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似乎都羨慕高手的讀書速度,更想成為高手,后來有人發(fā)現(xiàn):高手閱讀時的眼球跳動更快!由此編纂出所謂快速眼動理論:
“你看,實驗表明,那些已經(jīng)能夠快速閱讀的人眼球跳得更快,所以你只要眼球跳動得快一點,就能夠快速閱讀了……”
于是我在系列文第一篇那些看似牛逼的「快速閱讀理論」為什么全是錯的?澄清,這個理論為何錯得離譜?因為它完全顛倒了原因和結果:
眼球的跳動只是快速閱讀的結果和表現(xiàn)形式,而不是快速閱讀的原因。
那到底什么才是快速閱讀的原因呢?
我在上篇文章提升閱讀速度的3個關鍵點,認知科學的視角給出了回答,影響閱讀速度的因素,有這么3個:
注意力
理解速度
跳讀程度
注意力很好理解,不集中注意力啥都干不成。理解速度呢,似乎也很好理解,我們常識性的經(jīng)驗是:
高手之所以讀得快,是因為解析文字的能力變強了。他們的大腦就像i7處理器,不論何種文字,不論什么學科:心理學、經(jīng)濟學、醫(yī)學、法律……解析速度都比新手要快。
是這樣的嗎?
錯了,影響理解速度的因素只有2條,一是注意力集中程度,二是背景知識的多少:
讀同一本書,注意力一樣的情況下,你擁有的背景知識越多,理解速度就越快。
但估計有不少人對這句話心存懷疑,因為我并沒有解釋,為什么「擁有的背景知識越多,理解速度就越快」?
想知道「為什么」,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閱讀是認知的子集。
當我們說「理解」了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一本書時,當我們說「理解」了這句話本身時……承載認知能力的大腦,到底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1、探索閱讀的本質
從語言學的視角看:閱讀是自下而上的語言解碼。
什么是自下而上?意思是,閱讀時獲得意義的過程是逐級上升的:
我們先理解字的意義,再理解詞的意義,再到句子、段落,最后獲得文章的意義。
字→詞→句子→段落→文章
明顯,大的語言單位(段落、文章)是由小的語言單位(字、詞)構成的,只有先把小的語言單位的理解對了,才能理解更大的語言單位。聽起來很對是不是?
然而,這個理論無法解釋下面這句話:
研表究明,漢字的序順并不定一能影閱響讀,比如當你看完這句話后,才發(fā)這現(xiàn)里的字全是都亂的。
這句話里每一個字我都認識,但……我是從來沒見「研表」「序順」「影閱」這樣的詞!你也別吹牛自己見過啊。從自下而上的視角看,詞都不知道什么意思,怎么能理解整句話的意思呢?
但事實明顯是,即使沒見過這些詞,整句話的意思卻好理解得很,這個理論在這里就行不通了,那我們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的?
看完下面這個例子,你就明白了,Question:這張圖里展現(xiàn)的是什么?
我相信100%的人會回答:
這張圖展現(xiàn)的是一條狗,太容易看出來了嘛。(知乎傳不了動圖,所以這張圖就不一定被知覺成狗了,有人知覺成其他事物,這也說明我們根據(jù)過往的經(jīng)驗來推測)
但可能只有1%的人想過:
和一條真實的狗相比,這張圖的信息是多么殘缺啊,大腦居然能瞬間得出「這是一條狗」的結論,它是怎么做到的?
原因在于,我們的大腦,擁有一項極其強大卻常被忽視的能力,這項能力的名字叫:
只需識別部分信息——狗的關鍵特征,如輪廓、尾巴等,大腦就能調(diào)取人「以往的知識經(jīng)驗」,做出補全,從而得出結論——這是一條狗。
再比如凱尼澤三角:
看到這張圖,我們首先知覺到的是三角形,可三角形并不存在,這只是我們主觀想象出的輪廓——主觀輪廓,即在一定關鍵特征的基礎上,根據(jù)主觀的經(jīng)驗,作出的知覺補全。
不論是「研表」「序順」,還是「影閱」都沒關系,只要識別一部分關鍵信息,大腦就會自動腦補成正確意思,也就是我們「以往的知識經(jīng)驗」里理解的那樣。
這里「以往的知識經(jīng)驗」,說白了,就是我反復提到,影響理解速度的——背景知識。
(背后的原理是,我們一看到文字線索,大腦從長時記憶里調(diào)取背景知識,使之進入工作記憶,從而達成對文本意義的補全,這個過程極其迅速,且是無意識的)
任何時候,讀者有他個人的全部的經(jīng)驗,語言和思想的發(fā)展,并把這一切都帶到閱讀中去。
——Kenneth S.Goodman《閱讀是一種心理語言的猜謎游戲》
2、高手為什么讀得快?
