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過,道家的老子與儒家的孔子在世界觀上既對立也互補,但是道家跟儒家的互補關(guān)系除了世界觀,在人生觀方面也形成了互補。這就要說到莊子了。
林語堂先生說過:道家和儒家是中國人靈魂的兩面。文人在得意的時候都是儒家,在失敗落魄的時候,都變成了道家!
儒家和道家,一個入世,一個出世,這兩種方案,讓中國人在不同處境中進退自如。背后的原因就是儒家和道家對心靈的理解不一樣。我在講儒家的時候說過,孔孟是從道德的角度理解心靈的,人就是道德化的存在。那么道家的莊子呢?下面你就會知道,他是從個體的自由出發(fā),認為“逍遙游”才是心靈的最高境界。
隱逸與逍遙
老子是有救世之心的,提供了“無為無不為”的救世方案;但到了莊子,他成為了徹底的隱士。世道這么亂了,還救什么世啊!
老子是春秋時代的人,而莊子呢,是戰(zhàn)國時代的。戰(zhàn)國比春秋更亂,戰(zhàn)亂更頻繁,老百姓連生命都沒保障。孔子和老子還想著如何救世,但戰(zhàn)國的許多人想的卻是救自己。生存第一,人生最重要的目標(biāo)就是活下去!
身處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跟莊子同時代的思想家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別關(guān)注心靈的問題。說個數(shù)據(jù)吧。在之前講的《老子》和《論語》里,“心”字很少出現(xiàn),但是到了《孟子》和《莊子》這兩本書里,“心”字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多了10倍以上。
這說明了什么呢?既然外在的自由沒法保障,如何獲得內(nèi)心的安寧,才是最要緊的呀!每個人都想知道,在一個亂世里面,究竟怎樣做,才能安身立命呢?
戰(zhàn)國的孟子和莊子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孟子在各國奔走呼吁,希望君主們能夠施行仁政。但是,莊子卻發(fā)現(xiàn),這個亂世已經(jīng)無藥可救了,與其救世,不如自救。如何自救呢?逃離,遠離世界,成為隱士。
隱逸,首先意味著要有獨立的身份。莊子名氣大了以后,楚威王派了兩個使者,帶了千兩黃金,來請他做楚國的宰相。莊子頭也不回就走了,他說:你們看見過祭祀天神時用的牛嗎? 過了幾年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好日子,就被宰了,供奉在神面前。這個時候,它再想“特立獨行”,還可能嗎?莊子還說,我寧愿“在泥巴里打滾”,逍遙自在,才不稀罕做什么宰相!
連宰相都不要做,莊子想要的是什么呢?就是在泥巴里打滾背后的心靈境界——逍遙。
逍遙的兩重境界
逍遙不就是自由嗎?是,也不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自由,其實是一個外來詞,也就是英語的“自由”(Liberty),這個自由的意思是一種不受強制的、天賦的權(quán)利。而莊子說的逍遙呢,是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心靈境界。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逍遙游》起筆就展開了一個廣闊無邊的世界,里面講了一只大鳥和一只小鳥的故事。大鳥就是鵬。它能在大魚和巨鳥的形態(tài)之間轉(zhuǎn)化。當(dāng)它變成鵬鳥的時候,展翅九萬里。小鳥是麻雀,只能從一根樹枝跳到另一根樹枝。
大鳥和小鳥,它們誰更幸福呢?很多人可能覺得,當(dāng)然是大鳥更幸福啦,它的世界更大,視野更廣,本領(lǐng)更大啊。但是莊子這個寓言的背后含義,卻要告訴我們,小鳥跟大鳥同樣幸福。因為它們都自由而且充分地發(fā)揮了自己的天然能力。幸福沒有一套通用的客觀標(biāo)準(zhǔn)來衡量,比如擁有多少財富、是不是有讓人敬畏的權(quán)勢等等。每個人幸福的標(biāo)準(zhǔn)是不一樣的。只要你在做你想做的事兒,而且你做到了你能做到的最好,你就是一個幸福的人。
