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31
早晨9:29
聽路遙《人生》
現已完整地聽完四集。
分享兩個詞語,一個是“信仰或者信念”,一個是“清高”。
巧珍的對于愛情的“信念”,對高加林的“執著”,對于自己缺失的“書氣”,有著強大的欲求。多次跌宕起伏的希望與絕望,她現在還將希望寄托在高加林身上。然而,我認為她的這份執著是她此生最大的悲劇。因為她不了解高加林,她只是知道自己的欲求在哪里?她渴望著高加林變成農民,這樣子她就可以憑借“其他農村姑娘沒有的俊”跟高加林在一起。但她似乎并不知道高加林的心思,不了解高加林心中是一步步地在擺脫他的“農民身份”,他們兩個最終的歸宿是很難聚在一起的。在這場愛情中,除非巧珍能夠突然醒悟,改變自己是文盲形象,否則長年累月,即使是出水芙蓉,也可能落下一個悲劇。終其所有,巧珍只是想要彌補自己在“文化”方面的缺失,是對于人生已有遺憾的一種彌補,很不幸的是,她用錯了方式,瞄錯了對象,高加林是符合了她所想的所有條件,她也是愿意為了填補這個巨洞付出無限的努力。然而,他并不知道最好的方式不是盡可能地改變別人的想法,而應該是最大限度地改變自己的行為。高加林所有的目光都放在自己的“懷才不遇”,即便巧珍再怎樣獻殷勤,也可能連野果子都吃不到。高加林想要當文學家,想要管理國際事務,他有著無限美好的幻想,而他偏偏忘記自己的出身,所在的社會背景,導致有些許“眼高手低”,這是一個貧窮人的致命點。他終究把自己讀過書的氣息散布的太泛太廣,唯不如腳踏實地干事來得實在,也總喜歡將人分成“農村人”和“城市人”,也愛給農村人和城市人貼上不應有的標簽。想起他自以為是地說“巧珍,這種農村姑娘是習慣叫買賣的,也不會有什么不好意思,更何況農村姑娘心眼好”等等之類的話,讓我心生憤怒,這個女生的淳樸善良不應該被賦予“義務”的味道。高加林在聽到別人提到“貧困,農村,城鎮,同學,朋友”這些字眼時,都異乎尋常地敏感,這是一種不知廉恥地自傲。可以原諒他是因為從小到大的“書”環境,但人是有思想有靈性的生物,既來之則安之,身份和地位改變了,人的思想就要改變,行為就要改變,你的格局可以不變,甚至更高。但你本可以做的更好。
繼續聽!
10:01
本不想這么快著筆,想著是要等到后面再一起寫感想的。怕是誤會了作者的原意,但是第五集對于巧珍與高加林推著自行車,慢慢地散步,巧珍表白的場景設計地非常巧妙。我感受到自己不僅僅有聽覺的享受,更多地是視覺的沖擊。倆個人的沉默,各自欣賞對方,慢慢地游走,特別是高加林后退一步的謹慎,以及從側面看巧珍時候聯想到一幅油畫的場景,讓人想象連篇。巧珍的可愛,真誠,以及吐露心聲,加上我剛寫了一部分的感想,讓我好生沒有一點點的幸福感,而是強烈的悲劇感,總感覺這幸福的后頭是無限的痛苦。高加林的表現證實了我的想法。高加林一時的沖動又給這個瀕臨死灰的姑娘又一線生存的機會。也許他在懊悔不已,卻讓姑娘的生命之花開到緊致,她愿意成為這個“農民的妻子”,她愿意接受他并不強壯的身軀,愿意愛這個“她眼中完人”的高加林。她還不知道,前面是萬丈深淵!
