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對人類而言,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情感。人們對自己曾經所居住過的環境,以及家人朋友、精神文化等都抱有一種獨特的依戀之情。古往今來,以鄉愁為主題的作品層出不窮,使鄉愁成為一個經典而永恒的話題。余光中先生的《鄉愁》這首詩,包含了不少文化意象和文化情感,將鄉愁與別離書寫得一唱三嘆。
一、 來自海峽兩岸的文化呼喚
(一)以時間線索表現和文化環境的告別
余光中先生被世人稱贊為“詩文雙絕”,其詩歌所表達的情感真摯而細膩。《鄉愁》這首詩,自遙遠的時空摘選出四種意象來,即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幾個意象在詩中表現得十分明朗,感情強烈而又集中,給人以不蔓不枝、簡潔明快之感。而這些意象雖看似簡單,實則內涵豐富,其中蘊含的感情含蓄而又充滿張力,可以引發讀者的聯想與共鳴。
作者在詩中采用了時間線索將這些意象串聯起來,比如“”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呵”“而現在”。這種按時間排列的順序就如同一根紅線,貫穿了整首詩歌,同時也講述了作者漫長的人生經歷以及對祖國的殷切思念。詩歌前三節就像是洶涌澎湃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到最后一節全部匯集起來,將所有的情感傾瀉而出,形成了整首詩的高潮。這些由時間線索串聯起來的意象表現了作者和熟悉的文化環境分別,從而深深埋下文化鄉愁的種子。
(二)以詩歌形式表達文化的無根之感
二十世紀中期,一道綿長的海峽將我國劃分為兩岸,眾多人口離開大陸,遷移到了孤島上。《鄉愁》這首詩抒發的正是在這個歷史時期中背井離鄉,漂泊臺灣的人們的傷感。一直以來,有關于思想的文化情感都貫穿著我國詩歌的發展歷程,而“家鄉”這一概念,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為敏感的神經之一。
故鄉正如一雙無形的手,在影響人們日常活動的同時,還匯聚了國人傳統的長幼親情,形成了中華民族共有的情感歸屬。我國詩歌中有著許多與故鄉有關的詞匯,如”落葉歸根”“游子思鄉“”衣錦還鄉“等。漂泊在外的人們,都會產生一種無根之感,因此思想的情懷也一直牽引著一代代游子的心。而對于當時漂泊至臺灣的同胞而言,鄉愁還僅僅停留在與故土的別離上,但對余光中先生而言,”鄉愁“還代表著文化的缺失和無根之感。因此,詩歌成了許多漂泊游子的精神歸屬,其意象的使用也進一步喚醒了海峽兩岸對文化的呼喚。
(三)用文化意境表達對大陸母親的思念
有了優秀的詩人之后,一個民族的語言及文化才能夠逐步走向成熟。余光中一生漂泊不定,來往于兩岸之間,其心中一直積淀著濃濃的鄉愁。余光中曾自述,《鄉愁》這首詩是“寫實的”,因為自己小時候讀寄宿學校,需要和母親通信;結婚后到了美國,又需坐船回臺灣;到后來母親離世,和母親天人永隔。《鄉愁》的前面三節,所思念的對象都是以女性為主,到了最后一節時,思念對象升華成了大陸這位“母親”,自此全詩的文化意境與思想感情都豁然開朗,并衍生出了“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這一經典的句子。“墳墓”與“海峽”在某些方面具有很多共同點,比如都是“矮矮的”或“淺淺的”,看似一步就可跨過,但卻近在咫尺而遠在天邊。作者通過對這類文化意境 的營造,表達了對大陸母親深沉而真切的思念。
二、 由環境變化而產生的文化差異
陌生環境更容易給人帶來孤獨感,讓人內心產生對故鄉的思念。余光中先生說,自己僅僅用了20 分鐘就寫出了《鄉愁》,但在此之前,他的鄉愁已經持續了20多年。這種鄉愁并不局限于空間方面,還跟歷史、文化有著分不開的差異。
漂泊在外的游子,更能夠體會到異域文化帶來的生疏感,并產生 “邊緣心態”。而遭遇文化障礙的人,離開了自己熟悉的故土,失去與親人和朋友的聯系,也失去了原有的文化依靠和社會地位,其語言、環境、文化、生活習慣等多方面的陌生感和差異感,都容易使之產生濃濃的鄉愁。
