷上了李隆基的孩子,即唐玄宗第十八子壽王李瑁。這孩子出身后,介于前面例子,小武姑娘再不敢將其養在宮內,將孩子托于李隆基的大哥寧王李成器及寧王妃元氏代為撫育。之后,武氏相繼生下了盛王李琦、咸宜公主、太華公主。而壽王李瑁差不多到了成年才回到親生父母的身邊。
二、前世今生的夙怨
在幽幽禁宮的深處,有一處荒廢已久別院。廢置的別院是一座古怪的建筑,它沒有窗戶,只有一道很小很狹的門,門上則開一個更小的洞口,通過這個洞口,你能看見的世界比井底還要渺小。殿外除了綠柳,凄凄荒草別無其他。四面的高墻將別院內部的空間框得極小,在這狹小壓抑的空間,僅有的幾件家具擺件上也布滿了蛛網。宮人們經過這座別院都會刻意地繞道而行,她們說這里注滿了冤氣和怨氣。而這里的怨氣和冤氣來自大明宮曾經的女主人唐高宗的原配發妻王氏。王氏是同安長公主的侄孫女,模樣生得伶俐,自幼便深受同安長公主的賞識,經其向唐太宗推薦,正當妙齡的王氏被李治聘為晉王妃。后來李治成了太子,她跟著做了太子妃。李治繼位后,她自然成了這座宮殿獨一無二的女主人。但是當上了皇后,王氏的日子過得并不如意。隨著時間推移,她在李治的跟前已經得不到什么寵愛了。為了和李治后宮中的新寵蕭淑妃爭寵,她從感業寺里引狼入室般找來武則天。最終武則天取代了她的位置,而這座廢棄的別院成了她和蕭淑妃共同的歸宿。這還不是故事悲劇的結局。一日,李治經過別院,觸景生情,忽然同情起了王氏和蕭淑妃。在陰暗狹小的環境內,王氏和蕭淑妃苦苦哀求道:“陛下啊,陛下。若念及疇昔,使妾等再見日月,出入院中,望改此院名為‘回心院’,妾等再生之幸。”李治傷感之余,滿口應道:“朕即有處置!”然而,她們沒有等來天子的處置,就已經成了大明宮新的怨魂。武則天得知此事后,很快便派來了行刑人。先是一百仗,將這兩個可憐的女人打得死去活。而后,又讓人剁去她們的手和腳,塞進酒甕中,名為‘骨醉。’臨死前,蕭淑妃用最后一口氣,咒罵道:“愿下一世阿武為老鼠,吾作貓兒,生生扼其喉以報此仇!”從此以后宮中的貓兒成了禁忌。相對蕭淑妃,王氏的臨終遺言顯得認命多了,她僅僅無奈哽咽地說:“陛下萬年,昭儀承恩,死吾分也!”
可是她真的認命了嗎?又隔了好幾十年,這座廢棄的別院被人再一次開啟。這次進來不是曾經的女主人,而是一個神情慌張,身份卑微的宮人,她躡腳走到帷帳的東北角,小心翼翼翻找了起來,深怕自己一個閃失便會觸怒這座別院內的怨靈。很快宮人找到了她要找的東西——一串念珠。頓時,宮人的臉色徹底被嚇白了。剛才經過別院時,她所侍奉的小公主硬拉著她說:“我的念珠就在殿內寶帳的東北角。你幫我去拿回來吧?!睂m人耐不過小公主的意思,只得進去尋找。本想這次定是無功而返的。這荒廢的冷宮怎么會公主說的東西呢。然而,她真的找到了。
故事中的小公主就是小武姑娘和李隆基所生的第三個女兒太華公主。而這則故事源自唐人戴孚所著《廣異記》。故事中因為前世的種種,太華公主自幼就討厭生母武惠妃。而現實中,在唐玄宗后宮里日益得寵的小武姑娘,也漸漸得窺視起了王皇后的位置。
同色衰愛弛、膝下無子的王皇后比,小武姑娘很清楚自己優勢,得寵又有自己的兒子。而且她比現在的皇后要年輕十多歲。憑什么自己不能位正中宮!現如今太子的母親趙氏本是潞州伎人,出身低微。在重視門第的唐代,別說娼伎出身了。即使是武則天的出身一樣被說成地實寒微,說來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當初資助過李淵,也算是李唐王朝開國功臣了。在那樣的年代里,只要你的出身不是五姓七望的高門望族,與之相比出身也只能說是門戶低了。何況娼伎出身的趙氏,在步入宮闈之前連個良籍都沒有。他日即便她得寵又能倚重自己的兒子,最多也就混個妃位。而自己呢,出自武氏。雖然曾經武氏不值幾文,但是當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之后,在新修的《姓氏錄》里武氏和李氏一樣,被訂為了天下第一等高門。憑什么自己同樣出自高門卻要屈居于王皇后之下呢。