繼續聽
2018/09/04
已經聽完第十四集了。
高加林重新回到鎮上工作,再次成為了一個“城市人”,再一次擺脫原本不屬于他的“農村命運”。高加林在鎮上當了記者,并且在初次提稿之后,就迎來了三年未見的“亞萍”。此時的高加林將事業心放在重中之重,也知道亞萍和柯南的事情,他還是希望亞萍不要經常拜訪他,他的事業才剛剛開始,他離開農村的日子才剛剛起步。而頻頻拜訪加林的亞萍呢?她此刻的內心是怎樣的?一個在中學期間就結識的朋友,一直彼此相愛的人,她自己很清楚如果當時加林不被免去教師職業,不回農村當農民,她是不會離開加林的。她愛高加林的英倫才華,愛他的積極向上,愛他那廣闊的見識和偉大的夢想。只是那時候她做不到因為愛一個人到貧瘠的困苦之地生活一輩子,她不愿在農村過“一生”。那倆年的時間,黃亞萍的家庭和柯南的家庭已經緊緊捆綁在一起了。現在,高加林又回到縣城,并且在加林發表的“救災”文章中再度感受到這個年輕人的熱血與才華,對她來說,全然沒了愛情障礙,她,跟他是應該有更加機會的,黃亞萍的內心再次勾起了對高加林的感情。生活有些時候,就是如此戲劇化,總是把每個人心里安排好的事情不斷的打亂,讓你沒有辦法回歸原位,巧珍抱著自我的信任在等待;高加林懷著自我的信念在發展;亞萍求著上帝的愛戴在轉變;而這也會是一個人喜劇中暗藏的“悲劇”。生活就是沒有辦法將一個人的一生一下子讀懂,更沒有辦法讓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的人能夠想的清,看的清再走。從你兒時墜地,開始第一聲嗷嗷大哭的時候,你就應該被灌輸“迷茫乃人生常態”的思想。“人生”這條大道,走時,容易跌跌撞撞;停下,又擔驚受怕;轉彎,興許會有美麗的風景,但也可能是更大的深淵。總是,在路的盡頭,回頭,才會看得清腳下的“足跡”。
繼續聽故事!
2018/09/04中午
聽到第十七集!
高加林的事業之路和人生之路越來越順心了。但人在高興之余,總會有些煩心的事情喜歡干擾你,讓你領悟幸福絕非易事。高加林不僅在寫文章上被認可,在籃球運動場上也出了名。城里的人都在打聽這個年輕,儀表堂堂的小伙子來自哪里,是什么學歷,什么家庭?在城里的這些日子,亞萍的頻繁出現是高加林最惱心而后也是最稱心的,長相漂亮,見識廣,家境好,又懂得追求人生理想和自由愛情的黃亞萍與高加林認識到農村善良,淳樸,苗條的巧珍相比,著實看得出,一個人的眼界和學歷能夠她們有著不止是外貌的差別。此刻,高加林的內心在急劇地變化著,黃亞萍懂文學,知道他最熱愛的是國際事務,給他講他還不清楚的國際新能源,能為他寫詩。而巧珍呢?好不容易,見上一面,卻只是簡單說了一些狗皮絨毛,家中的老母豬,地里的莊稼,自己積攢的五十塊錢,和對加林的思念。高加林的內心是矛盾而有沖擊感的。他珍惜自己在落魄的時候遇到了讓他重新開始生活的巧珍,他能感受到這個農村姑娘對他所有的愛意。但是,黃亞萍呢?她何曾不牽動他的心,起初剛進城,黃亞萍的出現確實讓他添加了許多煩惱,但現在,他覺得在這座城市里,只有黃亞萍這一個人能夠跟他有著同樣的年紀,同樣的交流話題,他幻想著他們結合之后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他們現在相處一段時間以后,又感覺回到了中學時代,那是多么美好的時刻。在自己事業和生活都步入正軌的時候,高加林的內心一直在權衡這份愛情的天平應該傾斜到誰的身上?巧珍是云里霧里,她覺得高加林雖沒有以前一樣跟她親密,但從他送的紅頭巾里,還是可以感受到加林的愛。她儼然忽視了眼前的這個人已經不是拿著鋤頭,在莊稼地里跟他親熱的人了。他懷揣著更加宏偉的夢想,他向往城里的生活,熱愛城市的工作,或許,他還想著跟國際拉上關系。這一個淳樸的農村姑娘,以她一直對待事物變化的態度看這一切,她以為所有事情都很慢,加林哥的心也會變得很慢。受新思潮沖擊的黃亞萍,散發出思想的自由和勇敢的行動,亞萍已經在為自己的愛情做了詳細的計劃,她要讓命運發生具大的改變。她強烈的欲望告訴她,她知道她要的是什么?她相信她是可以得到這些東西的?黃亞萍曾說,即便是結了婚,她也是要追求她的愛人的。她開始計劃和柯南分手,揣測高加林會陪她的家庭一起去南京,她將會一直在南京成為蘇州著名的播音員。她很慶幸她向往的生活和高加林向往的生活是一樣的,他們都想往更高的地方走。因為前期聽到一些關于《人生》這部作品的小小評價,很多讀者都說了這里面終究算是個悲劇。受到影響,每一個關于巧珍,高加林幸福的畫面,我都不由衷地心生悲哀,我都強烈地感受到悲劇的出現,并且在一步步地加深。
