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以為農活就那么多了,結果后來一想,還有很多,那就繼續掰一下吧。那時的農村一年四季不得閑,也就正月里能玩,出了正月,就開始忙。家里都養著牲畜,因為糧食除了交公糧和提留,剛夠吃,只能養點牲畜賣錢,還可以幫忙干農活,牛可以拉犁,馬可以拉車。因為養的牲畜多,草是不夠的,糧食秸稈也都喂了它們,所以柴火就沒了。我們從小都知道拾柴火,干樹葉都會搶。因為樹葉用處大,可以燒火,也可以喂牲畜。
記得一次上班在路邊等班車,發現那么多樹葉都被清理,據說拉出去點火燒了,同事還跟我說呢,你看這真是太浪費了,我們那時都搶不著啊,哈哈。煤實在沒錢買,爐子也是用土做的,那時我們都是買煤灰,然后去地里弄點生土,和成碳泥,開始是直接把碳泥倒盆子里,放爐子邊燒,濕的碳泥肯定抗燒,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農民的智慧也是無比的強大。后來條件好點了,把碳泥曬干再燒。后來我還記得做過蜂窩煤,現在肯定是買煤塊了,煤灰的時代過去了。
農民都熱愛土地,是有緣由的,那時土地的功能是巨大的,不但能種糧食吃,還能蓋屋子,壘灶臺,壘炕,做爐子,蓋雞舍等等吧,所有這些基本都是土坯的功勞,因為那時候沒錢買磚,都是自制土坯,土坯分兩種,一種是用砸的,制作土坯的工具并不復雜,一個杵頭,一副坯模、兩塊墊板即可。
杵頭用石頭碫打而成,其模樣活像立起來的切去兩頭的大西瓜,上下兩個平面,四周滾圓。上頭平面上有個圓型凹槽,用來安裝立柱和手柄。墊板一般有石板、木板兩種。坯模用柿木等比較堅硬的木材制成,組合起來像個空殼的“且”字,三橫兩豎共五個組件,其中一橫兩豎是連在一起的,頂端用繩子固定。
另外兩個組件,一個是插板,一個是腳扣。制成的土坯長度相同,都是1.2尺,寬度則有6寸和8寸兩種型號,制成的土坯也分別稱為6寸坯和8寸坯。這個因為父親記性不大好了,說的不清楚,我從網上趙長生老師那里搜來的,砸坯一般在雨水較少的春季或秋末進行,為的是防止雨水澆淋引起坯垛倒塌。
工作時,一人砸,一人供土。技術熟練的砸坯人,雙手收放杵頭,發出有節奏的“咚咚”聲,簡直就是一首美妙的樂曲,有的人一天甚至可以打出六七百塊土坯。當然供坯模也不輕松,從清理墊板、整理拼裝模具,到撒灰、裝土,要一氣呵成;不然就會影響砸坯人的正常工作。
有經驗的工匠夯制前幾天在土堆上潑灑一定的水,施工時恰好達到預期的含水量,當地稱這個土料的準備過程為 “潮土”,然后用“機母”(土坯的模具)夯制土坯。當地工匠將土坯的制作過程形象的概括為“三锨六腳三夯”。
在夯制土坯時,將模具固定好放在一塊平整的石板上,加三锨土料即“三锨”,用腳將土踏實,踏時通常須移動腳步6次即“六腳”,用夯錘夯實時有經驗的工匠只用三夯錘即“三夯”,土坯即已夯制完畢。
碼坯,俗稱垛坯,那可是個技術活。通常新砸出來的土坯,與杵頭接觸的一面都略微大一點,垛坯時須有意用勁兒墩一下,使坯的下側與底層土坯平穩接觸,使立放的土坯略微向手腕兒一方傾斜。一些新手因不懂這一技術要點,常會使得坯垛逐層向同一方向倒塌,俗稱“摸排”,將使幾日辛苦付之東流。垛坯時坯與坯之間留有自然通風孔,經過十天半月自然風干,就可以用來砌墻了。
當時我們蓋屋本來砸好了土坯,可惜一場雨都淋壞了,可是已經訂好了日子,只好到處借的另一種土坯。這種土坯只用模具就行,北方地區表層土多為黑土,并不適合制作土坯,黃土粘性較高,適合制作土坯。
一般都是將地面黑土挖去2米深左右,即露出黃土,將黃土用水泡散,加入稻草或者各種毛發等,拌勻以后裝在用木板制成的模具里,一般多為500mm X 250mm大小,厚度100mm 木板模具要沾水處理,每制作一塊都要沾水,目的是防止黃泥粘在木板上,用腳踩實或者用木板拍實,一塊坯就制作好了,抽出模具,在開闊地陽光充足的地方晾曬,干透即為成品。
