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日? 星期一? 晴轉陰
昨天聽了羅振宇的跨年演講,提到北京原十一學校校長、現在北京第一實驗小學的校長李希貴的一個觀點“學校是社會生活的濃縮和預演”。
基于這樣的教育理念,在人們普遍關心的“課間十分鐘”是去還是留的問題上,絕大部分學校一定采取的是留或是延長,但是李希貴校長反其道而行之,在第一實驗學校把10分鐘壓縮成了5分鐘。
為什么是5分鐘,5分鐘能夠做什么?學生上廁所的時間都不夠啊,這也是我首先想到的問題,但是李希貴校長卻這樣想:學生為什么要集中在課間上廁所呢?為什么不能隨時想上就上呢?他說,學校是社會生活的濃縮和預演。在工業社會,確實要準點上班、準時吃飯、甚至規定時間上廁所。但在未來的知識經濟時代,大部分人的工作節奏都可以自主規劃、自主安排。工作單位即使再忙,也不會規定員工統一上廁所的時間吧?說得非常在理,但是,學校如何實行管理,教師怎樣落實教學呢,李希貴校長說要倒逼教學變革。學校一直提倡教學不能滿堂灌,要多元化教學,但理念很難落實。現在老師必須顧及到有孩子需要上廁所,所以課堂上集中講授的時段就不會超過15分鐘。老師得講一會兒,讓大伙討論一會兒,課堂的節奏也就變得有張有馳。說得有理,但是對于老師來說的確是改革,更是挑戰,包括對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安排、自主活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也會從培養學生的自主性進行引導,減少課堂學習的隨意性。
據說,通過這樣的安排,還發生了一個連鎖反應,就是老師們很難糾正的拖堂的現象消失了。同時,每個課間省了5分鐘,全天加起來可就多了將近一個小時,這一個小時叫“自主時間”,讓學生自己安排。去討論,去做實驗,甚至去發個呆,去踢場球,學校沒有安排。當然,老師會從旁觀察,發現問題,再來引導。這對老師的能力素養以及責任感要求更高了。
? ? 非常認同這樣的理念,教育要面向未來,為兒童未來的生活與共工作做準備,但是這樣的理念實際上并不是什么新的觀點,關鍵是李希貴校長在自己的學校里有魄力和膽識做這樣的改革,看似只是從10分鐘變成5分鐘,但是背后需要學校在管理上完全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走出舒適區, 全體教師要重新認識教學,認識學生,重新理解課堂,實現新的變革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教育理念只有一句話,但是要將理轉化為行動確需要自上而下的決策,需要自下而上的勇氣,需要教育思想的共識和挑戰困難的決心。
“學校是社會生活的濃縮和預演”。確實如此,成年人的世界里,每一個人都需要自主定義任務,擁有自己規劃節奏的能力。但成人的世界何止只需要這些能力?當我們以“以終為始”的教育理解來看待今天的學校教育,改變學校的課堂,改革教師的行為,我們的學生何愁在未來的二十年、三十年不能夠成為一個社會合格的建設者和公民呢。
今天的學校并不缺少好的教育理念,而是缺少把好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教育行為的變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