最開始巧珍和高加林第一次推著自行車散步的畫面,到后來巧珍表白高加林,高加林跟巧珍短暫而幸福的小日子,再到高加林重返縣城工作與生活,以及高加林重遇黃亞萍之后發生的一系列的故事,都讓我覺得不忍心聽下面的故事。我杞人憂天,擔心情節是那般的現實;又是那般讓人心痛;是那般悲戚的聲調;又是那般讓人難讀的字眼。在此,愿有情人終成眷屬,愿所有人在“人生”中找到“生為人,活成人”的過法。如果不行,愿你們在不幸中學會滿足。
繼續聽!
第二十集已經聽完!高加林參加為期一個月的縣代表會議,整個縣城只有一個學習名額。高加林此刻無比激動,這是往真正的大城市向前跨一步了。巧珍呢?她最后選擇嫁給馬栓,并且在答應馬栓請求后的四五天就置辦了婚禮,整個婚禮的儀式仍然是按照父輩的“舊式婚禮”舉行。這不是她最想要的婚姻和愛情,但經過這一段時間的變化,她明白自己跟加林哥的關系,即便她再怎么愛加林,此刻的她也知道自己(一個不識字的農村姑娘)是不可能跟現在的高加林(縣城著名記者)相愛更談不上結婚。她悟出一個道理來安慰自己,她跟加林的關系并不是命運的好壞導致的,而是因為她是一個字都不識的人,高加林是一個真真正正的文化人,這就是他們倆最大的差距,也是很能跨越的深溝。馬栓對巧珍說的那一小段話,“高老師是個文化人,你一個字都不認識,你們是很難處的。當初向你提親的時候,知道你跟高老師在一起,我立即灰了心,畢竟我覺得我這個一字都不識的人跟高老師沒法比。現在聽到高老師跟城里一個女孩談戀愛,我才一下子又點燃了內心的火苗。巧珍,你好好想想,我們倆都是沒有文化的人,正好可以在一起處,我雖沒文化,但是我愿意做牛做馬,不會讓你一輩子受苦的”。馬栓的話,看似倆個人之間的情話,卻包涵了在這個物欲縱橫的社會極速發展的今天,人的欲求和感情都在快速改變,以前強調的門當戶對,在這一時代的青年眼里都比不上自由的火焰。高加林是一個自由的年輕人,他有自己規劃的美好前程,也敢于追求,他期許的愛情是要能夠跟他進取心,跟他欣賞的美好事物一起成長的。這種情況下,巧珍就算有再多的優點,在他的心中,都比不上黃亞萍的見識和聰明。巧珍是給過了“愛情的甜蜜”,但他認為那是在他還是農民的時候,還需要天天下地干活的時候,那時候他覺得在莊稼地里跟巧珍的摟摟抱抱,親吻讓他在事業方面再不順心,在感情方面也是比常人還要豐富,還要快樂的。但現在,他離開了那片黃土高原,他在跟更大的城市,更大的世界擁抱,這時候,他會覺得巧珍缺少太多“趣味”了,黃亞萍卻總能讓他目瞪口呆。他更需要這種思想的碰撞了。
巧珍雖是個農村姑娘,倘若她有機會學習,她絕對不差于黃亞萍的知識與自由,可惜在那個時代,一個農村姑娘“想”或者“能”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和力量實在太小了。巧珍在婚前對妹妹巧玲說的一段話“妹妹,你以后可不要忘了我,你要常來看我,我雖然沒有念過書,但是我喜歡文化人,看到你,我就會特別開心”。巧珍也不同于馬栓,至少在“思考”方面跟馬栓這一類的農村人不一樣,她縱使是賭氣要嫁給馬栓,但她骨子里對于“美好的事物”仍是不變的,只后來明白了要跟現實屈服。巧珍身上有些很多讓人敬佩的精神,出身在農村,不識字,沒有文化的熏陶,沒有特別的家庭氛圍,但她對于高加林的感情如此真誠,專一,勇敢;對于高加林的父母,如此孝順,忠誠,無私;對于村里的其他,她剛認識或認識許久的人,她是這樣的善良,熱情,助人為樂。命運對于這樣的一個女孩,雖沒有過多的祝福,我相信也不會有額外的討伐,在嫁給馬栓之后,她沒有表現出其他女性的郁郁而終,而是坦然地接受命運安排的一切,在這片生她,養她的黃土高原上繼續干活,這個苗條漂亮的女性是值得所有人贊揚的。這些年習慣了在河高加林家門前的河對岸對著高加林唱“”,也習慣了一直眺望對面的高加林,為了高加林第一次買饃饃,第一次刷牙,等等。也許對巧珍來說,高加林那短期的回饋的愛,是一份“痛苦的愛”,但還好,還算是一份愛。巧玲回復姐姐的話更顯得通俗與通情達理,“姐姐,我一直都覺得你跟別的農村姑娘不一樣,你愛思考,我除了念了點書,其他很多方面都是受你的影響的。所以,也請你忘記過去,我們在這個社會上,就應該學會認清現狀,屈服現實。”