說來,還真是不是冤家不聚首,冤家聚首幾時休。李隆基的這位王皇后和他爺爺李治的王皇后一樣,都是出自太原王氏。不同是,李隆基王皇后的祖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梁刺史王神念。世系上和初唐的名臣王珪的是一樣。而李治的王皇后則屬于另一支太原王氏。
李隆基和他的王皇后算起來真是青梅竹馬的娃娃親。長壽二年,時年九歲的李隆基娶了年紀差不多的小王姑娘為他的郡王妃。在李家最陰霾的日子里,小王不離不棄地陪在了李隆基的身邊。幫著李隆基一起謀劃了唐隆政變,先天政變時自己的哥哥也參與進來。她陪著李隆基一起走過了半個甲子,可以說她是李隆基不折不扣的糟糠之妻。有人說糟糠之妻不下堂,也有人說富易妻。其實吧,糟糠之妻不下堂和富貴易妻這兩句話出自同一個歷史故事。在那則故事里說糟糠之妻不下堂是漢光武帝的大臣宋弘,而說富易妻則是漢光武帝本人。早在唐高宗打算易妻的時候,許敬宗就在朝堂說過:“田舍翁多收十斛麥,尚欲易婦;況天子欲立一后,何豫諸人事而妄生異議乎!”糟糠之妻好不好當,不好當,田舍翁今年收成好,多收了十斛麥子就想著換一個老婆。何況天子呢?按著許敬宗的話,天子換個妻子理所應當,有什么好爭議的。然而,莊稼漢多了十斛麥子,不見得真的能夠換掉他的老婆。因為多收的十斛麥子換成錢,未必夠籌齊重新娶一個美嬌娘所需的彩禮。何況真正的莊稼漢,想要休妻,還真要有確鑿的理由。唐代休妻不是想休就能休的。如果妻子沒有犯七之出,那是絕對休不掉的。犯了七出,但是若附和三不出的條件。你還是甩不掉她。而天子若是想要換,那真是說換就換的。正所謂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從來被廢幽禁在冷宮者,必是宮中第一人的皇后。而廢后中往往原配居多。糟糠之妻不容易做啊,皇上的糟糠之妻更不容易做!
面對年輕的勁敵,年近四十的王皇后很清楚自己面臨著怎樣的局面。每日當她對鏡梳妝時,她看見自己日益衰老的容顏。漸漸地莫名的恐懼涌上了心頭。而回首過往,夫妻同甘共苦的歲月,她心中必然感慨萬千。王皇后將近三十年如日的愛著自己的丈夫,守候著自己的丈夫,而今自己的丈夫如今待自己是一日不如一日。遇上這樣的事情,換作是誰,內心恐怕都無法平復,王皇后自然也不例外。漸漸地,王皇后也開始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竟然對李隆基吐露了出不遜之言。這無疑是個錯誤的行為,這樣做非但不能喚起李隆基的念舊之情,相反這讓李隆基對皇后越加不滿起來。而小武姑娘則更得寵了。一個是年近四十的老徐娘,她跟著你的時候,你只是一個被幽禁在宮中的小郡王,沒什么權勢,她陪你走過近三十年的日日夜夜,而這些日日夜夜中兩次她陪著你堵上自己性命。因此她對你知根知底。你在她的眼里也許不是一個被仰望的英雄,而是舉案齊眉的丈夫。而另一個則是從相識的那一刻便開始仰視你,因為她認識你的時候,你已經是富有四海的天子了。你是李隆基會選哪一個呢?
