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質是自私的,那種對自己的所有物的捍衛是天性的流露。
小孩子是真實的。而對于自己的母親是本能的想占有。因此,當它們的東西被侵占時會本能的憤怒。若要想研究人的天性,孩子是必然繞不開的。孩子自然流露出的必然是人類所擁有的特質。研究從簡單到復雜在歸于簡單。如果一個人從孩子開始就被悉心的照顧,把最真實,高級的知識教授給他。他是否能夠得到真理?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然得探尋這世上的真理是怎么回事。哲學家通常被認為是最接近真理的,他們是如何得到他們的思想的呢?所有的想法不可能憑空捏造出來,也就是說,一定有誘因。所以我大膽的猜測,所有的理論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得出的。通過研究社會,研究人,而得出理論,而這些理論再反作用于社會。此社會已發生了改變。所以是否意味著理論永遠跟不上社會的腳步,那是否意味著根本沒有真理的存在。但有些理論確實是適用于社會發展的歷程,那是否意味著這些理論是社會最本質的東西。我們社會是圍繞著某個核擴散發展的。如果這么假設的話,那么那些暫時還奏效的真理是否就是核的一小部分。抑或是哲學家的錯覺。如果真的是錯覺,那么哲學家是否得為社會的不良發展擔責。突然想起了柏拉圖的理想國中關于誰來作為統治者管理這個社會.里面講的就是哲學家。他們得到的是人類所能獲得的最大智慧,也就是社會上最智慧的人。他們能讓社會往良心的方向發展。前提是一開始這個社會就是好的。而當今的社會已經是病態的了,已很難再有真正的哲學家出現了。原因何在?第一、階級已經固化了,也就是說,統治階級例如政府,就是從小部分人內部斗爭出來的。他們維護的是自己的利益。他們不會真正為全人類謀福。甚至他們意識不到他們維護的僅僅是自己的利益,愚昧的認為自己是在做一件益于全社會的事。他們是意識不到自己的淺薄,無知,能力不足。再加上骨子里的自私。他們是絕對不可能讓位于真正的哲學家。而倘若他們讓位了,哲學家上臺,他們也無法應對這個社會。必然他們得有一批執行力強的擁護者。來踐行他們的想法。再回到哲學家如何得到所謂的真理。哲學家的思想只能被稱為他的思想,而不能認為就是人類的真理。這里做個比喻:在沙堆里一種和沙子略微有點差異的寶物。現在的任務就是把這種寶物找出來。一開始有一群人來分這堆沙。也就是說他們間接分到一些寶物,然后他們開始處理這堆沙子。第一代結束,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找到了寶物,但還有很多沙子混進去,沙堆變小了點。然后下一代人有的在剩下等我那沙堆里尋找寶物,有的是在挑出所謂的寶物堆里的沙子。還有的是從寶物堆里挑出沙子后,認真的觀察這些混進來的沙子的特征。然后再去沙堆里尋找寶物。可寶物堆里永遠會混有沙子。因為除了寶物自己,誰都不能確定自己找出來的就是寶物。慢慢的有了一群人來管理分配這件事。于是他們就規定,哪些人去沙堆里尋找,哪些人去寶物堆里剔除沙子。初此之外,他們還干了一件事,那就是規定了寶物的特征。一開始他們是從那類從寶物堆開始再到寶物堆去的人那里得到寶物的大致特征。但后來隨著那堆人的水平慢慢降低,以至于有些不合格的人渾水摸魚進去。所登出的特征開始不靠譜起來。大部分人已經完全跟著登出的特征來去尋寶。而那群遵循自己的方式尋寶的人也被動搖。現在能界別出寶物的人越來越少。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告訴身邊人你們這種方式是不對的。還有一些人則默默的尋寶什么話都不說。因為他們對自己都是質疑的,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對不對,如果他們對那些人說你們是錯的,可他們拿不出真正寶物的特征。這么下來沒有人能說我一定能找出寶物,寶物永遠會混在沙子里。除了寶物自己,還有誰知道他們是什么樣的呢?這么說來,一開始從沙堆里找的又是什么東西呢?或許就是一開始找寶物的人,把沙子意淫成寶物罷了!
真理是不是沙子中的沙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