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先生走了,鄉愁還在!一灣淺淺的海峽,依舊深深的阻隔著兩岸人民的正常往來。說真的,余老的作品一生中我沒怎么讀,僅僅一首短短的《鄉愁》而已!但是,夠了,因這詩歌,我牢牢的記住了一位詩人,一位海峽對岸的,血管里流動著灼熱的中華民族血液的愛國者。
? ? ? ? 這首詩,從結構上,全詩分四節:第一節,表達了小時候異地生活對母親的思念;郵票,是此節的情感載體,小小的,膨脹著強烈的念想,因為那個時代通訊落后,情感交流只能依靠書信往來。第二節,表達了成家之后異地工作或生活,對妻子的無盡思念;船票,是本節的情感載體,襯托出距離之遠,窄窄的,裝不下思念的迫切。第三節,表達了對母親的悼念;墳墓,是這節的情感載體,矮矮的,透射出陰陽相隔的蒼涼,與詩人孤單失落的情懷。第四節,表達了詩人的愛不僅限于小我,還深懷著一個大中國的統一;海峽,是當前節的情感載體,淺淺的,但卻深深的將兩岸人民阻隔。這是詩人的無奈,也是兩岸十幾億同胞的無奈!
? ? ? ? 這首詩,格式上使用了比喻、排比、對偶等寫作手法。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不但是每個小節的情感載體,也分別是“鄉愁”在每個小節的喻體。作者把情感寄托在這些對象上,自小家常拉至大國家政治,從臺灣離島游移至中國大陸,于情感空間與地理空間上,作了一個大跨度的逾越,給人以氣勢磅礴之感!同時,全詩四個小節:每一小節由時間、主題、思念主體、思念客體自第1行至第4行依序排列,句式、行數、字數均一一對應,每節3至4行末字都以“頭”字押韻,每小節使用“這“”那”或“里”“外”,牽引著讀者的思維,從這個情感空間跳躍至那個情感空間,結構鋪設的甚是條理、對仗也非常工整,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之感。可見,余老受古體律詩的影響不輕。
? ? ? ? 先生走了,鄉愁還在!這愁,不但是其生前家國之愁,之于他的身后,也是兩岸十多億中國同胞的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