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米斯特六
公眾號| 六號研習社(ID:lhyxs666)
| 01關于死亡
生命有時,死亡是我們避不開、繞不過的結局。
沉入到一片無盡黑暗,虛無,縹緲,永遠,陷入黑洞般的時空拉扯。
亦或是,孤魂野鬼游蕩人間,天堂地獄轉世輪回。
死亡,這個我們從不輕易談的禁忌區,從沒離開過,黑夜中一雙眼睛,盯著人類的整個發展史。
可以說,從人類有了思維,就開始了對于死亡的思考。
最初的思考是以原始宗教的活動、神話、祭祀等形式展現出來;而后有了哲學的思考,人類軸心時代東西方出色的思想家產生了各種對于死亡的看法;再至以現代化的科學眼光去剖析生命體乃至微觀物質。
人類,從不曾停止對生命的探索,對死亡的思考。
可如果你去問一個人,你害怕死亡嗎?
對方的直觀反應可能是驚訝,然后顧左右而言他,何必思考這么深刻的問題,活好當下就好了。
孔子不也說:“未知生,焉知死。還沒想好怎么活,何必去關心死后會如何。
這實際上是一種對于死亡話題的逃避。
為什么逃避?源于內心對于死亡的恐懼。恐懼是源于對死亡的未知。我們從不曾直面內心的恐懼,認真探討死這個沉重但重要的話題。
事實上,我們總有一天會和死亡相遇。
| 02死亡的3種解釋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說: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我們對死亡無所不在的恐懼。
對于死亡,伊壁鳩魯提出了三個著名的關于死亡的觀點,能讓我們對死亡有更好的理解。
1、靈魂死亡論。即如果我們死后,隨著肉體的消亡,靈魂也將死去。所以你感受不到蟲蟻微生物侵蝕肉體的痛苦,也無法再繼續思考未完之志。
2、靈魂虛無論。當我們死后,靈魂將歸于虛無。和靈魂死亡論不同的是,靈魂死亡可能還會把靈魂這個“體”存放于某個異度空間。而虛無,則一切歸于無,你將看不到靈魂在任何一個世界的任何痕跡。所以,你不用擔心有人對你的靈魂“動什么手腳了”。
3、靈魂初始論。認為人死后,靈魂就會回歸到你出生前的那個狀態,無論最開始的是一個受精卵還是某種神話存在體,都會歸于那個“最初點”。所以,你不用擔心墮入地獄,因生前的業障墮入畜生道了。
這三種論點,信者各有。卻都有一種共把同點:死后的狀態我們是無法干預的,徹底地與生前凡事、與整個世界隔絕了。
所以伊壁鳩魯說:一切惡中最可怕的,死亡,對于我們是無足輕重的。
當我們存在時,死亡對于我們還沒有來,而當死亡時,我們已經不存在了,無論是肉體還是靈魂,我們自己都感受不到了,死后的恐懼也將不復存在。
但這種無法干預的無能為力感,難免讓我們心生沮喪。
所幸,還有一種更為積極,更被現代人認可的一種觀點:波動影響論(rippling)。
所謂波動影響論,就像你往一個平靜的湖面扔了塊石頭,在石頭與水面接觸的位置,一圈圈漣漪蕩漾開來,形成了衍射波,持續往四周的湖面擴散,造成影響。
我們每個人都像這一塊石頭,往人世間這個湖面扔去,或有意或無意的在影響著身邊的人事物。
這種波動影響可大可小,由石頭大小決定。如孔子、蘇格拉底、牛頓、愛因斯坦、這些巨人的影響就是深遠的,而即使再平凡的人,也足夠影響到身邊的人,留下一段故事,一些回憶。
波動影響論給我們長存于世提供了一種可能:在有限的生命,盡可能制造出自己的波動影響。無論是某種思想,還是某些具體的實物。單從長存于后世這一點上,秦檜和岳飛是一樣成功的,遺臭萬年也是被銘記了萬年啊。
| 03死亡焦慮
那理解了死亡的4種理論,做到知己知彼了,我還是怕死怎么辦?
很正常。每個人都怕死。
但如果因怕死而產生對死亡的過度恐懼,進而引發卑微、憤怒、焦慮等一系列情緒問題,就要重視了。
對死亡的恐懼是一種心理上的狀態,而如果外延到情緒上,甚至體現到身體,比如出現心跳加速、呼吸變化,惡心、出汗、發抖、潮熱或畏寒、煩躁不安、頭暈等癥狀。那死亡的焦慮就真的找上你了。
患上死亡焦慮癥的人,一般會有兩種表現,一種是外顯的,另一種是內隱的。
外顯的表現比較容易看出,會直接呈現在對身體和情緒的變化上。
比如一個人想到死就會出現心慌、氣短、發抖,頭暈等身體不適癥狀;比如怕死怕得躁動不安睡不著覺,出門怕被車撞,喝個水怕被嗆到,充個電怕被電死這類。
這種外顯的對于死亡的恐懼和焦慮我們能夠在主觀上意識到。
而內隱的表現則比較難察覺了。對于死亡的焦慮會隱藏在其他事件中。
比如孩子的高考失利,工作被辭退,朋友的遠離等,內隱死亡焦慮的人,會把各種情緒和身體上的不適癥狀都歸于其他事件;
而真正的焦慮源,可能是他看著鏡中自己不斷長滿皺紋的臉,或是某個長輩的逝去,在心中埋下了對死亡恐懼的種子,慣性逃避反而意識不到問題的核心。
青春期和老年期是死亡焦慮大爆發的時期。
青少年與死亡焦慮的對抗方式往往很激烈,由此產生大量行為問題,例如自殺、暴力、叛逆、冒險等等,據報道,自殺已成中國近年來青少年的頭號死因,令人痛心。
而進入老年后,年老體衰,逐漸喪失生活的主動權,死亡似乎隨時都會來臨,此時的死亡焦慮往往會達到頂峰。?
