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高級的社會性動物,人免不了會相互比較。但是隨著物質漸漸的豐富,人們之間的比較也越演越烈,發展成為了“攀比”。簡單百度一下,攀比定義是指不顧自己的具體情況和條件,盲目與高標準相比。比較,是一個中性詞。攀比,變成了貶義詞。不過,貌似攀比的大多都是物質。
《西游記》里,金池長老就是攀比了,比不過唐三藏的袈裟,就想據為己有,最后導致孫猴子一把火燒死自己。現代,人們的攀比也是逐漸升級,五子登科都是攀比項目,房子大房子多,票子多,車子大,妻子年輕漂亮,兒子聰明成績好。總而言之,這五子越多越好,典型的物欲橫流。
其實,有比較就有競爭,讓人得到激勵,看到目標,最終促進社會進步。但是攀比就不是這樣了。攀比,因為并不是從自己的具體情況著手的比較,很難得到激勵,反而會形成一種嫉妒,進而使心態扭曲,一旦有機會,很可能對攀比對象落井下石。
怎么辦?
凈空法師說,不要跟別人比你就快樂。當然,這是佛家的智慧,世俗社會怎么可能做得到不攀比?
其實,看看攀比的定義就知道,最好的方法可能僅僅是認清自我,從自身條件去比較,不要盲目和別人比較。限于自身條件和具體情況,和自己過去比較有進步就好,即使退步了也可以找到原因就好。
有人會說,可能有點阿Q精神吧?其實不盡然。而且,即使確實是你認為的阿Q精神又何妨?阿Q是魯迅先生覺得中國人不上進,怒其不爭而寫的人物。當今社會,在物質領域,我們太上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