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風雨哈佛路》可以說是一次對自我內心的療愈和洗禮,是一次自我救贖的演練,還是一次用愛和努力來改寫自己人生的奇跡的體驗。
莉絲的成長經歷讓我一直都有種虐心的感覺,看著她在各種苦難中掙扎、痛苦、無助、失望,甚至經常在生存備受威脅的邊緣徘徊,我的內心也在隨著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而情緒波動,看著書里莉絲所經歷的那些苦難,我有時會想,如果那個人是我,我會怎樣,我還會像她那樣堅持下去嗎?這種堅持包括對她對生存的希望,活下去的信念,心中仍然堅信愛的存在。看完這本書,想想莉絲,我想苦難是上帝賜給她的禮物,如果沒有那些苦難,也許她未必能在苦難中破繭成蝶,也不會仍懷揣著愛和夢想通過不懈的努力堅定地向哈佛的大門走去。回頭來想自己,苦難對于我來說又何嘗不是一份珍貴的禮物呢?愛是一切的救贖,沒錯,我想正因為莉絲心中有對愛的信仰,才能支撐她在備受痛苦煎熬的時候用愛完成自我的救贖,在她失望無助的時候用愛來支撐自己活下去的信念,在她一無所有的時候用愛來擺渡自己走出那片痛苦的荒原,在她重回校園的時候用愛支持自己完成讀哈佛的夢想。糟糕的原生家庭里,唯有愛能安撫著莉絲那顆幼小的心。
1、糟糕的家。莉絲的原生家庭可以說是非常糟糕的,父母吸毒,家里窮困潦倒,莉絲和姐姐莉莎一直活在忍饑挨餓、吃上頓沒下頓的生活里,那個小小的她在面對父母吸毒時是無助和痛苦的,一方面她痛恨父母吸毒,但一方面又不斷的通過幫助父母吸毒來獲取他們的關愛。“原諒她并不意味著我沒有受到傷害。每次當我們挨餓時,我的心都要碎了。但我不會因為自己受傷害而責怪我的父母。我不生他們的氣,我不憎恨他們。如果我有什么需要憎恨的話,我憎恨那些毒品和毒癮。我知道他們很愛我。這點我深信不疑。”莉絲在媽媽面前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小大人,時刻都在關注媽媽的狀態,甚至在她上學的時候都會擔心媽媽的安危,對媽媽在情感上的依賴非常的高。自小就缺乏安全感和歸宿感的她,一直都活在不安和恐懼當中,6歲時就接觸到了性和毒品,她用父親的方式來掩飾和安慰自己的不安,她甚至以為她懂這些是因為她比她的同齡人要成熟,而實際上,莉絲過早的接觸了本不該在她這個年紀里就知道的東西,剝奪了原本屬于她童年里的快樂,她內心的自卑和不安使她更害怕他人的眼光,更害怕面對她的同學和老師,她最終選擇了逃學,也希望自己逃學后能有更多的時間陪在媽媽身邊。我能看到,在幼小的孩子心里父母代表著一切,孩子天性對父母無條件的愛和接納遠比父母純粹得多,孩子有時為了能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和疼愛,甚至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全父母,或者一旦父母不再關注孩子,孩子都會把責任歸咎到自己身上,認為都是自己的錯,是自己不夠好父母才會不喜歡自己,孩子的內在誓言便逐漸形成,比如“只要我乖,聽話,別人就不會傷害到我”;又或者“只要我把我自己保護起來,我就不會受到傷害”等等,我覺得莉絲的內在誓言在父母面前是屬于前者討好型的,而在外人面前有時則是屬于后者隔離型的。莉絲很小就學會了察言觀色來討好父母,做父母的乖孩子,哪怕莉絲知道父母吸毒是錯的,也不敢反對父母,只能將錯誤的根源歸結于毒品和毒癮上。因為她父母吸毒,家里窮困潦倒,也使得莉絲不愿意跟同學和老師在一起,害怕他們投來的異樣的目光,逃避是她唯一可以抵擋傷害的武器。
