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活得累,是因為總去討好別人、取悅別人,而忘了修行自己、取悅自己。
取悅自己,并非自私自利、自以為是,而是讓自己活得更溫馨、生命更豐盈。
人這輩子,唯有好好修行,才能好好悅己。
做人最難得的,不是能夠了解別人、認同別人,而是善于了解自己、接納自己。
季羨林曾說: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美的人生是沒有的?!?/p>
不完美,本來就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
與其苦苦追求那些所謂的得不到的完美,搞得自己身心疲憊、苦不堪言,倒不如坦然接受所有的缺憾與痛苦,讓自己活得瀟瀟灑灑、開開心心。
學會接納缺憾,能與自己和解,便是最重要的修行、最有效的悅己。
人生在世,要有所愛好,才會對生命滿懷熱忱,才能在瑣細庸碌的生活中找到樂趣。
人無愛好,就會活得了無生趣、寡淡無味;人有愛好,則專注專一、樂在其中。
人活著,不求都像黃永玉那樣愛的廣泛,但讀書、繪畫、旅游、寫作、養花養草、養貓養狗等等,只要是真正地愛上一兩樣,皆能修心養性、陶冶情操、活得溫馨。
做人有愛好,生活有趣味,便是最隨性的修行、最隨心的悅己。
活得通透的人,通常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懂得止步懸崖、遠離禍患。
凡夫俗子,往往想不開、看不透,拿得起、放不下,總是沉于苦海、不能自拔。
生而為人,最好的心境莫過于:想開看淡、坦然釋然,得而不喜、失而不悲。
凡事放得下,心靈無掛礙,便是最自在的修行、最釋懷的悅己。
余秀華說:“我的詩歌,只是為了取悅我自己,與你無關?!?/p>
是的,痛苦是自己的,快樂也是自己的,確實與他人沒有多大關系。
人生短暫,苦樂自知,想要取悅自己,就得接納缺憾、提升自己,有所愛好、隨性隨心,看淡得失、減負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