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兩天一個很久不聯系的初中同學突然給我發來微信消息:在嗎?
我:在。
他:我想問一下YT公司的情況。
這才知道原來是秋季校園招聘來了,他被YT公司招聘現場被逼簽,沒想好要不要簽約,就來找我了解一下情況。
可是他這問題拋的我真的很難回答,于是我只能幫他發問,問他是想了解薪資,還是工作環境,發展空間什么的?
他緊接著又來一句:都有。
真想點一下撤銷鍵,但是為時已晚。
緊接著他問我為什么離職,薪資水平咋樣,半個小時下來除了問個薪資水平,全部變成了我的個人演講,真恨不得列個12345直接丟給他才好。
然后哥們說:他再考慮一下,問了其他人,也是褒貶不一。
我跟他說:每家公司都有好有壞,適合自己就行,考慮一下自己想要什么。
回頭想想,他這種問法能問出個花才算見了鬼,可不是褒貶不一嘛。
上班時間,我極度熱心的回答了所有他問的沒問的,哥們卻連一句謝謝都沒有,好像我理所應當,突然有點小心塞呢。
02
想起之前還沒辭職的時候,每年春招、秋招都有同學找我了解公司情況,雖記不得具體問了什么問題,但他們的提問都讓我如沐春風,回答問題也是十分愉悅,末了也覺得能幫到別人很開心。
可是這位同學的交流,雖然我也說了很多,但卻并沒有覺得幫到他,不知道他自己對簽不簽約有沒有更清晰的答案。
初中同學A,本地二本大學外語專業,因為YT是通信行業,她就主要問過去之后會在什么部門工作,工作的壓力和薪資在當地的水平這些她想了解的具體的問題。
高中同學B,專業材料,自我感覺專業不是特別對口,他就主要問專業在YT的前景。
他們顯然都很清楚自己想了解什么,當然就能獲取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想起之前高曉松在奇葩說炮轟清華跨學科博士梁植的事,一個清華博士在節目中問出“我該找什么樣的工作?”,且不說這個背后引發的各個角度一系列的討論,批判,以及他該不該問這個問題。
單就從問題本身來說,你問幾個與你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你該找什么工作,說句難聽的,你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么,別人更不知道。還不如問“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或許高曉松還愿意討論一番。
一個清華畢業的博士生,手捧無數證書、獎杯,卻問出這么幼稚的問題,不僅當場遭到批判,也引發了一眾網友熱議,可見學會提問多么重要。
03
生活中很多人在向別人提問的時候都還不了解自己的需求,比如上大學,選專業。
如果只是問:這個學校怎么樣啊?這個專業怎么樣啊?不去問更多具體的問題,是得不到足夠多準確又有價值的信息的。只能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并不能讓你快速確定目標。
怎么樣,好不好,這個東西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你去問不同的人,他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想要獲得比較客觀的信息,最好去問具體的問題,然后自己根據需求去做出評估。
你想了解專業信息,你可以具體的去問專業的就業前景,畢業后一般從事什么樣的職業,去哪種公司,專業學習哪些學科會多一些等等,這些都比你直接問好不好要更具體,回答者也可以就這一方面給你更精確的回答。
所以說,如果你想獲取更多有用信息,不浪費提問機會,建議提問前做到以下幾點:
① 弄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金錢,成長,穩定,安逸等),自己比較關注的是哪方面的問題。
② 就具體問題去提問,提問過程也可以深挖更細節的問題,以獲取足夠多的信息。
一般你只要能問出問題,回答者都會盡可能多的把他知道的全部告訴你,如果你只是籠統的問一些問題,他們不可能像你肚子里的蛔蟲一樣,知道你想聽什么,然后123逐個告訴你的。
學會提問,既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別人的不為難。
04
很多時候,我們去聽講座,聽分享會,聽各種報告都會有一個提問環節,那些勇于提問的人不僅是勇敢的,也是善于思考的。你會發現他們提出的問題確實是很有價值的,不單自己獲益,聽者也獲益。
工作中也一樣,有時候同事或者領導開完會,問大家還有什么問題嗎?這個時候你會發現經常提問的往往就還是那幾個人。這些人往往在工作中都還表現不俗。
很多人就抱著光聽不問的態度。難道他們自己就沒問題嗎?肯定都有問題,只是他沒有經常對自己發問,去思考自己的困惑,了解自己的需求。在有機會提問的時候,當然就不知道自己想問什么,或者問出的問題都是好不好,怎么樣這種很難回答的問題。
那些會提問的人都是勤于思考的人,即使他現在困惑重重,以后也會越活越明白。
會提問是個很重要的能力,所以勤于思考,樂于發問,有意識的鍛煉自己的提問能力吧。
記住別忘了說聲謝謝。一句真誠的謝謝,不僅是禮貌,也是對回答者的尊重,尤其是網絡聊天。
-END
放棄保研,國企辭職,戀愛長跑后分手,我有故事,你有酒嗎?你有故事?!我這里剛好有酒,喝一杯再走吧。
我是小明,喜歡觀察、思考的90后程序媛,在麻木的生活中保持清醒。目標在30歲前實現財務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