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今天繼續學習一個戰略分析時使用的工具,波特五力模型。
一、模型定義
波特五力模型是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它認為行業中存在著決定競爭規模和程度的五種力量,這五種力量綜合起來影響著產業的吸引力以及現有企業的競爭戰略決策。五種力量分別為同行業內現有競爭者的競爭能力、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
二、模型因素
1. 新進入者的威脅
新進入者帶來競爭,會不可避免地使用一些新資源,因此導致行業中現有企業盈利水平降低。新競爭者的進入障礙主要包括規模經濟、產品差異、政府政策及銷售渠道。
2. 替代品的威脅
如果市場上存在可接受的替代品,現有產品的售價將會受到限制。
3. 購買者的議價能力
如果購買者有議價能力,他們便會使用該能力,這將減少利潤率,最終影響盈利。購買者的議價能力受許多因素影響:標準化程度;后向一體化(是指企業利用自己在產品上的優勢,把原來屬于外購的原材料或零件,改為自行生產的戰略);成本水平;轉化成本水平。
4.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較強大,他們會提高價格,減少買主的利潤。
5. 同業競爭者的競爭程度
競爭加大了對市場研發的投資,或降低價格,導致利潤減少。影響同行競爭的因素有:競爭者類型;退出壁壘的本質;分化的數量;投資最小化。
三、五力模型的作用
邁克爾·波特對于管理理論的主要貢獻,是在產業經濟學與管理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波特的競爭力模型的意義在于,五種競爭力量的抗爭中蘊含著三類成功的戰略思想,那就是總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專一化戰略。
四、五力模型的缺點
關于五力分析模型的實踐運用一直存在許多爭論,較為一致的看法是:該模型更多是一種理論思考工具,而非可以實際操作的戰略工具。
該模型的理論是建立在以下三個假定基礎之上的:
1、制定戰略者需要了解整個行業的信息,顯然現實中是難于做到的。
2、同行業之間只有競爭關系,沒有合作關系。但現實中企業之間存在多種合作關系,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
3、行業的規模是固定的,因此,只有通過奪取對手的份額來占有更大的資源和市場。但現實中企業之間往往不是通過吃掉對手而是與對手共同做大行業的蛋糕來獲取更大的資源和市場。同時,市場可以通過不斷的開發和創新來增大容量。
后記:每一個模型都凝結著創造者的極大智慧價值,值得珍視。同時每一個模型都是有著背后的假設和提出的背景條件的,這些條件約束決定著這個模型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找到邊界才算是找到真正的模型運用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