2、姐妹情深。莉莎是莉絲的姐姐,她比莉絲更懂得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在莉莎看來與其去面對無法改變父母的痛苦還不如假裝視而不見轉而關注自己以企圖改變自己的命運來得更有用,莉莎的內心在苦難中變得堅硬、強勢,莉絲卻比較柔和和貼心,但莉莎對父母和妹妹的關愛其實一直都在,只是她更愿意用行動去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愿意用言語去表達,比如莉絲上學的時候她會督促莉絲起床不要遲到,媽媽因艾滋病住院的時候她也會打電話讓莉絲回來看望媽媽,莉絲為了爭取進哈佛每天學習11個小時不能工作賺錢的時候她撐起了那個小小的家。這些能讓我感受到血濃于水的親情是無法改變的。有時我會想,雖然現在妹妹對自己的生活狀態還不能夠感同身受,但我也愿意相信總有一天她會明白血濃于水的道理,在我需要她的時候,她也會站出來為我伸出援手的。
3、父母的原生家庭也很糟糕。回過頭去看看,其實莉絲之所以有這么糟糕的原生家庭,其實也跟他們父母各自的原生家庭有關,莉絲父母的原生家庭也是很糟糕的。莉絲的母親珍妮從小就成長在充滿了憤怒、暴力和傷害的家庭環境中,父親嗜酒,母親只能選擇裝聾作啞來逃避丈夫嗜酒后的家庭暴力,最終家庭暴力促使珍妮在13歲時就離家出走過起了流浪的生活,隨即還染上了毒癮,青春期則是通過賣淫或者做零工來養活她自己,以及滿足她對毒品的需求。莉絲的父親皮特出生于一個天主教的中產家庭,皮特的父親雖然是船長但也是嗜酒如命,皮特的母親樸實而勤勞最終因為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與丈夫離婚,而在離婚后,皮特被父親給遺棄了,他一直生活在孤獨、無聊、心碎和被父親遺棄的陰影當中,皮特甚至還是一個同性戀者。皮特和珍妮也是因為毒品才走到一起的,慶幸的是,他們的女兒莉莎和莉絲出生后身體發育等各方面都正常,沒有因為他們吸毒而受到影響。
4、母愛如珍珠。我能感受到皮特和珍妮在他們沒有吸毒和意識清醒的時候,他們還是愛自己的女兒的,比如珍妮叫莉絲“小南瓜”、“小寶貝”的時候我能想象得到她臉上那溫柔的眼神和微笑,能感受她內心深處對莉絲的那份母愛使然,在她意識清醒的時候她毫不吝嗇的向自己的女兒表達她的愛,表達她內心各種想法和愿望,與莉絲的心是鏈接在一起的,雖然她吸毒的時候曾利用莉絲幫她達成所愿。珍妮一直都支持莉絲去上學,她渴望女兒能實現自己沒能實現的夢想,她期望莉絲能夠通過上學來改寫自己的人生。當她知道莉絲被羅恩性侵的時候,她因承受不了打擊和痛苦,崩潰至病發。她在確認自己得了艾滋病并把自己的病情告訴莉絲的時候,她也不乏的表達著她對莉絲的疼愛,“莉絲,記住,我會永遠和你在一起,永遠。當你長大有了孩子后,我還要為你照顧孩子。我要看著你從學校畢業。你一直都是我的小寶貝。你知道嗎?不管你以后長多大,你一直是我的小寶貝。”看到這里,我也情不自禁想起了自己的母親,雖然她年輕時對我用打罵的教育方式,但我也愿意相信她內心深處仍然是愛我的,只是方式的問題,尤其在我讀大學之后,母親性格已經轉變了很多,溫和了很多,遺憾的是病魔過早的奪去了她的生命,如果她還在,我想我們可以有空就聊聊天回憶往事,她和爸爸相伴到老安度晚年,爸爸就不用象現在那么孤單了。雖然小時候我很討厭或者說更多的是害怕跟媽媽獨處,但我想第一次做母親的她應該盡力了,就想珍妮對莉絲一樣,珍妮在她能力范圍內也盡力了。看到莉絲寫給母親那封信,我眼淚禁不住就流了下來,里面滿滿的都是莉絲對母親的愛,雖然她的母親沒能給予莉絲安定的生活,但她仍然把她和母親的關系比作了珍珠,她像牡蠣一樣,忍受著家庭的痛苦直到珍珠出現。在莉絲母親離開的最后一刻,莉絲卻不在母親的身邊,不能跟母親告別,莉絲內心的痛楚和愧疚同樣敲打著我的心。