也許你會選擇王皇后,可惜這不是李隆基的選擇。對李隆基而言,小武姑娘更合乎他的心意。因為小武姑娘更懂得投其所好,也明白如何表現自己婉順謙虛的姿態。而王皇后呢,在李隆基眼里就像是一個不通情理的妻子。王皇后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時不時地拉住皇上述說舊日渡過的歲月。在那些歲月中李隆基不是一坐擁天下的大唐天子,只是活在惶恐中,朝不保夕的小皇孫。他生活的好不好,能不能活下去,決絕于武則天的意思。那些年月里,王皇后陪他渡過是寄人籬下,提心吊膽共苦的日子。同甘容易,共苦難,但是先共苦的人往往最后過不上后面同甘的日子。對現在光鮮的天子來說,那些曾經共苦的日子實在算不得是光輝的過去啊。所以王皇后越是喜歡重提舊事,李隆基可能會越聽越煩。人都是要面子的,天子也不會例外。而小武姑娘她不了解天子的過去,因此當她和李隆基在一起的時候,她只會仰望著天子雅談風月。而這正是李隆基想要的。就這樣王皇后的形象在李隆基的眼里隨著時間流逝越加像一個愛嘮叨的黃臉婆,善解人意的小武姑娘則成一朵可人的解語花。
開元十年時,李隆基終于動起了廢后的想法,后來大臣姜皎不知怎么地大嘴把事捅了出去,李隆基只好暫且作罷了。也許此時李隆基的心中對王皇后還有一絲的惻隱之心吧。從武周到李唐,近三十年的夫妻情分,豈是一下能剪斷的。
姜皎之事過后,李隆基在廢后的問題上一直猶豫不決。這不由得讓有專房之寵的小武姑娘有些急了。不過,急也是沒有用的。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她也發現這個墨守陳規的皇后并沒有她想象中那般簡單,似乎自己同她比還嫩了些。畢竟不順心、不好過的日子王皇后過得比小武姑娘多多了。從臨淄郡王妃到平王妃、太子妃直至皇后,王氏并不是單憑丈夫的寵愛及自己高門的出身才有的,皇后的桂冠之所以能戴在自己的頭上,是因為自己也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正因為她陪渡過日子大都是寄人籬下的,所以王皇后明白積累人心的重要性,平日她對下面的人施加了不少的恩惠。整整兩年里,皇后的宮中沒有一個人借機到李隆基那里去誣陷她。即使后來王皇后被廢為庶人,死于別院,依舊有宮人對她思慕不已。說白了,王皇后也非是不會做人的人,之所以在李隆基面前表現得不那么會做人,恰恰是因為她太在意李隆基了。
就這樣,一耗耗到了開元十二年,王守一為妹妹求子作法捅出了簍子,王皇后以巫蠱之名被廢。而早已厭煩王皇后的李隆基毫不留情面地在廢后詔上說:“皇后王氏,天命不祐,華而不實……見無將之心,有可諱之惡。焉得敬承宗廟,母儀天下?……”嘖嘖,遇上薄情郎是一件不幸的事,如果薄情郎是陳世美還好說,起碼秦香蓮還可以告御狀。若皇上本人就是一個薄情郎,那真是連哭的地方都找不到。而后宮的另一頭,這小武姑娘可高興壞了。自己還沒出招,對手就因為自己犯錯被整了下去。這么看自己以退為進的法子,還是正確的。于是,小武姑娘婉順謙虛姿態示人,對皇后之位假意地表示不曾有窺視之心。多好的小娘子啊,李隆基真是越來越喜歡小武姑娘了。兩年后李隆基總算正式提出了立武氏為后。小武姑娘這下眼看就要如愿以償了,但是這樁事擺在朝堂上,則引起了群臣的反對。大家反對的意思很簡單,只有一個,那就是:陛下呀,為國為家,武氏女子都不益被立為皇后。武周例子對于李家來說,實在是太痛心疾首了。李隆基不可能忘卻自己母親是如何亡故的,那可是被您的祖母下令殺了的啊。而且這么多年過去了,連尸首都找不到啊。子不報父母之仇,非子也。您怎么能娶仇人為妻呢?再者,圣人造制,就是要嫡庶分明,不得以妾為妻是規矩啊。陛下做為天下臣民的榜樣,妃嬪只是帝王妾,怎么可以被立為皇后呢!