我一直在期許著高加林和巧珍愛情的再次轉變,高加林給了巧珍太復雜的情感變化,也讓她成為了一個更加堅韌,感情更堅定的淳樸少女。高加林這個小子呢?他會是怎么樣的?他對于巧珍的戀愛到底是怎么樣的態度,他為什么在跟黃亞萍的“羅曼式戀愛”中會時常回憶巧珍,他真正愛的的是巧珍么?那他現在僅僅是愛著 亞萍的文化與見識么?高加林到底是喜歡“紅玫瑰還是白玫瑰?”不過,這都不重要了,因為無論跟誰在一起,對于高加林來說,都可能是“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節選《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
看了一下,后面還有3集!
聽完第二十二集,我內心此刻是沉寂而又有些痛苦的。巧珍嫁了人,高加林被免職,柯南如此真誠善良卻被拋棄,連黃亞萍的感情都讓我刮目相看。我一直認為在高加林被送回農村以后,黃亞萍一定會格外注意高加林的身份,并且她也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身份去迎合高加林,然而“亞萍說,我可以免職,我可以陪你回農村(有可能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沒有真正體會到農村的心酸,也可能是真正的熱愛,但故事結尾,亞萍還是沒有挽留。)。可我就是不能沒有你。”亞萍這個角色突然的轉變,著實讓我吃了一驚。除此之外,高加林脫口而出的“在感情方面,我更愛巧珍。”這句話也讓我懷疑,我開始對他們四個人的感情產生極大的興趣,或者說極大的不解,因為 巧珍屈服現實嫁給馬栓,柯南成人之美讓出黃亞萍,黃亞萍出口狂言要跟隨高加林,而高加林期待跟亞萍的美好,卻說出自己最愛的人是巧珍。這些青年男女忽冷忽熱的愛情故事,卻讓我覺得在那個年代,即使是倡導自由戀愛的時代期待自由戀愛的人也未必能夠真正獲得戀愛自由。可能會有人說“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可以選擇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人的戀愛,婚姻,都跟他的社會階層緊密相關,正如高加林的人生,事業,與他出身的家庭,生活的背景,社會地位通通相關。這些在那個“自由萌芽的時代”不可能達到真正的自由生長。路遙的《人生》到此只剩下最后“大結局”篇章未聽,雖然重筆是寫了高加林生命力最旺盛的階段,卻應了每章節前的一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關鍵的只有幾步,特別是人,年青的時候”,也許只有這個階段的人才能承受生命不斷地打擊,這是一個感情最豐富的階段,也是一個人追求事業的最巔峰時期,人在這個時候往往都是悲喜參半,而又是努力積極的。高加林高考落榜,當了老師,因權勢被免職,后回村務農,又因種種原因得以到縣城當記者,還被提拔到省會參加培訓,然后,命運再次開了一個玩笑,讓他重新回到了黃土高原。不過,這次回來,他不同于以往,他已經認識到更大的世界了,他能夠容忍寬恕很多人和事了。唯一心痛的是巧珍嫁了人。這一連串的事業和愛情的顛簸,讓年輕時期的高加林嘗盡甜頭和苦頭。高明樓看到他的才華,德順老漢預知他的人生,亞萍欣賞他的理想,巧珍熱愛他的生命。他個人,認真負責,有極高的理想,又刻苦專研,見解獨到,但,固有的家庭背景和社會地位,讓他一步步走的都是讓他跌宕起伏。愛情,也如此,與巧珍熱戀,與黃亞萍相愛,到最后倆者不兼得,固然一聲悲哀。
繼續聽大結局!
