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兩天又在讀《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這章節,《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
? ? 劉備、關羽和張飛,我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家后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甚至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這種故事的結義情節。
? ? 梁啟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便談到:"今我國民綠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園之拜。必定不會忘記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們是在效仿桃園結義金蘭之情。
? ? ? 這個故事也意味著告訴我們,最早的股東制就是通過這種行式形成的,以至到現在更有甚者評說,關羽和張飛二人是一種愚忠的行為!但仔細思考一下當時社會背景,關羽、張飛二人其實是一種大丈夫磊落光明的行為,“言必諾,行必踐”從而成就了最后以劉備為主導的蜀國集團? 。
? ? ? 縱觀劉備雖無唐宗宋祖的文韜武略,但慧眼識人;至少在政治思想工作上做得比較扎實,從匡扶漢室的口號中,其實就奠定了一幫人的共同終極目標,更難得是關、張二人丹心耿耿,從一而終地踐行著桃園結義時的諾言,始終以劉備提出的終極目標努力著!這種義舉在關羽滯曹營而心堅、失荊州而志定、不離不棄、任勞任怨努力踐行著桃園三結義之初的錚錚諾言,恪盡職守行使自己責任和義務。這種忠于職業操守的行為,詮釋了堅定的信心是決定成功與否的一切首要因素。
? ? 張飛雖然魯莽,脾氣暴躁但不缺有??有謀,他聰明地看到各自股東身上的長處,處事時從不私下發表對股東不好言論,不樹立個人崇拜和個人英雄主義,翻閱整個三國,他一直在圍繞著股東發展行使自己的職責,對于個人意見從不隱瞞觀點,直來直往把問題擺上臺面講,遇到困難也從不推卸責任,敢于面對、敢于受罰、敢于承擔,他這種性格恰恰體現了真誠的可貴性,可是放到現在的人生價值觀上就是愚不可及了!所以常言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擺明在說做人要多一點坦蕩和真誠,少一點世故與套路,太把自己當回事、太把自己抬太高、揣著明白裝糊涂,等到事情一目了然時,窗戶紙一捅破就等于自欺欺人了、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之后,也就徹底愈走愈遠失去彼此間的信任了......
? ? ? 三國中劉備的股東們,是整部作品最成功的股東制企業,也成就了匡扶漢室之大舉、成就了一代武圣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千古贊譽,成就了張飛五虎上將中豹子膽豪氣云天,當陽橋上一人一騎喝退百萬曹軍的英雄氣概? !
? ? ? 只可惜最后扶不起的阿斗!不能守住祖業,終究一統歸于司馬懿!所以股東制的公司,在對外處理事件上必須嚴格遵守,最初創辦時的宗旨思定而謀動,因為個人言行舉止不僅僅是代表個人了,而是代表一個集體和團隊,心無二心、言行一致、方可成就一個集體,否則言多必失也就悔之晚矣!
? ? ? 正因為種什么樣的因,就結什么樣的果? 。所以請別忘記當初類似“桃園時”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