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諸神的恩寵
周星馳說:做人如果沒有夢想,那跟咸魚有什么分別?
上世紀80年代,周星馳跑過整整7年龍套,演過路人甲、宋兵、村民等配角。一轉眼到1992年,周星馳終于在銀幕上火了。這一年被稱為“周星馳年”。香港票房榜Top15里,其中七部都是由周星馳領銜主演的。直到今天,這個票房奇跡仍無人能破。
從龍套演員到喜劇巨星,周星馳經歷了漫長的煎熬。世界上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一個人,從無名之輩成為行業翹楚,中間必定要經歷許多艱辛。周星馳是電影界的勵志典范,而說到當代作家圈的勵志人物,陜西作家路遙絕對算一個。路遙本名王衛國,1949年生于陜北一個農民家庭。從縣高中畢業后,他回到農村,做了鄉村教師。1973年,他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畢業后,被分配到《陜西文藝》雜志社工作。
80年代初,路遙在文壇開始嶄露頭角。《人生》是路遙的代表作,小說一經問世,立刻引起轟動,還被著名導演吳天明搬上了大銀幕。這部小說曾榮獲“1982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近年來,它又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
《人生》凝結著路遙對生活的深刻思考,啟迪了無數國人。連馬云都說:“在所有中國作家里,路遙對我影響最大,《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p>
01正因為生活充滿苦難,逐夢的腳步才永不停歇
《人生》是路遙的自傳體小說。主人公高加林身上,印刻著路遙自己的影子。高加林是個心懷夢想的農村青年,他所在的高家村閉塞落后,村民們愚昧無知,麻木渾噩。改革開放后,城市里越來越文明,相比之下,高家村顯得落寞寂寥。
高家村里最貧寒的人家,是高加林一家。雖然家境貧寒,但高加林是全村最有文化、最有出息的青年。在縣城讀完高中后,他沒考上大學,于是回村里做了民辦教師。在農村,民辦教師是很體面的職業,可以一邊讀書學習,一邊賺錢養家,因此高加林干得很起勁。
天有不測風云。不久,大隊村支書讓他兒子頂替了高加林的崗位。一夜之間,高加林從人人敬重的教書先生,變成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這一身份轉換太快,讓他難以接受。
高加林是地道的農家子弟,但在他骨子里,始終認為自己是城里人。這也難怪,他相貌堂堂,知識豐富,談吐文雅,無論從那個角度看,都不像農村人,更像是城市知識青年。然而,當民辦教師的崗位被頂替后,高加林如夢初醒,他猛然發現,自己寒窗苦讀十幾載,關鍵時刻卻不如有個好爸爸,這時候的他,內心悲憤交加。
做回農民后,高加林每天只能掄?頭修地球,但他仍不甘心,夢想著有一天重返縣城,回到他熟悉的環境里,讀書、聽音樂、打籃球,過文明人的生活。真實的生活終歸要回到柴米油鹽上來。為了生計,他不得不聽從老父親的勸告,挎著籃子去集市賣饅頭,甚至去縣城的公廁里去掏大糞。這些事情放在以前,高加林餓死都不會去做。但現在為了生存,他不得不放棄自尊,咬牙去做。去城里的公廁掏糞時,高加林屢次被人羞辱,他在心里告訴自己:“我非要到城里來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識,我比這里生活的年輕人哪一點差?”
