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個悅己
路遙稱得上是當代著名的作家,他的文字樸實真摯,不僅影響了有人生閱歷的成年人,更是深受青年人喜愛。他的《人生》這本書直到現在,還影響著一代代人去思考人生的真諦。
馬云18歲時蹬著自行車看完《人生》,發出是《人生》這本書改變了人生的感慨。這本書的意義正如封面那句: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
年輕的時候誰不曾有過壯志雄心,渴望出人頭地?誰不想獲得甜蜜的愛情,和心愛的人長廂廝守?但如果愛情和事業發生沖突,該如何抉擇,何去何從呢?
路遙的《人生》就詮釋了一段這樣的故事,通過主人公高加林走出農村回到農村,再走出農村回到農村,這一波三折的經歷講述了年輕人在人生岔口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一生的命運。
01 高加林和劉巧珍
得到真愛又失去,才是人生最大的遺憾
從農村出去念書的高加林,天資聰穎,能力超群,年輕有為,畢業后成了一名人民教師,成為全家人的驕傲。但是由于村干部讓自己的兒子頂替,他被迫回家成為農民,開始干農活。
突如其來的生活轉變,讓他難以接受。在外接受多年先進教育和思想的他,見識過更廣闊的世界,思想境界極大提升。不再滿足于農村小富即安的生活,他雖然是黃土地養育的兒子,但他始終覺得自己有理想,有抱負,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
當厄運發生在他身上的時候,他敏感又脆弱,自暴自棄,一開始不出門勞動,不愿讓別人知道自己輟業在家。后來村上的人知道了,他又硬要天天勞動,證明自己農活也可以做得很好。甚至在鎮上看到同學,他們隨意的一句話也會深深刺痛他敏感的神經。
正是在人生的低谷時,他收獲了村里長相俊美,內心善良單純,溫柔無私,真心愛他的女孩劉巧珍的表白,巧珍一直默默無聞地愛著他,對他噓寒問暖,處處為他著想,炙熱而充滿激情的愛填補了他內心的抑郁與痛苦。
他們就這樣在一起了,但是各自有所顧慮。巧珍惶恐不安,害怕高加林嫌棄她沒有文化,深深自卑,怕兩個人的差距過大,也為呆在農村,郁郁不得志而擔憂著急。高家林也覺得自己遲早要出人頭地,不能一輩子呆在農村,和一個不識字的婦女結合,所以他糾結又貪戀著愛情的甜蜜。
他們的結合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悲劇的走向。路遙的小說中,所描述的男女主人公的結局多是不完美的,令人心痛的。
魯迅曾經說過,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所以高加林在他叔父成為縣干部后,在有人諂媚給走后門的“機遇”下,又果斷從農村走出去。
他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一直苦于自己的才華沒有施展的地方,在事業發生轉機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離開了鄉村,在縣里他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刻苦努力,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通訊干事,意氣風發。
當學生時代愛慕的女同學黃亞萍找到他,想要拋棄男朋友張克南和他在一起時,他想到和黃亞萍志趣相投,可以一起聊國際政治,一起看電影,一起享受美好生活,而和巧珍卻只能討論農活農事,說說豬下了幾個崽,地有了多少收成,完全沒有思想上的交流。
經過一番思想斗爭后,他狠心拋棄了愛他的巧珍,投入了黃亞萍的懷抱,享受著縣城現代化的生活。
路遙自己曾經說,農村和城鎮的交叉地帶色彩斑斕,矛盾突出,很有意義,值得表現。所以在他筆下的愛情多是體現歷史轉型時期的愛情,城鄉差異是小說人物悲劇愛情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種愛情的產生,不僅源自于人物性格和不可知的命運,更重要的是來自于現實的阻礙。
巧珍的愛是無私的,執著的,難得的,她毫無保留地愛著高加林,幻想著兩個人的美好未來,她支持高加林出去工作,期待著之后自己在家干活養孩子,得空了去縣城看他。
但是他們的生活差異越來越大,思想交流越來越困難,加上高加林的個人追求遠大,一旦有機會離開農村,肯定是毫不猶豫。
恰恰是因為他的不猶豫,造成了兩人的愛情悲劇,他愛巧珍,但是嫌棄她的農村出身和無知,巧珍愛他,但是被他狠心拋棄,嫁作他人為婦。
巧珍性格中的真善美是人性中罕見的寶貴品質,她的愛情悲劇通過折射顯得格外不公。高加林失去工作化作農民不是最大的悲劇,鬼迷心竅移情別戀拋棄了到手的金子,且不可復得,才是人生最真切最無奈的遺憾。
人的一生選擇太多了,但是選錯的人也太多了,這種悲劇在路遙的筆下引人深思。事業與愛情注定是不可共存的嗎?