就當時來說,大臣們說得也算在情在理。最重要的是李隆基雖然很寵愛小武姑娘,但是沒有上升到要為小武姑娘一人而不顧群臣反對的地步。李隆基最終沒有立武氏為皇后,作為彌補特進武氏為惠妃,禮秩比同皇后。小武姑娘也算是熬出頭了。她的生母楊氏,被封為鄭國夫人。同母弟弟武忠被提升為國子祭酒;武信升做秘書監。
開元中,李隆基以皇后之下設惠妃、麗妃、華妃等三位,以代三夫人,為正一品。后宮自王皇后被廢,從未立后。品次第一,禮同皇后的武惠妃自然成為了無冕之后。
三、一切為了后位
女子雖弱,為母則強。對皇后之名,可不望而不可及的武惠妃當然也不列外,隨著歲月的遷移,她慢慢地將自己的熱誠投注到了孩子的身上。而愛屋及烏的李隆基則將武惠妃所生的每個孩子都視若珍寶。就拿公主封戶來說吧,按制一般公主的食封是五百戶,出于對武惠妃所生之女的偏愛,李隆基特別將咸宜公主的封戶加到了一千戶。不久,其他的公主就覺得不公平了。一樣都是庶出的女兒,做父親的怎么可以這樣厚此薄彼呀。后來李隆基不得已,只能出于公平考慮,索性將所有女兒的封戶加到了一千戶。其他的公主也算借光得到了更多的封戶。
開元二十三年七月武惠妃的大女兒咸宜公主風光出嫁。所嫁的對象是武則天的母族弘農楊氏的俊小伙兒。這時,一個大膽的想法慢慢地在武惠妃的腦海中滋生開了。憑著李隆基格外的寵愛,武惠妃并不滿足于當下。自古母以子貴,子又以母貴。在這幽邃的深宮之中,母子關系向來是相依相存的。自己雖然成不了皇后,但這不影響自己的兒子有朝一日可以能成為大唐的太子。為兒子爭太子之位,也是在為自己爭明天?,F任太子李瑛的母親趙麗妃早在開元十四年就身故了,她在臨死前恩寵已衰。而李隆基對自己的恩寵始終如一;自王皇后被廢,自己已然是沒有皇后之名的中宮之主。更重要的一點是,李隆基一直都很喜愛自己的壽王李瑁。再者,如果兒子李瑁成了新的儲君,那么即使現在李隆基迫于前因依舊不給自己正式的皇后之名,可等到李隆基百年之后,誰可以阻止新君尊自己的生母為太后!這也算是曲線達成目的了。一切為了后位。
為自己的兒子謀求太子之位等于是為自己的皇后之名而努力。武惠妃從來都不是死腦筋的人,經過了上一次因為朝廷上沒有人替她說話,以至于她與皇后之位失之交臂的教訓。武惠妃吸取到教訓,她早就認識到了外廷的重要性。而這時,朝堂也一位大臣為了自己的仕途可以更光明些正好想與后宮貴人多些交際。這位大臣不是別人,就是大唐著名的奸相李林甫,很快李林甫找到了門路托宦官給武惠妃帶話,表示自己愿意幫助壽王成為新的儲君。武惠妃自然很高興地接受了這位盟友。而咸宜公主的駙馬楊洄則是丈母娘武惠妃另一個得力的幫手。這位楊駙馬為了迎合丈母娘的心意,基本每天有事沒事就盯太子的一舉一動,一有風吹草動就第一時間跑到丈母娘跟前匯報。當然,武惠妃本人也沒有閑著,每天非常努力地在李隆基的枕頭邊上梨花帶雨地上吹著枕邊風。
說起來太子李瑛也是個倒霉的人。隨著自己母親趙麗妃失寵逝世,自己也似乎越來越不受父親待見。因母妃失寵而嘆苦水的人也不止太子一人,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也是這樣的情況。因此兄弟三人常聚在一起嘆嘆苦水、發發小牢騷。丈夫或許會不心疼不在意自己的妻子,可世上哪有兒子不在意不心疼自己的親媽呢。這本來也不是什么大事。他們所嘆的苦水,無外乎就是自己母親跟武惠妃比境遇是多么不如意、多么不幸。這苦水的矛頭,作為兒子是斷然不敢指向自己九五至尊的父親。即使在平常些的富貴人家中有類似的事兒,做兒子的也不能把苦水的矛頭指向父親,矛頭至多指向對父親的新寵。終究父親做得事情再不對,也是父親啊。他對不住妻子,是他的不是,但是兒子若因此對不住父親那就是不孝。