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我之前自動保存了文章,但是一個崩潰之后,內容都沒了,慶幸的是這篇東西沒有什么收集的內容,只是自己的使用心得,既然爆了,也只能重新整理記錄下來。
之前用過有道云筆記,當時主要在iPad上使用,幾個版本之后同步變得極其卡頓,后來換個Evernote和印象筆記,就再也沒有使用過其他同類產品,連嘗試都沒有過。這就跟我們做產品一樣,一旦你傷了用戶,市場上又有同類產品滿足你能解決的用戶需求,哪怕它只能滿足80%需求,用戶也會離你而去,想讓用戶回歸也只能祈禱對手也犯錯誤吧。
說回正題,自己使用印象筆記出于幾個因素:
- 用戶管理自己的知識體系,可以分為閱讀前和閱讀后,很簡單,粗讀后的內容被收藏到筆記中需要略讀一遍,便于確認信息的信價比并方便分類。而閱讀后就是把有效的內容收藏永久保存,需要時候提取出使用。所以印象筆記真是可以當做自己的第二個大腦,筆記系統也是對人生成長最有用的工具之一。自己的內容是通過拆分比較鮮明的筆記本劃分的,這樣比不好統一制定標準的標簽系統要高效很多。
- 除了長篇內容外,臨時瑣碎的內容和Todolist也都用印象解決了,畢竟多終端的布局和各平臺的快捷查看和操作都已經非常方便。再去思考一下,做工具類產品基礎功能得到滿足后,用戶的沉默成本真的很高。
- 快速查找內容:搜索應該是給懶人準備的最高效的查找功能,但是一篇長長的內容中,關聯的詞匯過多,導致搜索結果短期內根本無法做到非常精準。這時候就需要自己做一些事情。*我的方法是在閱讀文章時就根據文章重點說明的方向記錄標簽,不需要多,只要最能表達文章內容的即可。*這樣通過標簽去檢索你想要的文章才是最高效的。
- 高級用戶的演示功能,一個高效的達到PPT效果的功能,看過的都覺的好,用過的都覺的方便。
尾巴
你愿意跟人共享你的筆記本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