未必。
02 高加林和黃亞萍
獲得與自己不般配的愛情,也是一場悲劇
高加林在縣上的工作如魚得水,很快就得到了領導的賞識,被委以重任,此時他和黃亞萍的愛情也拉開了帷幕。
黃亞萍是新時代的女性,前衛開放,時尚潮流,她自小家庭條件優渥,父母寵愛,加上自己接受了多年的教育,一直在縣城工作,對時代的發展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感悟力,她有思想,有事業,有視野,一直很欣賞高加林的才華,渴望和他在一起。
但同時她也是傳統的代表,矛盾的結合體,喜歡高加林的才華,能力,帥氣,高大,但是卻不喜歡他農民的身份。在畢業的時候知道高加林要回家成為農民,她并沒有表達自己的愛意,而是慢慢接受了同樣留在縣城的同學張克南。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她的愛是有條件的,她愛的是縣城通訊員高加林,而不是農民高加林。
他們的結合表面看起來很般配,郎才女貌,詩詞歌賦,快意人生,現代化愛情的模范,但實質上是兩個人身份條件的明顯差距,高加林是中國城鄉分治的二分社會下的農村青年才俊,他在縣城讀過書,接受過教育,但是卻沒有辦法實現階級的躍層,真正成為城里人,享受現代化的生活。
黃亞萍是典型的城里人,她有著南方人的開放與聰明,敢于追求愛情,反抗父母和世俗的偏見,但是她任性妄為,喜歡掌握主動權,經常對高加林的生活進行干涉。
而且重視傳統意義上的門當戶對,沒有辦法接受高加林的農民身份,所以在高加林被人舉報走后門上位的時候,她的世界亂了,只有“完了,完了,一切都完了”的感慨,而沒有再去做抗爭。因為她知道一切已經不能如她所愿了,高加林一定要回農村,而且注定一輩子是農民了。
這段愛情無疾而終,卻又展現出它的必然性。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正處于社會的變革期,像高加林這樣在縣城接受過教育的高中生,雖然短暫融入了縣城的生活,但多是像生活中出現的彩虹,可遇不可求,他們在畢業后很難留下,只能回村。?
這樣的心理落差,讓有著遠大理想與人生目標的年輕人陷入了無盡的困惑中,但愛情又不能跨越門第的般配,獲得與自己身份不般配的愛情,這樣看來也是一場悲劇。
03 高加林個人的悲劇:
人生緊要處只有幾步,怎樣抉擇決定了一生
高加林回農村—出農村—回農村的一波三折,和巧珍在一起又拋棄,和黃亞萍在一起又分手,最后一無所有回到農村,卻發現心愛的巧珍已經出嫁,還去求人給他謀個教師職務。
他幡然醒悟,但為時已晚,無力回天。
是生活和他開了玩笑?讓他這樣年輕有為的人擁有愛情又失去愛情?讓他擁有工作改變命運,又跌到低谷一無所有?
不是的。
高加林的失敗在于他的人生追求超越了現實環境和歷史條件,他人生出現的轉機是一道虹,他卻當做了一座橋,虹很快消失了,還是要回歸現實。
正如最后作者借德順爺爺和高加林說的話,在告訴所有的讀者朋友們:生活的不如意總會過去,但是人生重要的抉擇時,價值觀偏差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這才是最大的遺憾。
在書里,各種悲劇一個接一個,不論是高加林個人抱負沒有施展,還是高加林和劉巧珍情投意合卻抱憾終生,抑或是高加林和黃亞萍志趣相投卻囿于身份差距,性格差異分道揚鑣。
這些讓讀者若有所思,原來《人生》是這樣的啊,關鍵的地方只有幾步,怎樣選擇決定了人的一生。
再看路遙的后期作品《平凡的世界》,孫少平也如高加林一般,家境貧寒,在外讀書,渴望成就一番事業,但是他對愛情是忠貞不渝的,面對田曉霞的愛情,他不卑不亢,兩人雖有差距,但是不囿于身份和世俗的眼光。
他奮斗一生,與命運抗爭,最后還是成為一名普通的礦工,很多人不解,為什么要塑造一個這樣的人物?一個優秀的人已經那么努力了,卻為什么還是不能出人頭,改變人生?
路遙的答案很簡單,其實這就是生活,這就是人生。
不要為孫少平的結局而遺憾,去問值不值得奮斗,走的每一步都值得,能夠讓人心安、踏實。
路遙前后的作品都塑造了想要改變命運的年輕人,前一個高加林選擇了錯誤的道路,失去了愛情,也失去了事業,只能徒留懊悔。后一個孫少平選擇了正確的方向,雖然愛情未圓滿,但是對于自己的人生無怨無悔,平凡而不平庸。
《人生》根植于陜北黃土高原的土地,從路遙本人的生活體驗和生命感悟出發,不完滿的結局,不如意的人生,恰恰給年輕的讀者以收獲。
真正的小說一定是現實主義的,路遙的小說就是真正的小說,悲劇上升到了悲劇美,在每個時間段閱讀都會讓人有不同的思考和感悟,這才是真正的作品,永遠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