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理智與情感》所蘊涵的中國傳統美學精神
——中國式詩意的影像再現
摘要
中國自古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千百年來,詩論家在對古典詩詞的品評鑒賞中,形成了一套包孕諸多審美范疇的詩學理論。成長在這一文化背景下的華裔導演李安,自然潛移默化地受此影響,因而有了這部跨越東西方文化的名作《理智與情感》。本文將借助中國詩學理論中“意象”這一審美范疇,具體分析《理智與情感》中蘊涵的中國傳統美學精神,揭示影片所傳達的中國式詩意。
關鍵詞
理智與情感? 中國美學精神? 中國式詩意? ? 意象
正文
李安在《站在好萊塢與中國電影之間》這篇文章中曾這樣說過:“你要注意你的特色 , 你不能把自己的本色去掉。因為你不可能比好萊塢拍攝的美國片更像他們?!雹倌敲础白约旱谋旧本唧w是指什么內容呢?李安并沒有詳細論述,但我們可以從電影所展現細節中找出來。本文試通過對《理智與情感》這部電影的分析,具體論述李安所說的“自己的本色”。筆者以為,在《理智與情感》中,李安“自己的本色”即在于對中國式詩意的運用。整部電影宛如一曲洋溢著自然風光與田園氣息的愛情詩篇,處處彌漫著令人陶醉的詩意氣息和典雅韻味,給觀眾帶來不盡的美的享受。這種電影體現出來的“中國式詩意”,是中國傳統美學精神和現代電影敘事的完美結合。
從詩經三百篇至今,浩浩五千年的中華文明里,從來沒有出現過詩歌的缺席。古典詩歌既是古代詩人所留存下來的一種審美對象,同時也是中國傳統美學精神的一個重要載體。千百年來,詩論家在對詩詞的品評鑒賞中,潛移默化地形成了一套包孕諸多審美范疇的詩學理論。下面筆者將借助中國詩學理論中意象這一審美范疇,具體分析《理智與情感》中的中國傳統美學精神。
意象一詞,《辭?!方忉尀椋?、表象的一種。即由記憶表象或現有知覺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文藝創作過程中意象亦稱“審美意象”是想象力對實際生活所提供的經驗材料進行加工生發,而在作者頭腦中形成了形象顯現。2、中國古代文論術語。指主觀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繹)辭;然后使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具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尤端。”明清后專指借助具體外物,用比興手法所表達的作者情思。
“意”和“象”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首次把“意”和“象”聯系在一起的是《周易》:“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②這里的“象”還只是天地自然之象,是為了體現所謂“圣人之意”,并非審美意義上的。直到魏晉玄學中出現言意之辯,審美意象方始出現。
電影作為以視覺造型為主要特征的藝術,無疑可以從中國美學的意象、意境理論中獲得豐厚養分。李安曾說:執導西方電影后,反而讓我第一次覺到自己是東方導演。我開始注意如何運用影像、情景,去反映角色的內心世界……對白應該與風景對應。這里的“風景”即本文所論述的審美范疇——意象和意境。
下面筆者將從詩學中意象這一角度,通過對《理智與情感》中的意象分析,說明影片所蘊涵的中國傳統美學精神。
(一)一切景語皆情語
裴亞莉老師在《風景與李安電影的欲望呈現》中總結《理智與情感》這部影片的特點:在跨文化語境中“融情于景”。⑥比如在塑造感情外露、任性奔放、直爽熱情的瑪麗安這一人物形象時,往往將她置于野外,以大自然為背景,如同對外敞開的心懷。不僅如此,她的感情變化同樣與自然相配:脾氣好的時候,輔之以陽光燦爛的風景,壞的時候,則是急風暴雨的畫面。她在暴風驟雨中兩次遇險,分別代表她與威洛比愛情的開始和結束。在第二次暴雨中得了重病,象征其過分用情,反受傷害。最終被布朗頓上校救回,同樣是對她過分沉溺于感情的挽救。這組風景,仿佛一場儀式,祭奠瑪麗安心中對威洛比最后的情愫。沒有語言的推動,沒有情節的鋪張,僅僅用單純的風景畫面給觀眾講述了一段愛情的結束,即是對“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完美注腳,堪稱情景交融的典范。
在詩歌鑒賞中,我們常通過分析意象的色調、明暗、風格等方面的特點,感受詩人的性情氣度,品味詩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樣,在《理智與情感》這部影片中,我們也可以從一幀幀的畫面、風景中,感受特定場景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及思想情感。比如當愛德華出場時,在與之同時出現的懶洋洋的羊群、蜿蜒曲折的河流,這些畫面中,我們可以管窺愛德華性格的靦腆內向以及他與埃莉諾之前愛情的含蓄委婉。這種借助風景襯托人物的性格特點及思想情感,是“中國式詩意”在影像中的巧妙展現。
(二)意象的排列組合