這罪名誰當得起!說到這里,我想起發生一則發生在宋代普通官宦人家的憋屈故事。故事的主角叫呂蒙正,他的母親劉氏是起居郎呂龜圖的正室,呂龜圖多內寵和劉氏的關系很不和睦。后來呂龜圖干脆把劉氏和他們的兒子呂蒙正一起趕出了呂家。孤兒寡母的日子可想而知,生活窘乏的劉氏發誓不再嫁人,一個人含辛茹苦的把兒子帶大了。再后來,呂蒙正狀元及第,做了大官,他不僅將母親迎到府中供養起來,還把他的父親也迎到了府中同樣的供養起來。只是兩人同堂分室的供養。呂蒙正的做法,用今人的眼光看會替他母親感到委屈,但這在當時并不新奇。因為父親終究是父親?;氐秸},太子李瑛等人心中雖然憋悶,對父親確有不滿之處,但是除了吐吐苦水,抱怨一下父親的新寵。其他他們什么也做不了。
可憐的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這三個人倒霉就倒霉在他們的苦水被武惠妃女婿楊洄給聽去了。這事傳到了武惠妃耳朵里面那就不是簡單的埋怨和苦水。大家都知道羅織是門學問,其中對材料的取舍和再加工是很講究的。太子和兩個親王私下聚在一起,這是個不錯的素材,武惠妃要運用好這個素材當然不可以只是在李隆基面前哭訴三人的苦水。所以武惠妃在李隆基跟前梨花帶雨哭訴的是:“太子他們是在結黨營私,成天聚在非議陛下您的不是,還預謀要害我母子?!辈坏貌徽f,越來越成熟的武惠妃對羅織學研究得不錯。兒子對父親不滿,還結黨營私,這還了得?有沒有倫常,有沒有王法了呀!李隆基一聽立馬就火了。太子乃是儲君,是自己將來的接班人,是大唐帝國的未來啊?,F在自己的接班人不滿現狀,他勾結朋黨。那么他下一步打算做什么?!換句話說等到他羽翼齊滿的時候,他是否會想要取而代之?
李隆基自己是過來人,知道太子結黨意味著什么?,F在他的腦海里沒有父子之情,只剩權力爭斗了。武惠妃的話正中李隆基的下懷。也許有人會說李隆基怎么這么經不起耳旁風啊。武惠妃是誰,怎么一說李隆基就信。其實李隆基不傻,武惠妃更不傻。跟李隆基這么多年了,武惠妃也大體摸清楚了李隆基的脾氣。說別人結黨,李隆基確實未必會信也未必會立馬光火,但是太子結黨不管信不信,李隆基一準會光火。為什么呢,歸根結底是因為李瑛在太子位置上做了太久了。光火之后,李隆基會做什么呢?自然廢立太子。這不就是武惠妃想要的嘛。
一時火燒心的李隆基召來宰相商議廢立之事。接著,名重一時的賢相張九齡華麗麗地登場了,上來就義正嚴詞道:“太子、諸王日受圣訓,天下共慶。陛下享國久,子孫蕃衍,奈何一日棄三子。昔晉獻公惑嬖姬之讒,申生憂死,國乃大亂;漢武帝信江充巫蠱,禍及太子,京師蹀血;晉惠帝有賢子,賈后譖之,乃至喪亡;隋文帝聽后言,廢太子勇,遂失天下。今太子無過,二王賢。父子之道,天性也,雖有失,尚當掩之。惟陛下裁赦?!睆埦琵g的態度很明確也很硬朗,他認為太子無過不當廢,而且他在自己話中例舉一票誤聽婦人言的例子,這等于是在李隆基的心頭火上澆盆涼水。
想想也是啊,自己的兒子沒有犯過什么大錯,光聽一人之言就廢了太子,這事實在說不過去。正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雖然現在的李隆基已經沒有上演貞觀之治模仿秀的勁頭了,但是貞觀效益還是在的。一時李隆基被張九齡說得無言以對。只能暫且放下了廢太子的打算,但是這并不代表李隆基完全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李瑛從開元三年為立為太子到如今已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從聲望說形成勢力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張九齡的勸諫實際是把雙刃劍,一方面他說動了李隆基,確實太子沒有明顯的大錯也沒理由廢;另一方面他極力保太子的言論也讓李隆基感覺到了不安。