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記憶中的農活

我出生在一個山東小縣城的農村,70后,小的時候父母從來不會督促我寫作業。看我趴那學習,都是說別在那閑著耍,放牛去,要么下地干活去。我的作業都是中午或者晚上才能抽空寫,想想當時的自己真是太認真了,哈哈。

那時候農村里最賺錢的活就是賣烤煙,暑假主要的農活是烤煙,父母一般大清早就帶著我去煙地。他們兩個掰煙葉,我的任務就是把掰下的煙葉抱到地邊,然后用推車推回家。

早上露水很大,一般抱幾個來回身上就濕透了,水會順著衣服往下淌。手上身上粘了很多黑黑的煙油,腿和腳卻泡得白白的,所以黑白分明,我記得特清楚。我人小胳膊短腿短,抱的煙葉少,所以跑得多,一般跑多了就懈怠,越跑越慢。

總是父母掰完煙葉,我也抱不完。他們再幫我抱煙葉,他們胳膊長,抱一次就頂我很多次,我那時還羨慕他們抱得多,全然不知他們的累。煙葉推到家里,就卸下來放到家門口樹底下,飯后開始綁煙。

煙桿子一開始是用向日葵桿做的,很容易裂,后來改用竹竿,結實多了。綠綠的煙葉一次拿兩三個,用線綁在長短一樣的桿子上。這邊一束,那邊一束,均勻的分布在桿子的兩側,兩頭都系住。綁完后放到車子上,推到爐屋旁,就可以裝爐了。

爐屋就是專門用來烤煙葉的屋子,屋子里下面分布著好多管子。上面是排著一行行的木頭梁,綁好的煙葉桿子要均勻的放在木梁上。屋里溫度高,進去后流汗,滴到下面的管子上,蒸發成汽。

一般都是幾個人挨排著往里面遞桿子,最后一個人往木梁上放,桿子也要放均勻,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稀了,放桿子的活一般是父親的,他放的快速而又均勻。

新鮮的煙葉子

爐屋是燒炭的,有個爐口,可以烤玉米,烤咸菜。咸菜雖然外面黑,里面卻特別香,那個味道傳得特別遠。現在也有賣烤咸菜的,似乎不如童年記憶的味道香。

煙葉在爐屋里烤干之后出爐,這是最忐忑的日子。烤好的煙葉黃黃的,特別好看,賣的價位高,沒烤好的發黑,級別低,賣的錢少。

把烤干的煙葉桿子從爐屋里取出來,也是幾個人排著往外遞出來,放到地上放涼。最初是把煙葉從桿子上解下來,線依然纏在桿子上繼續綁新鮮的煙葉,后來改良細線,直接把線剪斷。

烤干的煙葉推回家里,堆在一起,按照顏色分好級別,再一把一把地綁起來去鎮上的煙站賣掉。因為母親的眼睛不好,看不清路,所以父親自己一個人帶不過來的時候,就讓我一塊去。

父親總是大大的一包,而我的總是小小的,最多有父親的三分之一。那時的自行車都帶著橫梁,我因為腿短夠不著車座,只能在橫梁底下騎。

一般都得早早去,怕去晚了,煙站工作人員收得好煙多了,后面就不好好打級,估計煙站收多少級別也是有任務的吧。

那時煙站打級別的人是很吃香的,因為好壞全憑他一句話。煙農們都是忐忑不安地站著,滿臉都是卑微的笑容。最好的煙葉就打個二級,一般是三級,賣了煙,父親一般都是給我買點好吃的。

好吃的是什么呢,其實就是水果,火燒,包子,油條,這些就算是美食了,因為當時的生活主食是煎餅和窩頭。一分錢都恨不能掰成兩半花的日子,零食是不可能有的,白面更吃不到。