| 04三個方法解決死亡焦慮
如何避免這種死亡焦慮?有三個方法可行。
1、把握好覺醒體驗
在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中,主人公皮埃爾被判處死刑,在刑場上,他看著自己面前的人被一個個槍決,輪到他時,突然得到了暫緩死刑的命令。
從死亡邊緣撿回一條命的皮埃爾,從此擺脫了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真正對生活充滿熱情和目標。
這種由死而生、大難不死的體驗能讓人頓悟人生的意義。
這在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看來,就是覺醒了【本真】。這種覺醒能讓人發生重大的改變。
海德格爾認為,人類有兩種不同類型的存在方式,一種是非本真的存在,這是一種日常生活模式,完全沉浸于周圍環境,追求轉瞬即逝的東西,比如美貌、財富、權力、名望等。
而另一種就是本真的存在,開始關注存在本身,對生與死有清醒的認識,也能更有目標的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了。
那普通人的生活哪有那么多的死里逃生,如何把握住覺醒體驗呢?在于人生的大喜大悲中。
《直視驕陽:征服死亡恐懼》的作者亞隆發現,覺醒體驗往往會在個體面臨一些重要的生活事件時出現。
哪些情況算重要的生活事件呢?
比如說,有親人去世了;自己或身邊人患了重病;親密關系破裂,離婚了;
經歷里程碑式的重要時刻,例如結婚、過60大壽等;
遭遇重大創傷事件,例如地震、火災、搶劫等;變空巢老人了;
退休了;進養老院了;做了什么意義深刻的夢,等等。
任何一個普通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對于自己的大喜大悲的重要時刻,這些時刻都是觸發覺醒體驗的關鍵點。去用心體驗這些覺醒時刻,瞬間的覺悟,心境的變化,情緒的舒緩這些,而不是去逃避、去忽略。覺醒體驗是人生轉變的重要契機。
2、讓生命得以延續
覺醒體驗可能很震撼,但往往短暫。要如何將短暫的體驗轉化為持久的力量,最終引發人生的改變呢?從認知和行動上出發。
認知上,我們借助前文提及的4種對死亡的觀點,選用最為實用的波動影響論,從積極的角度看待死亡,我們更能獲得前進的動力和人生的意義。
蒙太涅說:既然我看到了我的生命在時間上是有限的,我就想從分量上拓展它。在短促生命的范圍內,我必須使它更加深刻、更加充實。
在有限的生命內,通過自己的價值觀、行動,對世界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哪怕只是給人留下一些善意行為,幾句鼓勵的話,通過波動影響理論,也能對別人起到影響。
這些影響就是你生命的延續。讓生命存在時開出夏花之絢爛,死后的美也依然能存留人間。
3、建立親密關系
行動上,我們還可以通過建立親密關系避免死亡焦慮。
孤獨的人最容易被死亡焦慮纏上,沒有親密關系的人容易孤獨。所以,建立親密關系能有效避免死亡焦慮。
什么樣的人最容易被死亡焦慮纏上呢?答案是孤獨的人。
死亡是孤獨的,他不但讓人和其他人分離,還和整個世界分離。
為了減輕死亡帶來的孤獨感,人類歷史上就出現過一些非常殘忍、荒謬的現象。
例如陪葬,君主讓奴隸陪葬,寡婦為亡夫殉葬。中國民間長期存在的“陰婚現象”也是出于同樣的目的。
若是按照伊壁鳩魯的說法,“人死后萬事皆空”,根本感覺不到孤獨,這樣的習俗安慰的不過是活著的人。減輕死亡孤獨也是活著的時候該做的事。
孤單的人未必孤獨,但孤獨的人極其容易缺失一種歸屬感,這是人類在集體生活下的情感本能需求。這種歸屬感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就會產生孤獨,進而被死亡焦慮纏上。
那本質上就是找到這種心理上的歸屬感,如何找到呢?可以通過建立親密關系找到。
這種親密關系可以是來自家庭的關愛,來自親密朋友的鼓勵支持,或是伴侶之間的分享陪伴,甚至是找到一份自己熱愛的事業,投身其中自得其樂也是自己的熱愛建立了親密關系。
找到屬于自己的親密關系,能夠有效的擺脫孤獨,避免被焦慮絕望地一點點吞噬。
有了親密關系,人們可以在一起交流對死亡的恐懼,訴說出來也是直面恐懼的一種方式,這能夠減輕心理負擔。
蘇格拉底說:在死亡的門前,我們要思量的不是生命的空虛,而是它的重要性。
死亡話題重要且必須面對,這種由死重新思考生的方式,也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及的以終為始的思考方式。
在死后的墓碑上,短短的幾個字,你要如何刻畫自己的一生,什么樣的一生才是自己死后無悔。而后往前推及現在,找到當下要前進的方向。
| 05關于擺脫死亡焦慮,我給你三點建議:
1、有限的生命,盡力開出絢爛之花,讓生命的波動影響至深遠。你的每一個言行舉止,都對世界產生影響。
2、建立親密關系,找到自己的歸屬感,擺脫孤獨。無論是尋得一個熱愛,還是找到一些人,都不該孤獨前行。
3、由死而生,尋得生命前進的動力。時常反復思考死后的墓志銘,能知道現在為什么活著。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