鑒賞古詩詞,我們經常會用到一種“蒙太奇”的表現手法。這里的“蒙太奇”即意象的排列組合。它原屬于電影的表現手法,我們將其借鑒過來,并運用到詩詞的創作和鑒賞中,由此也印證了詩歌與電影在展現美的過程中的相通性。在此,筆者將被借用到詩學中的這一意象表現手法再次回歸到電影中,并存中國式詩意的角度闡釋電影所蘊涵的美感。
在《理智與情感》中,影片對長鏡頭和場面調度的精心設計與嫻熟掌控非常恰切,借助空間的錯落層次反映不同人物的心理和處境⑦。比如,芬妮與約翰在談論擴展莊園時,鏡頭左搖到坐在桌前手持雞毛筆,不停書寫的埃莉諾,在她正前方的窗外,是草坪上愛德華和瑪格麗特以木棍斗劍的玩耍場面。她先是微縮眉頭,繼而報以一笑。窗外兩人有驚無險的攻擊,令她先是吃驚、繼而松氣、最后欣慰。接下來是長鏡頭,景深處有三道門,愛德華悄然穿過兩道門,由遠而近,轉到他側影,沿著視線,我們看到手扶門的埃莉諾的身影,她專注地看著畫面深處妹妹瑪麗安彈奏父親生前喜愛的樂曲。在下面他們談笑著去游玩小木屋的長鏡頭中,達什伍德夫人從畫面右側走下入畫,鏡頭上搖,芬妮依欄俯視,神色陰郁,隱喻螳螂撲蟬黃雀在后”的意境。在意象排列組合的復雜鏡頭中,深刻地揭示了五個人物的心理活動軌跡。此外,從意象排列組合的特點,如遠近、點面、虛實、動靜等,使電影充滿著跳躍性、節奏感,在有限的視角中最大程度地挖掘出藝術的表現性和感染性,給觀眾帶來無盡的美的享受。
(三)留白
“我們最大限度地‘留白’……或者講‘意境’,或者講‘盡在不言中’。這是中國傳統美學帶給我們的對人生和生命的觀照?!雹喽斑@種‘留白’,這種‘盡在不言中’,這種‘含蓄’,就會使這部影片跟1000部西方電影不一樣。”⑨
傳統詩學理論中經常講“得象忘言”、“得意忘形”。這一命題的核心意義,就在于肯定了藝術創作中的超于“言”、“象”的“意”,從而以有限表現無限,達到言已盡而意無窮的審美效果。這也就通向了中國美學和藝術的核心范疇——意境。④這一美學思想極大地影響了音樂、繪畫、書法、詩歌等藝術領域,并且皆以“象外之意”、“味外之旨”、“韻外之致”為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歷代詩論中,對意境這一核心審美范疇的論述,最典型的是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在《詩品序》中,司空圖將意境劃分為二十四種,筆者以為,《理智與情感》的整體風格與《詩品序·含蓄篇》尤為相似: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語不涉己,若不堪憂。
是有真宰,與之沈浮。
如淥滿酒,花時返秋。
悠悠空塵,忽忽海漚。
淺深聚散,萬取一收。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即是“文已盡而意有余”之意,亦即“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這種詩意的留白,運用到影片中,即營造一種余味悠悠的審美感受。
《理智與情感》最終以愛德華、埃莉諾與布蘭登上校、瑪麗安雙雙步入婚姻的殿堂作結。這既是眾望所歸的事情,也是觀眾早已料定的結局。因此,李安再拍這一情節時,省略了婚禮前的諸多事宜,省略了瑪麗安病愈康復的過程,省略了愛德華任當地神職人員的過程,而將鏡頭直接切換到婚禮現場。另外,在愛德華與埃莉諾這條愛情發展的脈絡中,李安同樣設置了許多的留白,這不僅與二人理性含蓄的性格因素有關,同樣也是對留白藝術的巧妙運用,以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在這部電影中,留白運用最巧妙的要數影片最后威洛比獨自騎著馬站在山坡上遠遠地望著瑪麗安與布萊登上校在婚禮現場拋撒銀幣的畫面。
李安在影片的結尾處沒有為威洛比設置一句臺詞,僅僅為他留下一個夕陽西下的背景。與正在進行的婚禮現場形成鮮明的對比,一熱鬧一孤寂,一歡喜一憂傷。這種含而不露的情緒表達反而比直接用言語表達出的情感更覺沉重。此時此刻,他們內心到底會想什么呢?李安沒有說,留給觀眾無窮無盡的思考:威洛比是真心愛瑪麗安嗎?他后悔了嗎?瑪麗安的愛情觀是否有所改變呢?理智型的愛情好還是情感型的愛情好呢……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造成讀者心中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很重要原因,便是留白的運用。通過留白,引發讀者在意象的空隙中引發不盡的聯想和想象。
綜上所述,《理智與情感》作為跨東西方文化的代表作品,蘊涵著豐富的中國傳統美學精神,其對傳統詩學理論中意象的靈活化用是中國式詩意的完美展現。
參考文獻:
①李安《站在好萊塢與中國電影之間》
②《周易·系辭上》
③王弼《周易論例·明象》
④《“象”、“氣”、“仁”與中國電影——中國電影的美學范疇分析》史可揚,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⑤張克榮編著《李安》,現代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137頁,第136頁,第161頁
⑥裴亞莉《風景與李安電影的欲望呈現》
⑦李容《理智與情感和奧斯汀的心靈風景線》
⑧⑨《以“小”搏“大”:堅守一方凈土(張藝謀訪談錄)》《電影藝術》2000 年第 1 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