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話題,我們來聊一聊“為什么小孩子愛攀比”。
攀比,指不顧自己的具體情況和條件,盲目與高標準相比。解釋指不顧自己的具體情況和條件,盲目與高標準相比。
“攀比”這種現象,其實不僅僅是在小孩子之間存在,在大人之間也普遍存在著。
小時候,比比誰又有了新玩具,誰有多漂亮的文具盒,比比誰的成績更好,比比誰又穿了新衣服,誰又背了新書包,誰又買了雙名牌鞋。稍長一些,比比誰又去哪里旅游了,誰又換了新手機,買了iPhone 7,買了新的電腦。后來呢?比比誰的工作好,誰更早結婚,誰更早生孩子,生的男孩女孩,孩子上了多好的學校,孩子的成績……
這么看來,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攀比”的過程。
都說有壓力才會有動力。但是,“攀比”這個詞多少帶著點貶義色彩,并且在小孩子之間表現得尤為明顯。
那么為什么小孩子愛攀比呢?
1、人“羨慕嫉妒恨”的正常心理
人總是有“羨慕嫉妒恨”的心理,這很正常。當你看到別人有比你更好的東西的時候,你開始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想方設法擁有這些“好東西”甚至超越別人。成年人有了獨立的能力和理智的思想,他們開始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更好的生活。但是小孩子只能依賴父母。在他們眼里,父母就是超人,什么事都能做到,又不了解生活之艱辛,于是就會盲目去追求比自己所擁有的更好的東西。
這是人的正常心理,在本文中就不多提了。
2、“別人家的孩子”
在這里,我不得不提一句大家耳熟能詳從小聽到大的話:“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是每個人的童年陰影,我到現在還會被拿來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別人家的孩子”能上天入地,精通琴棋書畫語數英政史地物化生,在外活潑開朗,在家懂事孝順,能搶著做家務還能拯救世界,不早戀還能比你早結婚,天天和朋友聚會成績還偏偏比你好,工資比你高,葫蘆娃七個人才能做成的事他們一個人就能完成。
你咋不上天呢?
在我看來,小孩子愛攀比,多半是大人教的。
孩子們從小就拿來跟“別人家的孩子”各種比較,不管怎么比,自己就是不如別人。家長天天念叨著“別人家的孩子”,這不恰恰是一種“攀比心理”嗎?
家長們要求自己的孩子像別人一樣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卻沒想想自己是否如“別人家的父母”一樣,能提供給孩子良好的教育和溫馨的家庭環境。天天在家里吵架鬧離婚的父母要求孩子要活潑外向,喜歡家暴胡攪蠻纏的父母要求孩子要溫柔講理不暴力,一個月家都不回幾次的父母要求孩子要孝順跟父母親一點,天天在家里搓麻將耍酒瘋的父母要求孩子學習成績要拿第一,動不動就罵臟話的父母要求孩子要講文明懂禮貌……
有的父母只看到孟子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名垂青史,卻沒看到“孟母三遷”的良苦用心。我還親眼見過有的家長不讓孩子午睡,甚至讓孩子晚睡去讀書做題,還要責怪孩子記憶力差上課愛打瞌睡導致成績不好(然后被我媽罵了一頓,這時我就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了)。
于是,父母天天在孩子耳邊念叨著“別人家的孩子”是苦口婆心催人奮進,孩子偶爾念叨幾句“別人家的父母”就成了“這孩子怎么那么不懂事愛攀比”了。
“別人家的父母帶孩子去旅游了……”“我們家沒別人家有錢,要知足常樂。”
“別人家的父母給孩子買了一部新手機。”“我們家沒別人家有錢,要知足常樂。”
“別人家的父母跟孩子去野營了。”“我們忙著上班呢,不上班哪來的錢啊?我們家沒別人家有錢,要知足常樂。”
“……”
我們之前提過,人們有“羨慕嫉妒恨”的正常心理。這五個字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你羨慕別人有更好的東西,得不到便嫉妒,最后產生了恨。結果呢?有的孩子得不到別的孩子有的東西,就會去欺負那個孩子,或者去破壞他想要卻得不到的東西。
而父母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沒辦法像其他孩子一樣“優秀”呢?由愛生恨,動輒打罵。
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嘛。
我并不是鼓勵孩子攀比的行為,恰恰相反,我覺得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每個人都應該認清自己的處境量力而行。雖然我們一直說“人生而平等”,但那是人格上的事。你必須承認,從家庭條件,性格,體質,甚至性別上來說,人本來就生而不平等。
但是,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就是對的,“別人家的父母”就是錯的呢?這不就是赤裸裸的“雙標”嗎?有的家中就是一邊羨慕著“別人家的孩子”,一邊選擇性忽視“自己家的孩子”的優點,給自己找不自在。說不定別人也在羨慕你有這樣好的孩子呢。
“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多好,哪像你……”別人家的父母也沒天天不管孩子在家里吵架搓麻將啊,你們怎么就不能知足常樂?