歲月不饒人啊,不僅僅是后宮美人怕老,其實天子更怕老。李隆基的春秋是不可避免的日益漸高,太子是朝陽產業。宰相和太子走得太近,這是李隆基不想也不樂意看見的。由始至終李隆基不樂意自己的兒子過多涉及政事。從京兆建的十王宅擴被建到十四王再到為孫輩們建的百孫院,李隆基沒讓一個兒子離開自己的眼皮底下。這是因為李隆基太喜歡他的兒子了嘛?顯然不是這樣的,經歷了多次宮廷政變的李隆基對于政變這個詞,可說是刻骨銘心。二十多年前,自己去潞州時是孜然一人而回來時則帶回了一個政變的班底。唐隆政變后,自己因功被立為太子,得以和太平公主斗法,憑得是什么?當然是自己日益壯大的班底。先天二年的七月,是什么讓自己成為了承天門前的勝利者,又是什么讓自己的父親李旦無可奈何地成了名副其實無權的太上皇!說到底還是自己壯實的班底人馬。然而,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班底是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呢?這個問題因人而異,但對李隆基來說二十多年前,自己僅是郡王就尚且如此?,F如今兒子們可都是親王,所以把兒子們放到封地去,李隆基是無論如何不可能放心的。對太子的問題,李隆基更是慎之又慎。太子的身份是僅次于天子,是極有號召力的。從神龍元年到先天二年的皇權爭斗中,我們都不難看見太子的身影。太子是權力的另一個標竿。
正當李隆基陷入猶豫的時候,武惠妃又開始耐不住性子了。她干了一件不亞于當年王守一為妹妹求子托僧人做法的傻事。她讓身邊的一名叫牛貴兒的奴婢給張九齡帶話,說:“有廢必有立,如果張相公能在立嗣這件事上幫我們家壽王一把,他日我擔保張相公可以在宰相位置長久的做下去?!币簧碚龤鈴埦琵g又不是李林甫,當然不會吃這一套。當場就把牛貴兒給叱退了。武惠妃她太小看張九齡的道德節操了。張九齡從來都是一個極有原則的人。怎么可能跟李林甫做一丘之貉呢。叱走了牛貴兒,張九齡的怒氣依舊未消。第二天上朝他就把武惠妃托人帶來的話原原本本的講給了李隆基聽。這下子好了,李隆基的心真是哇涼哇涼的呀,頓時曾經那個溫婉謙讓的小武姑娘形象也破滅了不少。原來還以為只是兒子的問題,現在又扯到老婆了。太子結黨是李隆基忌諱的,后宮與外廷勾結是李隆基更為忌諱的。郁悶之余,李隆基似乎有些真想放下了廢太子的事了。雖然這件事后李隆基對武惠妃恩寵似乎沒有什么大改變,但相信在李隆基心里早就給武惠妃記上這一筆小黑帳。
開元二十四年,屢屢逆鱗直諫的張九齡被李隆基罷相了。太子的保護傘沒有了,朝堂漸漸成了李林甫唱獨角戲的地方。
接下來的事就比較有意思了,因為有兩個版本。先說比較有戲劇性的《新唐書》版本:話說開元二十五年,我們的包打聽駙馬楊洄再一次向武惠妃稟告說太子、鄂王、光王圖謀不軌,這次還拉上另一個駙馬薛銹。武惠妃得到這么好的素材。某日,她突然心生一巧計,派人跟太子、鄂王、光王說:“宮中有賊人要加害陛下。你們都是皇子應該趕緊地過來保護你們的父親?!碧?、鄂王等人心系父親,不由分說地就信了,然后穿著鎧甲帶著劍就去了。接著,武惠妃就跑到李隆基跟前哭訴:“太子、鄂王、光王謀反,披甲而來。陛下,您危險吶。讓臣妾來保護您吧。”李隆基愣了一下,隨后立刻派內侍去查看,一看果然太子、鄂王等人是披甲而來的。看來他們真是打算謀反了。