土屋的地基由山石砌成,墻體就是土坯了,一般土屋分三個房間,屋脊為三角形工字結構,由純天然的木質檁、梁、椽、荊材料打造而成,屋頂面最先是小麥秸稈,后來有錢之后換為青色或者紅色磚瓦。
外觀上看上去這種房十分原始和簡陋,最怕雨淋,然而土坯房就地取材、簡單環保、造價低廉、冬暖夏涼、其好處優點還是很多的。 即使房子不用了,換下來的土坯還可以運到地里做肥料,現在的房子都是水泥鋼筋混凝土,拆了之后那一地廢墟,就只能當垃圾了,真是讓人心疼。
我老家父母現在住的房子就是土坯房,70年代蓋的,外面包了一層磚,我父母說蓋了這五間屋子,才用了4000塊磚,我伯父的屋子去年才蓋的,用了35000塊磚,零頭都不夠啊,不過他家的房子大,我家的小。我家東鄰也是新蓋的磚瓦房,他家老太太老是抱怨屋里熱,說是摸摸墻都是熱的,哈哈。
第一種制作方法制作工具
第二種制作方法
第二種土坯晾曬
土坯屋子
那時耕地都是人工的,最開始的時候隊里沒有足夠的牲畜,是需要人來拉犁的,我母親說一般前面兩個婦女,后面一個男爺們扶犁,因為扶犁是技術活,也需要力氣的,女人基本干不了。
母親說記得那幾年挨餓,還要拉犁,地又干,累的人受不了,阿亮他娘對我母親她們說,你們都有娘,你們別哭娘,說完就放聲大哭:“俺那親娘哎,你說你走了去享福了,留我在這受罪,吃不飽,還得當牲口使,沒法活了,俺那親娘哎,你怎么不帶我去享福,這過的叫什么日子啊,啥時候是個頭,俺那親娘哎……”聞者無不動容,那個年代,村里誰不餓,誰不累,誰不苦呢,大家都悄悄的抹眼淚。
可是為了孩子,為了老人,還得活著,還得繼續干。母親說就盼著啥時候能吃上大白饅頭,還能吃的飽飽的。做夢都沒想到能過上現在的日子,不用交提留和公糧了,國家還給補貼,還有養老金,看病還能給報銷,太幸福了,父母那一帶人很知足。
那時候農民家里基本都喂雞,一到開春,村里就聽見吆喝“賒小雞唻——賒小雞”,賒雞人天天起個大早,當時沒有交通工具,走路是靠兩條腿的,挑著擔子步行過來,邊走邊吆喝,村里人聽到趕緊圍上去,因為買雞不用現錢,都是記賬,秋后雞下蛋了再來要賬。簡單的生意,簡單的思想,簡單的生活。
我母親說雞下蛋之后都是舍不得自己吃的,一般攢到二三十個就去賣掉,換錢花,哪像現在,養了五只雞,還不夠他倆吃的,一天吃好幾個,我都開玩笑的說你們少吃點,人家說一天一個雞蛋營養就夠了,省下來我們也吃點土雞蛋。今年母親又買了10只小雞,秋后就能吃土雞蛋了。現在都是現錢交易,吆喝也已變成賣小雞,賒小雞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
羊一般都是上坡干活的時候牽著,用橛子插地頭上,那時沒有滅草劑,田間地頭到處都是放心草,等羊橛子附近的草吃完了的時候,干活期間可以挪幾處地方,羊的肚子小,等干完活,基本就吃飽了。牛不行,肚子大,得牽著它們到處找草吃,這就叫放牛。我們村基本家家都養牛,放牛只要孩子在家,都是孩子的活,三五成群,一塊牽著牛,嘻嘻哈哈,就上坡了。
大牛都有鼻圈,比較聽話,小牛不行,剛開始太小還不能栓,就會到處跑,跑遠了老牛就哞哞的叫,聽話的小牛回應一聲,就回來了。淘氣的小牛經常到地里去吃莊稼,特別累,得好好看著,不斷從田地里往外驅趕。最省心的就是村南邊有一個孤島,水不深,把牛趕過去,就不用管了,玩牌,玩石子,踢毽子,跳繩,干啥都成,牛不會自己出去,也不用擔心小牛吃莊稼,太爽了。
我家的牛基本每年都會下一頭小牛,母牛的基因好,生的小牛特漂亮,村里人戲說誰家養的牛隨誰,說我家人都是大眼睛,牛也大眼睛,帶出去人家都稀罕,賣的時候也好賣。小牛母的比公的值錢,母牛養大了既能干農活,還能生小牛賣了賺錢,好像是那時候的動物母的都值錢。母親說現在的雞鴨什么的公的值錢,因為城里人都去買著吃。
母親還喂過兔子,一般的家兔,還有長毛兔都養過,所以那時候的人們特別累,養的家畜多,農活也多,想想一年到頭,真沒幾個輕松的日子。所以現在農村里的老頭老太太聚堆,經常聽到他們說,這么好的日子,咱們得使勁活啊。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