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燈籠高高掛&妻妾成群(書與影的較量)

前言:以下言論純屬個人感受,絕無冒犯之意。不才妄論高低,望海涵。

看完小說:內心有波瀾,不強烈,是封建社會陳舊的濫調子,是看完即忘的心境。

看完電影:內心有波瀾,味深且強烈,是技法高超的藝術呈現,是看完難忘的心境。

頌蓮

故事講的是一個在舊時代接受過新式教育的女青年(頌蓮)因家庭情況不得已嫁到一個封建傳統根深蒂固的中國大家庭,做了50歲主人的四太太,從最開始對封建社會萌生叛逆,而后順從,最后瘋癲的悲涼恨事。

在這個故事上,電影藝術的加工超越了文字的敘述,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對于對封建社會的背景不是特別熟識的人來說,電影的呈像反而更加能幫助理解和想象。

我是先看的電影才看的小說,不才自認為改編的電影超越原著,而且一定程度上是這部電影成就了這篇小說。也許是因為先看了電影的緣故,在看小說時我的文字幻想自然而然的就依附在了電影里塑造的角色和氛圍,又或許是電影的強烈對比,突出矛盾更能擊中我。

電影的改編算是一個顛覆式的改編,貫穿始終的引子——點燈,滅燈,捶腳是小說里沒有的。而這幾個獨特的設置明顯的放大與強調了封建社會的荼毒。除了大處,在一些細節上也做了不小的改動:電影里加上了頌蓮假裝懷孕的情節,讓頌蓮的人物個性轉換的更加戲劇和徹底;電影里是頌蓮透露了梅珊偷漢子的行徑,而小說則不是;小說里的頌蓮主動親近了飛浦,作了明確的非分之想,而電影里意圖朦朧,沒有過多交代……

院宅

電影中深巷大院的構圖營造了壓抑與陰森的氣氛,頌蓮衣服的階段性變換暗示了她從一個帶有反叛精神的學生逐漸變到認同自己身屬的封建家庭并為之控制的女人,這也暗喻了廣大正在以及將要受到毒害之人的普遍轉換規律。影片的色調實際上是以單色和冷色為主:黑灰的宅樓,透著死亡的氣息;燈籠一點,就紅他個里外通亮,分外搶眼;大雪一下,就好似洗去了一切污濁,落得個白茫茫一片真干凈。

大雪

梅珊的死和頌蓮的瘋在小說里其實一直都是有暗示的。小說里常提到的那口據說死過幾人的陰森老井一直都像一個吸力強勁的黑洞在拉著梅珊和頌蓮,預示著這二人的歸路只能是無盡的黑暗深淵。故事的結尾在小說這樣的引子下也就不那么使人大驚小怪了,沖擊力相對影片自然就弱了一些。

這個故事是悲劇,悲劇就悲劇在所有人都不能突破現世的桎梏,困死在了封建力量的大牢房——頌蓮與飛浦的愛戀停留在萌芽階段;雁兒暴斃在破滅的太太幻想;梅珊慘死在吃人的禮教……沒有一個人,逃得出去。就像影片中滅燈人在黑夜吹熄了燈籠,萬物沉浸在死寂當中,不再有半點波瀾。

點(滅)燈人

有人說蘇童的厲害之處在于他描寫起悲傷黑暗并不像槍擊刀砍般直截了當,而是像針扎般——隱隱發作于心底。而張藝謀的簡潔明快強烈恰恰與之做了個鮮明的對比。但無論是傳統文字還是影片藝術,二人都做到了物盡其用,展示了兩種表達形式的高水準。

如今,這樣的封建壓迫已經銷聲匿跡了,但是只要存在人類社會,壓迫和扭曲的思想就會永不絕滅,無處不生。人類于陳舊的歲月得到怎樣的警示和怎樣去審視現世的自身——這應該算是這則故事帶來的現實意義之一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