2018/09/08晚上9:15? 圖書館
聽完了整一本的《人生》,一種很莫名地感受就是,剛剛一打開手機聽章節最后二十分鐘的那一秒,腦海馬上蹦出的幾個字是“每個人的人生”,高加林,巧珍,柯南,黃亞萍,德順老漢,高明樓,馬栓,劉立本……他們每個人都有著想要的“活法”,都在為自己“人生”做精心的打算,卻都沒有真正地按著“人生劇本”中的“人生”原原本本的生活。或許這就是生活中的“人生”,它不帶有一絲幻想,也沒有按部就班,它對于每個人來說,最開始的面貌都不一樣,最后也不一定能夠相同。有些事情,它早已經有了潛移默化的安排,但那些安排可能是長期的,也可能是短期的。最開始總感覺是在說高加林的“一生”,而今,卻覺得看到了《人生》里面每一個平凡人的“一生”,每個人的一生就是寫不盡的故事。
主持人(喜馬拉雅_俊仔)分享:
①“人生”本是矛盾的。
②“巧珍”對于“得失”坦然,能夠愛惜自我。
③“高加林”擁有才華,敏感的情感,對生活與命運的不屈服。
④過好自己的一生,是人在窮盡一生時候,最美好的回憶。
我重新聽了一遍德順老漢在大結局章節對高加林談起自己的“人生”,現今七十幾歲,無兒無女,沒有婚姻,他也曾是一個愛過,痛過的人。現在的他還是希望活著,因在他的心中眼里,他用雙手種下留給世人的果樹,摘下的果實,拾起過的稻谷,都讓他覺得生活有著無限的樂趣和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過好自己的人生就好了,再多的攀比,終究還是苦了自己。那是德順老漢簡單而快樂的一生。我希望以后也能夠踏踏實實,安安穩穩地追求自己的“一生”,愿自己不要被社會過多的物質,金錢,權勢,相貌等等外在條件蒙蔽雙眼,愿自己能夠堅持“善良,真誠,熱愛,感恩”提升自我,別人的眼光能夠使自己難受么?可能會,但最好永遠都不讓他會。繼續熱愛“閱讀”,感謝路遙《人生》這部作品。
2018/09/09早晨7:00
睜開雙眼,看到早晨的微光,人生的道路是自己選的,就好比昨晚的睡覺時間也是自己可以定下來的。縱然高加林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讓他跌跌撞撞,但也因此,他的眼界更廣,能看到更大的世界。德順老漢的人生也是自己的選擇,巧珍的同樣。再此解答了我昨天對自己提出的迷惑(更應該相信命運還是更應該相信自己?),還是,多多自己選擇吧。“舍得”,先學會“舍”,才會“得”,先學會“怎生”,學會“為人”,才會有“人生”。
好了。到這里做一個真正的完結。此時是2018/09/09的早晨11:04分,早上花了將近倆小時將之前記錄的整個心得重新整理一下,打算發到簡書,我并不要求能得到什么,只希望自己以后想起路遙的《人生》這部作品的時候,可以回頭看一下21歲看這部作品的自己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