余光中先生一生輾轉,他曾說: “我慶幸自己離開大陸時已經二十一歲,已接受過《四書》、《五經》的熏陶。”而隨著歲月的更替,鄉愁也在逐步深化。當鄉愁變為“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生與死的距離是如此遙遠。而需要“小小的郵票”和“窄窄的船票”才能紓解的鄉愁,也都是人們無法抗拒的事實。一個人若是離開故鄉20年后,待到重新回來,家鄉雖然仍是那個家鄉,但物是人非,長輩作古,也會引起當事人的鄉愁。
真正意義上的鄉愁是地理、歷史和文化融合在一起的概念,也是詩人更高層次的思想追求。身在他鄉的詩人,對大陸夢縈魂牽,面對因環境變化而產生的文化差異,鄉愁的主體從 “家”放大成了“國”,代表了詩人的家國情懷。
《鄉愁》一詩,不僅描述了個人遭遇和環境變遷,還表達了思鄉之傷與歷史之痛,其情感豐富真切,婉轉動人。這種“鄉愁”不單單是個人的,還是民族的、人生的、文化的、歷史的。臺灣鄉愁承載了我國傳統鄉愁文學的血脈,仔細研究并解讀其中的文化元素,能夠對我國文學的發展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三、 結語
臺灣新詩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走過了與大陸頗有差別的一段曲折的路。大體是從西化到回歸傳統,后又走向了現代與傳統融合的多元化格局。
詩的游子余光中先生的詩最初師法“五四”以來的新月派等,爾后進一步學習了英國的浪漫派,求學美國期間又熱衷于現代派詩的實驗,總之是做過一段詩的游子。
從早年的創作道路看,他似乎逐漸疏離了民族傳統,到了 60 年代,詩集《蓮的聯想》的問世,才出現了回歸傳統的跡象。
在地理空間上來說,他幼時便跟隨母親到處流亡,從大陸遷往了臺灣,而后又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海外求學經歷,這使他離開故土越走越遠。然而他現在又回到了臺灣,重回了大陸,回到了最初的起點。這不僅代表是臺灣新詩的整體變化,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國詩壇 三十多年來的大致走向。
在這種傳統與現代、西方與民族的擺蕩中,余光中先生的鄉愁詩尤其顯得深沉而富有韻味力量。鄉愁文化是我國千年以來就有的文化。鄉愁詩便是傳承這一文化的不朽載體,千百年來名篇名句不斷。離開祖國大陸定居臺灣地區的人們,情系祖國,懷念祖國大陸的山川河流,風土人情,渴望回到那個曾經的故鄉,渴望在那片炙熱的土地上灑下一腔思鄉的熱血,因而鄉愁詩的創作也成為臺灣詩歌中的重要題材。在那個兩岸隔離的年代,臺灣文壇涌現了很多鄉愁詩人,但是無論從詩作數量還是影響的廣度,余光中先生都堪稱突出者。
余光中先生作為臺灣鄉愁詩人的典型代表,他的詩歌中既包含對含對祖國家鄉的深切思念,也包含對中華民族的歸依認同,更包含對民族文化傳統的摯愛歸宿。無論是在大陸地區還是臺灣地區,他的作品總能得到廣泛的閱讀和傳承,他情意和文采俱佳,擅長運用簡單而精準的意向來映射深入骨髓的情感,作品中既帶著中國傳統古典主義的韻律色彩,又有現代詩歌寬闊遼遠的空間維度。
余光中先生的鄉愁詩選用意象往往簡單而質樸。融無限大愛與簡單而質樸的意象里,讓人頓感親切、溫暖。細細品讀他不同時期的鄉愁詩,其中展現出來的多維空間耐人尋味,他不限于抒發個人情感,在他的作品中更多體現了多種情愫和意識交織的藝術境界,有對特定文化環境下的獨特文化感受,對中華民族的歸一認同和傳統藝術境界升華的文化回歸,對祖國家鄉深切思念的愛國情懷,對民族文化傳統摯愛歸宿的民族情結,多重維度相互交織,相輔相成,縱觀之下構成了一曲壯麗磅礴的民族史詩。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先生在高雄醫院過世,終年90歲。
《鄉愁》這首詩曾經給過我很大的感動和慰藉。謹以此文,希望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