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診是一個醫學名詞,是醫者通過詢問患者或陪診者,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經過、現在癥狀和其它與疾病有關的情況,以診察疾病的方法。問診的目的是充分收集其他三診無法取得的與辨證關系密切的資料。如疾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或誘因以及治療的`經過、自覺癥狀,既往健康情況等。這些常是辨證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證據之一,掌握了這些情況有利于對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作出正確的判斷。
在對小李案例的討論中,王曉春老師特別提出了“問(診)”的意義和方法,很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王老師說要學會提問,不是向別人提問,而是把自己當作一個討論對象,向自己發問,因為思考從問題開始,有問題才有思考。當我們處理學生問題前,先要預設幾個問題,自己先思考這些問題可能會出現的答案,這一點跟教學是一樣的,我們在上課前也要準備一節課要提的問題,預設這個問題有可能會出現的答案,學生是否能回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這是我們上課必須準備的環節。班級管理同樣如此,我們在遇到學生問題時,如果能先向自己提幾個問題,預設可能的答案,這樣在處理時就會相對理性一些。
我想起我們這學期的九個案例分析,感覺我們的提問真的太空泛了,我們好像一直停留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這三個問題上,看了王老師的提問,我才發現其實我們的問題可以更具體一些,預設問題時要盡量避免傾訴式的問題,多提探究式的問題,這樣才能真正從問到診,而傾訴式的問題,卻帶有太多生動細致充滿感情的敘述,這種敘述無法提高我們對問題的認知水平,就只能停留在自以為是問的傾訴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