所以即使累點,我還是很愿意跟父親去賣煙的,哈哈,小饞貓,那時候吃什么都是香的。公公昨天還在說現在怎么吃什么都不香了呢,我說應該是不缺了吧。

那時沒有滅草劑,晴天去地里,矮草鋤去,高草拔掉。陰天下雨在家里收拾干煙葉,潮濕的葉子不易碎。那時的農民沒有閑著的時候,不管你累不累,想不想,都有活等著你。

煙草足夠高時把頭打掉,這樣煙葉可以長得大一些。打頭后,長出分杈,再把分杈去掉,讓力量只長葉子。那時不知是沒錢買農藥,還是沒有農藥,蟲子需要拿掉。

因為母親視力不好,這些活父親總是拉著我去干。一般的蟲子我是不怕的,我怕豆蟲,豆苗上的蟲子。大的得有1厘米粗,六七厘米長,先是綠色,后變成黃色,翹著小尾巴。

它們的力氣大,拿在手里一彎曲,我就害怕。一般都是拿著剪刀,把它們剪成兩半,或者直接用剪刀放瓶子里,拿回家喂雞吃。

不曉得自己殺了多少條蟲子,現在想想好殘忍,阿彌陀佛,善哉善哉,愿它們都早日離苦得樂,往生凈土。蟲子綠色無污染,雞的美味,現在的蟲子估計也都特別抗藥了吧。

最累的農活是收麥子,都說三麥不如一秋長,三秋不如一麥忙。小麥熟的時候是要搶收的,不然一場雨,麥子發霉,或者麥粒被水沖走,這一年的收成就完了,所以必須沒白沒黑地干。

不等天亮拿著鐮刀去地里割麥子,麥苗矮,得彎腰干。麥子上很多土,跟露水、汗水一混合,等天亮,人基本就看不到原來的模樣。

父母每人割一壟,我割一半還是被遠遠地落下。他們割完,再幫我割。麥子割倒打捆,用馬車運到場院里。以前的場院都是村里分的地,都在村周圍附近,平時堆柴火。

收麥子的時候把地重新用?頭翻一下,再用碌砫碾壓。先用一個木框兒將碌砫套住,再用兩頭的橛兒插進碌砫兩頭的窩里,拴上兩根繩子,套在肩膀上,拉著碌砫走。

我看到有些人寫著是用牲口拉碌砫,特地問母親,她說不行,牲口太重,腳印太深,人拉才行。因為要邊壓邊灑水,適當撒一些麥糠,直至碾壓成既堅硬又光滑的地板方可。

場院即使壓得再硬再平,蚯蚓也依舊能鉆出來,到處留下它們的痕跡,不得不佩服它們松土的技能,哈哈,所以還是水泥地曬麥子最好。現在已沒有場院,聯合收割機直接收麥粒。村里的路面都用水泥硬化,曬麥子極大方便。

麥子拉到場院,大家開始梳麥秸,用耙子倒過來放地上,用石頭壓住桿。抓一把麥子,倒過來往地上戳幾次,麥穗頭弄整齊,往耙子上梳幾下,麥秸的葉子就梳掉了。

鐮刀豎著放地上,桿子也用石頭壓住,把麥穗頭割下來,麥秸稈單獨捆起來。那時候沒錢買瓦,房頂都是用這個鋪起來的,每兩年換一次,不然爛掉容易漏雨。

麥穗頭要攤在場院里曬幾天,每天太陽毒的時候翻來覆去的曬,曬干之后就用碌砫碾壓。碌砫是兩種樣式,碾壓場院的是平滑的圓錐形,碾壓麥子的是有凹槽和凸起的,像齒輪一樣,也是圓錐形。圓錐形應該是容易轉圈,因為要轉無數圈。

壓麥子脫粒

這時就可以用牲口拉碌砫,直到麥粒脫離,然后是揚場。這是技術活,要迎風揚,一般是兩個人,一個拿木掀,一個拿簸箕。

我家都是母親用木掀,將麥殼麥芒麥粒揚到父親拿的簸箕里,父親迎風用力揚起,那些飽滿的麥粒便如雨點般紛紛落下來,而那些麥糠和麥芒則隨風飄到一邊。

還要時不時的用掃帚掃一下,把麥粒堆上的麥糠和麥芒打掃到一邊。麥粒邊曬,邊繼續打掃雜物,曬干之后進倉,這下心才落到肚子里。

后來有了小麥脫粒機,機器脫粒既快又干凈,大家都會搶著用。然而一個村里也就一兩臺,一般都是幾家聯合沒日沒夜地干。機器拖過來就開始,四五個人往機器里送麥穗,還得兩三個人用簸箕收麥粒,還有清掃麥穗殘渣的。

我那時小,只能端麥粒,不吃不喝不停干,等幾家輪番干完,有時一夜就過去了,人基本都累得虛脫。所以收麥子最累,否則一場雨下來,麥粒飄得到處都是,哭都沒地哭。

麥粒曬干拉回家,麥穗頭其余的殘渣留在場院堆起來。既能喂牲口,也能當柴火燒,好東西。然而這也是個技術活,既圓且高,不能往一邊偏。這樣的技術活都是父親的,母親只能在旁邊協助。