巨大的屈辱感折磨著高加林。夢想像一個遙遠的地方,無論高加林多么拼命地奔跑,也永遠無法抵達。就在生活一步步把高加林逼向墻角時,他的人生卻迎來了重大轉機。
當時,高加林的叔叔從部隊轉業到地方,成了當地勞動局局長。公社干事為了討好新局長,擅作主張,給高加林謀得一份縣委通訊干事的工作。這份工作,不僅很體面,還能解決城市戶口,是真正的金飯碗。
進入新單位后,高加林意氣奮發,干勁十足,很快就成為部門骨干,大家都很看好這個英俊瀟灑且才華橫溢的小伙子。高加林自己也身心舒暢,這才是他夢寐以求的生活。他相信,自己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著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苦難就是人生中的“島嶼”和“暗礁”。對懦弱的人來說,苦難能摧毀生活;對堅強的人而言,苦難卻能孕育夢想??嚯y越大,追求夢想的動力就越大。人年輕時不追求夢想,總有一天會后悔。
人活著就要有精神追求。心理學將人的需求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其中最高級的需求,是自我實現的需求。自我實現,是指實現個人理想和抱負,使自己最終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
作為農村知識青年,高加林的人生目標是,跳出“農門”,成為城里人。為了這個目標,他一直苦苦奮斗。即使在人生最低谷,他內心也始終有股不服輸的勁頭,這股勁頭支撐他熬過漫長的黑夜,最終迎來曙光。
02真愛是無悔的奉獻,即便愛情已逝,也會默默付出
從教書先生淪為耕田農民,巨大的身份落差讓高加林尷尬、悲憤、痛苦。這時,劉巧珍走進了他的世界。
劉巧珍是村里能人劉立本的女兒,她善良淳樸,美麗能干,美中不足的是,不識字。正因為如此,她才特別崇拜有文化的高加林。劉巧珍一直暗戀高加林,她知道農民的身份讓高加林倍感屈辱。當看到心愛的人如此痛苦時,她也心如刀絞。
那一回,高加林提著一籃饅頭去集市上叫賣,卻始終因為面子問題張不開口。后來劉巧珍奪過籃子,幫他去叫賣,并把賣完饅頭的錢一分不少地交到了高加林手中?;剜l的路上,劉巧珍向高加林大膽表白。高加林既震驚又感動,他沒想到自己淪落到這步田地,竟還有人在真心愛他。從那天起,他們戀愛了。
多年的讀書生涯,讓高加林愛知識,講衛生,舉止文雅,一派君子風范。和高加林戀愛后,高加林的每句話,都成了劉巧珍的圣旨。為了討心上人的歡心,劉巧珍頂著被村里人嘲笑的壓力,堅持天天刷牙,還開始刻意打扮自己,一天能換三次衣服。
劉巧珍的純真和善良,讓高加林倍感溫暖。正是因為有了她,高加林才覺得人生少了些許苦澀。真愛對人具有巨大的療愈作用,高加林和劉巧珍之間的戀愛,對他倆都是救贖。生活在世間,每個人都會有傷痛,真愛能撫平傷痛,給人以希望和力量。在人生至暗時刻,能遇到心愛的人,相互慰藉,相互溫暖,這是不幸中的萬幸。
小說后半部分,進城工作后的高加林,和他的高中同學黃亞萍陷入了熱戀。黃亞萍是高干子弟,愛好文藝。他倆一起聊文學、聊國際大事,在精神上很有共鳴。
不久,黃亞萍向高加林表白,高加林忐忑地接受了。因為他逐漸意識到,自從他進城工作后,他和劉巧珍的精神差距越來越大,兩人在一起時,基本沒有共同語言,搞得高加林很痛苦。相比劉巧珍,黃亞萍和自己更有精神默契。
下定決心和劉巧珍分手后,高加林約劉巧珍在大馬河橋見面。大馬河橋,正是劉巧珍幫高加林賣饅頭的地方。當高加林說明來意后,劉巧珍心痛難抑,但還是強忍淚水,和高加林揮手告別。
拋棄劉巧珍后,高加林成了村里臭名遠揚的負心漢。然而,一心想著要出人頭地的高加林已經顧不得那些了。正式和黃亞萍在一起后,他卻發現,黃亞萍很任性,不像巧珍那么溫柔體貼。在黃亞萍面前,高加林常常很自卑,他越來越懷念劉巧珍。
故事最后,高加林被迫重新回到了農村。聽到消息后,已嫁為人婦的劉巧珍不顧世俗流言,親自跑去大隊支書家,央求他給高加林安排一份體面的工作。高加林聽說這件事后,心痛難抑,他知道劉巧珍是一塊“金子”,而自己已經永遠失去她了。
真愛是無悔的奉獻,即便愛情已逝,也會默默付出。高加林對巧珍的愛,夾雜著真愛和感激,而劉巧珍對高加林的愛,卻純粹而熾熱。她甘愿為高加林做任何事,從不計較、從不索取。真心付出而不計得失,這才是真愛。
加繆說:“活著,帶著世界賦予我們的裂痕去生活,去用殘損的手掌撫平彼此的創痕,固執地迎向幸福。”劉巧珍對高加林的愛,正是如此。這樣的愛,撼人心魄,讓人落淚。
03被命運擊倒1000次,仍要起身1001次
正當高加林事業春風得意時,他的人生迎來了第三次逆轉。高加林得罪了別人,那人向監察機關舉報,說高加林的工作是走后門得來的。這件事越鬧越大,最后單位不得不開除了高加林。
