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作者是被稱為哈佛女孩的莉絲·莫里,本書講述她幼時在貧民窟家庭成長經歷,美國人崇尚英雄,即改變自己命運超越階層的人都可以稱之為英雄。風雨哈佛路,真正讓我感觸深的不是最終女主改變自己的命運考上哈佛。而是她詳實講述了他們家庭原來的生活,從另一個角度解釋貧窮是怎樣產生的,以及該如何擺脫貧困,掙脫命運的牢籠。
莉絲的父母他們都有悲慘的童年,母親莫里自小受到精神分裂的姥姥打罵,忍受不了后離家出走流浪街頭。在和其它的朋友一起各種相處的過程中,遇到了莉絲的父親,皮特。一個頭腦聰明且上過大學,利用他的頭腦販毒的團伙軍師。兩人相遇,互相愛慕,沒有結婚,生下了莉絲和他的姐姐莉莎。
莉絲很小的時候,這個組建的新家庭度過很短的平和期。在莉絲即將出生的時候,父親皮特被抓,關了三年。父親出獄后,帶給家庭的不是安全和保障,而是進一步的淪落。之后,整個家庭記憶充滿動蕩和不安。父母在一起唯一共同的愛好就是毒品,靜脈注射卡洛因。
父親皮特幾乎從來沒有說過要戒毒,反而母親莫里屢次進入戒毒所,每次母親莫里都因為父親而控制不住自己又開始重新吸毒。從戒毒所中出來好了差不多一個月左右,又開始故態復萌。像是一個無限的輪回,戒毒-回歸正常-吸毒-瘋狂-痛苦-自責-戒毒。由此可見癮君子的心理,童年遭受了巨大的苦難,然后從毒品那里得到解脫和安慰,繼而陷入更大的苦難和痛苦當中。癮君子身上仍然有愛和理智,只不過他們從毒品那里獲得的瘋狂會摧毀一切。
母親莫里和父親皮特會把貧困的撫恤金在一個月的前一周就把錢花光,去買毒品。只花很少的錢購買食物,通常情況下是只要有五美元,母親就會把錢拿去買毒品,而一家人陷入巨大的饑餓當中。由此可見,撫恤金對于貧困的幫助是十分有限的。莉絲和姐姐莉莎只能在巨大的饑餓當中,去吃牙膏和口紅。
姐姐莉莎和妹妹莉絲在這個方面的表現完全不同,姐姐莉莎會努力管好家里的錢,一旦發現父母拿錢出去買毒品,就會大吵大鬧,最后保住一點可憐的錢去購買食物。而妹妹莉絲會同情父母,每次在母親的哀求之下,會把錢給她,她甚至幫助父母放哨,躲避姐姐的覺察。作為老幺,更渴望被寵愛;作為老大,則更容易用該的捍衛和改變自己的命運。任何家庭都有這樣的一個特點,大孩子和年幼的孩子這一點上有本質的不同。
莉絲上學后,經常逃課。但是因為在父親的影響,閱讀各種各樣的有字讀物,成績一直不算差。上學后的莉絲慢慢開始接觸自己的社會了,大概9歲的樣子,開始混跡加油站、餐廳,通過服務他人得到小費,慢慢的開始賺錢。一方面填飽自己肚子,一方面還是對母親變相的同情,給母親一些錢買毒品。
莉絲上中學后,母親患上艾滋病,而且離開了這個家庭跟了一個做保安的男人。此后,莉絲開始頻繁的睡在各種朋友的家里。比如躲在朋友家里的床底下,然后盡量不讓對方的父母發現,朋友會偷一些食物給她們,過上了老鼠一般的生活。至于白天,很少在校園里上課,而且美國的初中、小學一向是特別輕松的,每天有大半天的時間是玩耍。而這個空余的時間,經常是成群結隊去惡作劇,去尋找各種刺激,在街頭上見到各類的人群。
初中到高中的區別只是從一開始到超市偷東西的小刺激慢慢接觸到吸毒、打架、愛情混雜的欲望之上了。從內心里,莉絲一直非常憎惡毒品,當得知男友染上了毒品之后,決然的離開了男友。恰在此時,得了艾滋病的母親已經走到生命的盡頭。母親的離去、男友的毒癮把莉絲推向了一個選擇的十字路口。‘生命只有當你賦予它意義的時候,它才會有意義’,莉絲選擇了上學。
之后的路途幾乎一片坦途了當莉絲的成績開始變得優秀時,她獲得紐約最高的獎學金。當她站在舞臺中央時,引來了非常多關注。各種援助蜂擁而至,甚至一位洗衣房的大媽每周五都會過來幫助莉絲免費洗衣服。頗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意思。最終,莉絲被哈佛錄取。
整個故事,極少談到莉絲改變命運的抗爭之路,大多只有對事實的描述。而且她也不是一個我們想象中的那樣睿智、堅強的人。成長和改變幾乎是在一瞬間發生,痛苦和壓力、仿徨在找到一個缺口后,會噴涌而出,轉化成前進動力。整個故事的精華也在這里了,轉化的力量,苦難本身沒有價值,將苦難轉化為正確的動力價值就會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