那閱讀到底是怎樣一個過程?認知科學家們經(jīng)過幾十年的探索,得出的一致結論是:
閱讀,是自下而上閱讀過程(對字、詞、句子等的解碼)和自上而下閱讀過程(調(diào)取背景知識驅動閱讀)的交互。
新手VS高手,高手是怎么讀書的?為什么高手為什么讀得快?原因就在于:
高手的理解,更多依賴背景知識的驅動,更少依賴文本信息。
新手的理解,更少依賴背景知識的驅動,更多依賴文本信息。
如圖,豎杠表示讀者的眼球停頓的位置,左邊是閱讀小白,右邊是有經(jīng)驗的讀者:
可以看出,不論是高手還是新手,眼球移動都不是一字一詞的連續(xù)辨認,而是跳躍著的,跳躍著讀居然能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現(xiàn)在你明白為什么了吧?
因為我們的大腦調(diào)取背景知識,僅根據(jù)部分信息,就完成了對意義的補全。
對意義的補全,其實是你證實、修正、擴展自己預期的過程。什么意思呢?且看下文。
3、證實、修正、擴展
以「理解速度」這個詞為例:
在讀本文之前,所有人原先就對「理解速度」這個詞的含義有一個認識,這個認識就是背景知識,必須得承認這一點,除非你小學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
你一看到「理解速度」這個關鍵詞,腦海中會浮現(xiàn)出一個對下文的預期——對這個詞原本的理解,于是,這個預期驅動著你做以下三件事:
①證實
掃一眼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我解釋的「理解速度」和你本來理解的一模一樣,連例子都是見過的,靠,那還看什么,直接跳過。
②修正
嗯?怎么跟我想的有點不一樣呢,理解居然不只是一個個從字、詞解碼到文章,得仔細看看作者到底是怎么說的。
③擴展
原來「理解速度」還要受背景知識的影響啊,具體怎么影響?我得花時間好好看看,作者是怎么解釋的。
拿我自己舉例:
我讀的第一本認知心理學的作品是《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只有100多頁,但我卻花了近10個小時去理解、做筆記。
等到我讀《刻意練習》這本300多頁書,只用了3個多小時,因為《刻意練習》里提到的很多認知原理,我早先就有背景知識,有些證實預期的內(nèi)容的直接跳過,有些只需要修正一下預期,少數(shù)沒見過的東西需要擴展。
越是和背景知識相符的內(nèi)容,越理解得快;越是缺乏背景知識的內(nèi)容,越理解得慢。
其實,所有的閱讀都是跳讀,高手跳讀的程度之所以更高,就在于他不需要什么文本信息,而調(diào)取大量的背景知識,完成對意義的補全。
這也是影響跳讀程度的第一個因素:
①背景知識,即我已經(jīng)完全理解的概念、例子的多少
比如,A概念、B原理、C機制我早就理解過了,掃一眼發(fā)現(xiàn)作者和我想的一模一樣,跳過。
不過,跳讀程度不止受背景知識的影響,還取決于:
②識別章節(jié)、全書邏輯結構的能力
比如有的暢銷書,看著兩三百頁,如果識別它的結構,其實核心論點不超過10%,大部分是證明論點的例子。可我們并沒有讀例子的義務,例子只是在這個論點我沒搞明白的時候,輔助理解論點的。
換句話說,當我已經(jīng)弄明白論點,很多例子掃一眼就行了。
特別是很多商業(yè)類、個人提升類的暢銷書,為了說明論點的正確性,常常舉一大堆故事啊什么的……所以我會跳過這些「正確的廢話」,以下3種情況除外:
①例子本身還蠻有趣。
②我沒完全理解論點,需要通過例子輔助理解。
③寫作需要,讀的時候會刻意收集好例子,以備用到未來的文章里。
?寫在最后的話
這篇文章說的都是——解決之道,有點深了,很難寫,不知道有多少人耐心看完……不過只有深入理解了“道”,“術”才能運用得更透徹。
所以下篇文章我會說——解決之術,談談具體的閱讀方法:
1、如何掌握知識?
答:建立心理表征
2、如何有效地積累背景知識?
答:從底層往上搭建知識體系
3、如何識別一本書的論證模式?
答:搭建目錄的思維導圖
下篇文章會就這3個問題一一解答的哈~
系列文2:提升閱讀速度的3個關鍵點,認知科學的視角
本文是第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