這不是阿Q精神嗎?聽起來是很像,但是我告訴你,性質(zhì)完全不一樣。阿Q是在自欺欺人,而莊子告訴我們,幸福的標(biāo)準(zhǔn)不同,是因為每個人、每個事物都有獨特的天性,沒辦法相互比較。順乎天性是幸福的源泉,而被欲望支配,是痛苦的根源。
這就是逍遙的第一層境界。你可能覺得,大鳥和小鳥發(fā)揮了自己的自然能力,這夠自由,夠逍遙了吧。不,在莊子那里,這還不夠。最高的境界、終極的逍遙,得徹底擺脫肉身的限制,跟天道融為一體。
聽起來有點玄奧?這就要給你講一講莊子的《齊物論》了。
講《齊物論》之前,我想請你思考一個問題:我們上一講說了道家的一個核心概念“天道”。天道是天的意志,但它太抽象了,它在哪里呢?或者說,人怎么才能了解天道呢?當(dāng)時,也有人這樣問莊子。莊子回答說:天道無所不在,遍及自然界和人間萬物,在螞蟻、谷草、磚瓦,甚至是糞便里面,都有天道!
莊子講得也太夸張了吧?不錯,他就是要用極端的比喻,告訴你一個道理:無論是非、善惡、大小、貧富,尊貴還是卑賤,發(fā)達還是潦倒,都是在特定的情況下才有差別,只有相對的價值。假如你換一個更大的視角,從宇宙的角度來看,天地萬物沒什么區(qū)別,都是平等的!
莊子舉了好多例子來說明道理。他問:棟梁木材可以用來攻打城池,但你沒法用它來堵塞小洞吧?好馬能夠日行千里,但抓老鼠不如貓吧?朝代更替,上古禪讓和王朝革命哪個更好?也要因人因時而定吧?你看,凡事沒有絕對,都要依據(jù)環(huán)境來判斷。
這種相對主義的智慧,對我們現(xiàn)代人有什么意義呢?
人生無時無刻不在變幻轉(zhuǎn)化之中。今天擁有的,明天就有可能失去。既然世上的種種差別都是偶然的,沒有意義,那區(qū)別事物的不同還有必要嗎?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世間的所有萬物,在價值上與人都是平等的,這就是莊子著名的“齊物論”。
莊子的人生觀告訴我們一個終極的道理:退一步海闊天空。莊子的退一步,并不是意味著避讓、退隱,消極,而是后退一步,遠眺彼岸。從功利的世俗當(dāng)中抽身出來,回到一個更大的世界中重新思考和定位自己。
講到這里,你大概有點感覺了,為什么中國人精神靈魂當(dāng)中,一半是儒家,一半是道家。我們生活在漫長時間中的哪一個區(qū)間,生活在經(jīng)濟周期的哪一個階段,都是無法改變的。只要你不再糾纏于世俗的得失,不再為身外之物感傷,不再計較瑣碎的功利。你的肉身雖然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但你的心靈卻可以與天地合一,同樣可以獲得更高層次的自由,那就是莊子所說的“逍遙游”。
今日得到
儒家是中國人的生命本色,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積極進取而奮斗。但是,人生是無常的,天命有時候也是無可抗拒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有莊子,退一步海闊天空,追求心靈的自由。幾千年來,一個孔子,一個莊子,構(gòu)成了中國人心靈的兩面,既有積極奮斗的一面,又有灑脫瀟灑的另一面。儒道互補,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秘密所在。
今日思考
莊子所追求的心靈自由,你認為是真實的,還是只是自欺欺人?
劃重點
1.西方的自由是一種不受強制的、天賦的權(quán)利。莊子說的逍遙呢,是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心靈境界。
2.世間的所有萬物,在價值上與人都是平等的,這就是莊子著名的“齊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