又是一夜之間,高加林從人生高峰,跌至人生谷底。當他拎著行李步行走回高家村時,鄉親們沒有嘲笑他,而是紛紛圍上前來安撫他。此時,高加林最想念的人,是劉巧珍。
得知劉巧珍為自己去求大隊書記后,高加林羞愧不已。此時,他才開始真正懺愧。失去一切后,他突然意識到,對人生來說,事業前途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間真情。小說到這里戛然而止,給人無限啟迪。
高加林的人生很富有戲劇性,生活喜歡把他高高拋起來,再狠狠地摔下去,每一次,都讓他措手不及。面對命運的捉弄,他始終不曾低頭。但最終,歷盡艱辛后,他的人生仍以悲劇收場,令人唏噓。
高加林是改革開放初期一代青年的縮影。在80年代初,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都經歷了巨大變遷。在這種大背景下,為理想奮斗成為那個時代的主旋律。而高加林這個人物,就是在這種思潮下誕生的經典文學形象。故事的結尾,高加林又回到高家村,從表面看他是失敗者,可實際上他雖敗猶榮,因為他曾經為夢想苦苦奮斗過!
在創作談中,路遙說:“像高加林這樣二十來歲的年輕人,生活經驗不足,剛剛踏上生活的道路,不成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絕不能否定在高加林身上的一切?!?/p>
高加林身上,有著路遙本人的影子。路遙生于陜北農村,他不甘心當一輩子農民,于是拿起筆,開始從事文學創作。路遙寫作的目的,和高加林一樣,就是為了能出人頭地。文學是他從農村進入城市的跳板,他想用寫作,為自己的人生開創新路。
1972年,短短一年內,路遙創作詩歌五十余首,并有多首詩歌見報。路遙由此成為延安當地名人。之后,他進入了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真正地跳出“農門”,成為了城里人。此后,路遙全身心撲在寫作上,為了寫作廢寢忘食。
在艱苦的文學創作中,路遙逐漸清醒地意識到,真正的作家不能僅僅取悅當代讀者,而是要肩負歷史責任感,要能寫出與時代緊密結合、且具有文學價值的藝術作品。
正是懷著這種創作理念,28歲時,路遙寫出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小說榮獲首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32歲時,他僅用21天時間,就寫出《人生》,并一舉成名?!度松肺墓P真摯,感情充沛,思想深刻,曾激勵過幾代中國青年。直到今天,它仍是很多人的枕邊書。同時,這部小說也奠定了路遙國內文壇的的地位。路遙一直在用生命書寫,一旦投入寫作,他就會陷入癡迷狀態。常年伏案寫作,讓他身體越來越差。1992年,他因肝硬化逝世,年僅42歲。
高加林的人生,是路遙本人奮斗史的濃縮?!度松防镉芯湓挘骸吧羁偸沁@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一個不滿意,就灰心?!?/b>高加林的故事,發生在80年代,但其實,這個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時代、任何人身上。今天,無數青年漂泊在北上廣深,希望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改變命運,他們不正是當代的“高加林”嗎?《人生》能感動讀者,關鍵就在于,它樸實無華,寓意深刻。高加林的坎坷人生,本身就是對自身命運的抗爭。在他身上,有底層奮斗者的身影。這正是小說能引發讀者強烈共鳴的根本原因。
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夢想而奮斗。而追求夢想,是路遙所有作品的主題。路遙是農民的兒子,他深愛著黃土高原,和養育他的父老鄉親。路遙的人生經歷和他的作品,激勵著無數人在逆境中自強不息,勇往直前!
臧克家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今年,路遙去世已27年,但他依然活在我們心中。
懷抱夢想的人,從不懼怕命運的打擊。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路遙的和他的《人生》,是我們前行路上的“加油站”。人生匆匆幾十載,只要努力過、奮斗過,無論結局如何,都不負韶華,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