于是,李隆基趕忙讓禁衛軍把兒子扣押了,又召來了宰相李林甫商議廢立之事。可憐如大耳朵羊一般的太子就這樣中了后媽的奸計。下面宰相李林甫說了一句經典的話,他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不必問臣等。”這話很耳熟啊,昔日唐高宗打算立武則天為皇后的時候,詢問李世績意見史,他回應的正是這句帝王家事不必問臣等。由此,李治按著心意立了武則天為皇后?,F在輪到李隆基自然也是毫不猶豫地要廢太子啦!到此,這個故事很有戲劇性,但它可信性則不高。細細想來就知道,這不太可能是真的。武惠妃和太子、鄂王、光王本來關系就不好,武惠妃說得話,這三人能信嘛?即便宮中真有反賊,難得宮中的禁衛軍都被做掉了?還是被殲滅的差不多了?如果真是這樣情況確實很危機啊,但派人傳信這事情還是輪不到武惠妃派人。除非李隆基死了,宮中除了武惠妃這個有實無名的偽皇后,確實也沒有人比她權職更大??烧媸沁@樣,武惠妃派人送信,太子、鄂王、光王這三人會去救討厭的后媽嘛!另外,如果太子、鄂王、光王三個倒霉孩子要真是披甲持劍上殿,被李隆基逮個正著,李隆基還需要去問李林甫廢太子的問題嘛!這鐵定是要廢了。上次枕邊風說太子結黨,李隆基都光火地找來宰相商量廢立之事。這回都被李隆基抓到現行。他還遲疑什么!《新唐書》的版本顯然低估太子和武惠妃的情商,外加李隆基的脾氣。
相比之下《舊唐書》和《資治通鑒》版本倒是挺靠譜的。故事同樣發生在開元二十五年,武惠妃和楊洄再一次誣陷太子、鄂王、光王等勾結朋黨、有不軌之心。耳朵都快聽出老繭來的李隆基確實也煩了,對于太子的問題想來一個干脆些的處理。于是,他召來宰相商議。李林甫說:“這是陛下的家,不用問臣?!逼鋵嵃?,李林甫這話就是不想擔責任,同時暗地里幫武惠妃一把。完著,李隆基想了想既然是我的家事,那就廢太子、二王為庶人吧。不然,李隆基確實睡不踏實。不但因為武惠妃在他的枕頭邊上常嘮叨,關鍵還是李隆基實在忌諱他的兒子們。一直以來他防兒子就更放賊似的。這三個倒霉孩子后面又在發配的途中被賜死。和當初王皇后廢一樣,很多人都為之鳴不平。這三個人真沒有做錯什么事,最錯可能就是他們的苦水被武惠妃拿去做話柄。更或許他們連苦水都不該嘆。
四、人算不如天算
上一次王皇后被廢,兩年以后武惠妃當上了無冕之后,這次太子絆倒了。武惠妃自然很高興,她仿佛看見不久的將來自己的兒子李瑁就會被加冕成太子。再過若干年,她夢寐以求的后冠就會戴到她的頭上。自己比皇上小了整整十四歲,耗得起歲月。做不了皇后,也當上太后不是嘛。在武惠妃最得意的時候,她忘了一句話叫人算不如天算。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武則天那樣我命由我不由天的。
不久后,當夜幕降臨,幽幽深宮的回廊里,就會傳出了冤魂的呼喊聲。這次的冤魂發出的聲音不是纖柔婦人的哀怨聲,而是男兒血氣地鳴冤聲。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化成冤厲又來回來了,他們的鬼魂穿梭在大明宮錯落的殿閣別院間,低聲述說著自己的冤屈。他們多么希望自己父親可以看見他們,可以還他們一個公道。然而,九五至尊的天子被紫光環繞,他們根本靠近不了他們父親的身。既然天子不能還給他們公道,那么他們只好自己去討要了。
從此,武惠妃幾乎每晚都可以看見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圍繞在她身邊,詛咒著她或是變成各種可怕的樣子來嚇唬她。如果說過去的武惠妃在李隆基的耳邊常常述說的是太子、鄂王、光王三人結黨營私的事情,那么現在她不斷反復地在李隆基的耳邊述說的是,她看見太子、鄂王、光王三人冤鬼,這三人做了鬼還要謀害她和她的孩子……。。