從小對此類“攀比”耳濡目染,也難怪小孩子也開始攀比了,而這時候,大人們卻又受不了了。所以,如果你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拿你或者家庭條件跟別人比較,也請你停止對孩子們的比較。孩子們還沒拿你們跟主席總統們比,你們就慶幸吧。
3、控制型父母
在上文中提到的天天念叨著“別人家的孩子”的父母,說白了就是自私。他們天天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按照自己所想的來生活,能“聽話”。
什么叫“聽話”呢?這詞乍一看是一個好詞,實則讓人恐懼。
每次我聽到這個詞,腦海中就會浮現出兩個畫面:一個是集中營里,獄警對囚犯們統一管理,每個人都是一樣的發型一樣的囚服,按照獄警的指令行事,不然就被打罵至半死;另一個是工廠流水線,用千篇一律的流程生產出一模一樣的產品。
有相當一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跟“別人家的孩子”一樣成功,一樣優秀。他們心里對“成功”“優秀”的定義只有一個,而要做到“成功”“優秀”的途徑只有一條——聽話。
當所有人對“成功”的定義都只有一個(現在可能已經是了,那就是賺很多錢),所有父母都變成這類愛攀比的“控制型父母”時,想想我們的社會會變成什么樣?
我們不是在培養人才,我們是在培養“聽話的人”。那何必呢,生產一批機器人出來不就好了?
其實我們人類真是一種“侵略型動物”,我們總喜歡控制別人,統治別人,讓別人按照自己的規矩來辦事。你會要求你身別人的人不要做這件事不要做那件事,因為這會讓自己不舒服。當然,人與人之間本來就該互相磨合,才能盡可能的避免沖突。但是當這種模式應用到父母與子女上,會發生什么呢?
很多父母都認為,自己既然把子女生下來了,就擁有對他們的絕對控制權。這就相當于子女是自己的財產一樣,應該按照自己的心意來處置。這樣,父母與子女之間就沒有所謂的“相互磨合”,只剩下“我是你老子,你就該聽我的”。
我們現在越來越強調“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要活出自己的個性”。但恰恰我們最害怕的就是個性。我們從小到大都被教育向別人看齊,到了一個新環境父母就說“別人怎么做你就跟著怎么做就好了”。罪犯入獄,一定會被剃掉他們的頭發,因為頭發彰顯著個性。當所有人都在做著錯的事時,哪怕你做的事多正確你都會局促不安起來。于是我們一直都在觀察著別人,努力讓自己變得不那么引人注目。后來,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變得跟所有優秀的人一樣,他們自己對成功的標準都是錯的,“別人家的孩子”的標準才是對的。我們想要掌控他們的人生走向,以“都是為你好”的名義。
這樣的父母,希望你們能做好一個準備:
有一天,你們的孩子會對你們說:“既然這樣,那你們來替我活著吧。”(是的我就說過這樣的話:))
綜上所述,小孩子愛攀比,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受父母影響的。明明是自己先拿小孩子跟別人比較,卻又指責小孩子愛跟別人比較,這就有點不夠意思了吧?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優點,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幸福。你沒有名牌鞋沒有iPhone 7,但是你有父親的陪伴母親的嘮叨,有營養的魚湯和可口的飯菜。你沒有一個成績好能賺錢的孩子,但是你有一個講文明懂禮貌會關心人的“小棉襖”。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優點,每個人也肯定會有不足。與其把時間浪費在“攀比”上,不如把時間拿來看看自己的努力是否足夠。
而這樣的文章,我通常要加上一句話:
“個人拙見,不喜可辯駁,請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