5、父愛一直都在。皮特不善言辭,雖然皮特是在莉絲三歲時才出獄回到家里,但她對莉絲的關愛我相信也是盡了他最大的努力的,比如他會從垃圾堆里把別人丟掉的舊家具和小玩意兒撿回來給莉絲做玩具。比如皮特教女兒不必太介意他人的目光,確定了目標就要努力去爭取,“莉絲,你感到很難為情嗎?我才不管他們想什么。你認為對你好的東西,你盡管向前沖去努力爭取,不用管他們在背后胡說些什么。”我想皮特對莉絲最大的影響,應該就是皮特有愛看書的習慣,雖然他的書很多時候都是從圖書館偷回來的,但卻激發了莉絲對看書的欲望,如果莉絲不是因為喜歡看書,在她逃學的那些年,也不可能在長時間逃課后仍然能順利升級完成小學和初中的學業。莉絲一直相信父親深深的愛著她,所以當媽媽選擇離開父親要跟布里克生活在一起的時候,莉絲仍選擇了留在父親身邊,陪伴父親,直到進了兒童福利院。莉絲在給媽媽的信里曾經描述了父親對母親在醫院病重臨危的各種場景,如父親在醫院親吻了母親被護士呵斥;父親看望母親之后內心的痛苦和無助;父親因沒有買到火車票而無法參加母親葬禮的遺憾,無法接受母親過世的事實等等都被莉絲看在了眼里,讓她相信父親內心依然是深愛著母親的。18歲的生日,莉絲是和父親莉莎一起過的,吹蠟燭的時候,她選擇了原諒父親,許下了努力去挽回跟父親之間的關系的承諾,莉絲知道父親雖然不是最好的父親,但畢竟是自己的父親,父親對自己的愛始終都在。莉絲放下了對父親多年來的積怨,放棄改變父親的想法,接納了父親本來的樣子。莉絲還曾陪伴著父親回到洛杉磯父親相片里記載的地方,那是父親多年來的心愿,她幫父親完成了。這讓我想到老師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當你真正的學會去愛和付出之后,收獲永遠會比付出的多。”莉絲真正切切的愛和付出陪伴著父親度過了生命最后的幾年,父親在給莉絲卡片里的留言讓我感動了很久,感動于莉絲對父親的愛和接納使她和父親在握手言和之后彼此間創造了很多新的生機,莉絲的照顧和陪伴最終讓她和父親的關系得到了修復,并使得愛在彼此之間流動了起來,彌補了莉絲未能見到母親臨終前最后一面的愧疚和遺憾。
我在想,我是否也能像莉絲那樣放下對父母的抱怨,原諒父母對自己的傷害,嘗試著去真正的接納他們?母親帶給我的那些不好的性格影響因素我仍有機會主動去改變,母親已經走了,我只能在內心默默的祝福她能早日脫離輪回之苦登上極樂,在心里跟她多一些鏈接;父親老了,我跟莉絲一樣也不能再改變父親什么,也許只有接納了父親原本的樣子,才能有機會跟他重新連接在一起,父親能讓我陪伴他的時間其實不多了,我不想再有遺憾,要做到真正的接納我知道很不容易,但我愿意去嘗試,希望有一天我和父親之間也能消除那層隔閡,讓愛在我們彼此之間流動起來。
自己所經歷的苦難與莉絲糟糕的原生家庭里所經歷的那些相比,我幸福太多了,沒有忍饑挨餓衣衫不整,沒有流離失所東躲西藏,父母盡了最大的努力為我創造了安定的生活環境和物質條件,雖然有傷害,但我想那也不是他們有心之過,他們對我的愛始終都在的。愛是一切的救贖,有愛就能點燃希望。因為愛讓莉絲保留了那顆善良溫暖的心,因為愛她在苦難當中完成了自我的救贖,因為愛她重新找回了自信并是自己的生命賦予了真正的意義,她做到了,我也可以,因為唯有愛和接納才能完成自我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