一次又一次地驚嚇后,武惠妃無奈何地躲到了李隆基的懷里。再一次梨花帶雨地哀求道:“陛下,陛下,您就救救妾身吧。請個法師來治一下這宮里的鬼怪……”。
看著懷中的美人驚怕的樣子,李隆基又心軟了,他請來法師做法。很快法師便替武惠妃出了一個主意,就是將太子、鄂王、光王的遺體和被處決的死刑犯埋在一起。因為傳說在刑場被處決的囚犯死后會化為厲鬼,這樣就能牽制那三個冤魂。
向來偏心的李隆基又一次為了武惠妃委屈了三個倒霉的兒子。想來此時深受鬼怪折磨的武惠妃也會因為李隆基的行為而給倍感欣慰吧。起碼到了閻羅殿上她可以自豪地說這輩子我沒有能在活的時候當上皇后,但是我得到了皇上的心??窗桑噬蠟榱宋遥梢赃@樣薄待自己的親生兒子。我才是陛下唯一的摯愛。
雖然這很可能只是武惠妃一廂情愿地自我安慰。從李隆基的種種表現來看,不可否認他是愛武惠妃的。但是他的內心更愛的是他自己。一定程度上李隆基之所以會為武惠妃做這些,是因為他的感情生活需要武惠妃這樣的一朵會表現順服的解語花,沒了她,自己的生活會變得寂寞、變得索然無味。李隆基所做的事情,很多時候他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別人,而是他自己。例如廢皇后,歸根結底是因為皇后總是翻舊帳,讓他覺得面子失了光彩。而武惠妃總是善解人意順著他、仰望著他,這讓他的感覺很滿足。所以他舍王而立武,但是當眾人反對的時候,為了自己的好名聲,他不會為了武惠妃而一意孤行。其實太子的事情也是一樣的,武惠妃僅是一把殺人的刀,而真正想殺人并手持刀刃的人是李隆基。武惠妃對于李隆基來說是身邊不可缺少的解語花,在他煩悶的時候,這朵解語花會說些他喜歡聽的話,哄他開心;在他略有失意的時候,這朵解語花又會說一些激勵人心的話……
為此,李隆基的三個倒霉兒子不得不得不將就地和死刑犯葬了一起。而宮中冤魂并沒有像法師說得那樣變得太平了,相反鬧得更兇了。漸漸地武惠妃的神志越來越不清楚,總是反復地和李隆基說著那些鬼怪的事情。聽著聽著李隆基也開始覺得些煩了,宮人們都在私底下小聲議論著:真的有鬼嗎?會不會是武惠妃得了失心癥啊?或者是中了什么邪氣……。
至始至終能看見太子、鄂王、光王冤魂的人,就只有武惠妃一個。終于這年的年底,武惠妃再也經不住冤魂的折磨,撒手離世了。從此,宮中再沒有關于冤鬼的傳說了。也許先前的那些冤鬼本身就只是武惠妃心中的暗鬼吧
解語花沒了,李隆基的心情陷入了低谷。宋人楊萬里的詩歌《讀武惠妃傳》寫道:“桂折秋風露折蘭,千花無朵可天顏。”佳人已逝,李隆基出于惋惜追贈武惠妃為貞順皇后,葬于敬陵。當有人提出是否要眾人為貞順皇后披麻戴孝時,李隆基拒絕了。畢竟人已逝去,又何必勞煩眾人為披孝而廢務呢。
開元二十六年,武惠妃生前處心積慮為兒子謀求的太子金冠戴在了忠王李亨【即楊貴嬪之子,王皇后養子】的頭上。皇后雖廢,終不立武;太子雖廢,亦不立壽王。即使死后獲得了追贈的皇后之名,武惠妃真是個贏家嘛?恐怕武惠妃做夢都想不到的是在她死后,她的兒媳會取代她成為李隆基身邊新的解語花。而她生前寄于全部希望的兒子壽王李瑁最終不僅什么都得不到,連自己妻子也要被父親搶走。
唉,這真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靈。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蕩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