費這么多勁收的麥子平時卻是舍不得吃的,留著交公糧,或者賣了交提留。多少留一點過年的時候蒸幾個饅頭,用黑色的皮包裝到里面,帶著走親戚,親戚都不留。等到親戚走完,饅頭皮也都干裂。這時才能吃,偷偷弄點豬大油抹上,就是無上的美味。

現在收麥子太簡單,聯合收割機直接脫粒。有三輪車在地頭等著,把麥粒拉回家,或者拉到硬化的水泥路上。上午曬的麥粒,下午堆成一長壟,收麥子的用設備直接吸到車子里賣掉,真是太省心。

收完麥子就能休息了嗎?No,還得種玉米,那時沒有播種機,全是人工。一般是父親在前邊用钁抓窩,我跟著撒玉米種,母親在后面把種子埋起來。等玉米長起來再喂化肥,還是父親抓窩,我撒化肥,母親在后面埋起來。

抓窩不能深,不能淺,不能遠,不能近,這樣的技術活當然還是父親的。玉米地需鋤草,拔草,蟲子不多。成熟之后,棒子掰下來,用袋子背到地頭上。玉米桿用鐮刀割倒,曬干捆起來,堆成塊,冬天用鍘刀鍘碎了喂牲口。

玉米桿地上留一部分,因為下面還有根,用钁抓出來,然后把泥土去掉,曬干之后當柴火。那時的東西真是物盡其用,節能環保。棒子拉回家,剝掉一部分皮,留一部分,編成一串。

我家槐樹多,一般都掛樹上,我記得那些樹長的特別慢。或者把玉米掛墻上,家里沒樹的在院子里埋上幾根木頭,掛木頭上。曬干之后,冬天沒事慢慢剝玉米粒。

先用錐子捅上幾道,玉米粒稍微松散之后,兩根棒子互相磨著剝。后來出現一種剝玉米神器,不再用錐子。神器是用圓筒形狀的鐵皮,戳起幾個均勻的三角形凸起,有鋒利的尖。

套在玉米棒上,扭幾下,玉米粒就剝下來。現在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東西,已有玉米脫粒機,又快又省力。

秋天要出地瓜,那時的地瓜是家里的主食,除了一部分當種,放到井里過冬,其他的用擦床切成片。擦床是長方形的木板,中間掏空鑲上刀片,像放大的擦土豆片的工具。

一片一片的擦地瓜片,比較費勁,還不安全。我記得需要戴上手套,手套掌心的部位要縫上皮子,一是安全,二是抗磨。

后來又出現一種圓形的工具,需要手搖,整個的地瓜放里面,搖幾下出來片。這個工具比較快,還安全。地瓜切片之后,一片挨一片的在地里擺好,晾曬幾天。

圓形切地瓜干工具

中間還要翻一次,干透后撿起來,裝袋子里用馬車拉回家,這樣容易儲存。磨成粉,做窩頭,加工煎餅等。現在的地瓜基本不切片,直接賣掉。

農活也有不受累的,并且很好玩,就是踩耙和踩耢。玉米地清空之后,地就要重新耕一遍,耕完后,用耙耙幾遍,破碎土坷垃。

耙是一種長方形的木框,上面訂著很多鋒利的鐵錐,耙地的時候,鋒利的鐵錐頭向下,前面用牲口拉著,一般都是小孩子蹲在耙上,手要抓牢。

孩子在上面既能增加重量,又不會太重。雙腿左右輪換使勁,把土坷垃打得更碎。意外掉下來,被鋒利的鐵錐扎到,就不好玩了。

相比起來,踩耢更安全。耢是用荊條等編成的一種農具,長方形,用來平整土地,這是新華字典上的解釋。踩在上面飄飄悠悠,爽,這是最舒服的農活。

那時的農民,受太多的和累,一年到頭也賺不了多少錢,能解決溫飽就算不錯。父母特別感恩現在的生活,做夢也沒想到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

種地不但沒有提留,還有補貼,到了老年還有養老金可領。吃穿不愁,生活無憂,幸福的日子真是比蜜甜!知足!感恩!



文字之光專題】秉持“為好文找讀者、為讀者找好文”的價值理念,目前不接受投稿。【金色梧桐】是其優選專題,歡迎投稿薦稿。

主編韓涵微語攜全體編委人員恭候你帶著優秀的文字找到我們。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002評論 6 542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400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136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714評論 1 31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452評論 6 41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818評論 1 328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812評論 3 446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997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552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292評論 3 35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510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035評論 5 36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721評論 3 34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121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429評論 1 294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235評論 3 398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480評論 2 379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