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937年9月22日。國民政府二級乙等省轄市——重慶。
一園大戲院①門前,一枚一人多高的疑似航空炸彈,尾翼朝天頭朝下插入沙包堆,孤零零直矗矗的,引人矚目。
①一園大戲院:重慶解放后,由西南文教部接管。1951年改名人民劇場。八十年代初期,市川劇院青年演員集訓隊在此處演出川劇。后為市中區川劇團場地。
一園大戲院門前的公路叫大梁子,即張恨水在其小說《紙醉金迷》中寫到的百貨游販交易一條街。梁子指山脊,大梁子就是渝中半島的山脊,也是重慶古城的龍脈,又稱龍脊。其東起朝天門,西連枇杷山,橫亙城中。重慶人習慣以大梁子為界,依地勢高低把市區分為上半城和下半城,即大梁子西北面止于嘉陵江畔一片稱做上半城,而大梁子東南面靠長江一側稱做下半城。1932年以前,大梁子一直是青石板鋪砌的街道,也有上大梁子街與下大梁子街之分。1939年市政府將大梁子更名為中正路。重慶解放后又改名新華路,沿用至今。
大梁子漫坡起伏的路面上,黃包車、行人和肩販川流不息。間或有幾輛小轎車駛過,開鑼喝道似的一路鳴笛,又直沖橫撞。嚇得黃包車紛紛避讓,滿街亂竄;行人左躲右閃,亂蹌亂跌。一個個瞋目豎眉,破口怒罵。
“螞蟻子爬芋頭梗梗——槽槽癢嘜!”
“老母牛蕩秋千——牛批去牛批來的,得意昏球咾!”
“背時砍腦殼的,飛叉叉地趕殺場啊,都爭倒去挨頭刀!”
“打嫩顛兒的②,額樓上長雞兒要日天,敢朝你老漢兒撞!”
②打嫩顛兒的:巴縣土話,指罵人打短命。
“野舅子些,開個小包車幺不到臺③,溝子下頭夾黃鱔——行市溜咾!”
③幺不到臺:巴縣土話,指自認為了不起。
“敲沙罐的,黑(駭)死王三兒他媽,差點撞到老子!尻你先人板板,萬人牌牌兒!”
八叉揮舞著警棍,東奔西跑的,忙活了一個鐘頭,累得鼻蹋嘴歪。一直在截攔和追逼行人及肩販,不停地吆喝道:“走過路過,千萬莫錯過,都到一園去!哎,一對對二筒①盯倒我做啥子?我不是你們的補巴老漢兒②!都到一園去,豬耳朵聽倒沒得?嘿!你們亂跑啥子?你們展勁跑,老子黑起溝子攆③!不把你們追得滿天飛,你們不曉得啥子叫‘狗攆雞’!”
①二筒:謔詞,指眼睛。
②補巴老漢兒:巴縣土話,指后爹。
③黑起溝子攆:巴縣土話,指拼命追趕。
行人與肩販一邊四散逃走,一邊罵罵咧咧。
“你娃估倒④老子們進戲院看戲,鬼頭刀把⑤地想做啥子?你們這些烏棒⑥,一天編方打條⑦的,把老百姓碼干吃盡⑧!”
④估倒:巴縣土話,指強迫。
⑤鬼頭刀把:巴縣土話,指包藏禍心,搞陰謀詭計。鬼頭刀安上刀把,就會乘間作禍。古代使用鬼頭刀者,除劊子手外,便是殺人劫財的匪盜。
⑥烏棒:又名烏魚、烏里黑、黑里頭、蛇頭魚等,是一種兇猛的肉食性魚類,貪如饕餮。此處指聚斂無厭的舊警察。
⑦編方打條:巴縣土話,指想方設法。
⑧碼干吃盡:巴縣土話,此處指敲骨吸髓式浮收勒折。
“是哦,我們做點小生意養家糊口,這些烏棒巧立名目亂收陋規、亂搞攤派;不是借端索賄,就是借故敲詐。我們實在負擔不起,他們上午唆使爛滾龍⑨無理取鬧,下午就直接腳尖錠子⑩地‘打賞’。打累了,用‘法繩’綁了雙手,橫拖倒拽拉去‘關雞圈’、‘坐餓關’!龜兒子些黑心歪尖,刮毒得很!”
⑨爛滾龍:巴縣土話,指地痞流氓。
⑩腳尖錠子:巴縣土話,指拳打腳踢。
“溝子不黑不是角色,不給我們來個刮骨抽筋,烏棒些不算刮毒。逼我們掃鍋刮灶,又東挪西借欠一溝子債,他們才得財買放。看我們把鍋兒吊起打當當①,他們一邊分錢錢,一邊鬼笑窮!”
①鍋兒吊起打當當:巴縣俗語,比喻窮得無米下鍋。
“彈壓警②不坐彈壓席③白看戲,跑出來幫戲院拉客,腦殼有包!彈壓席上有熱毛巾、好煙好茶、粑粑餅餅、瓜子水果招待,還有專人陪侍;你娃不在里面享受優待,到外頭把人滿街攆。遠看你生機勃勃,近看你哈(傻)批戳戳!”
②彈壓警:民國時期,世擾俗亂,戲園子、影劇院九流三教蜂屯蟻雜,打架斗毆、砸園子等治安案件時有發生,鬧出人命也屢見不鮮。為了防患于未然,及時禁暴止亂,警察局派專人到場“巡察、彈壓”。后來是個巡邏警都成了彈壓警,隨時明公正道地蹭戲。
③彈壓席:一般在戲園子、劇影院樓上或樓下前三排的正中位置,安放著一張方桌及數把圈椅。方桌上擺了一座插“大令”用的令箭架,并備設香煙、鮮果和茶點。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