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閱讀速度的3個關鍵點,認知科學的視角

上篇文章那些看似牛逼的「快速閱讀法」為什么全是錯的?,我揭露了兩個錯誤的快速閱讀理論:提高眼球移動速度和消除默讀。

文章發出去,也收到不少反饋,有的人說:

“你說得對,讀書就應該慢,現在的人太浮躁搞什么快速閱讀完全就是瞎扯淡。”

還有的人說:

“一本書能夠速讀說明內容水,沒什么價值,根本沒必要讀。”


1、拋棄「快速閱讀」

我想這些朋友,可能誤解了我的意思,還記得上篇文章文末我說的一段話嗎?

“其實,快速閱讀是可以習得的,但不可能快速習得,也不是他們吹噓的那套方法。即使掌握了對的方法,這個習得的過程通常也極其緩慢,甚至痛苦。”

有的書是比較水,但這是否意味著,我讀它就是浪費時間?我不這么認為,因為我更看重「投入產出比」:

投入一本書的時間和產出的信息量成正比。

比如說:一本書10單位信息量,我就花10單位的時間去讀;一本書只有1單位的信息量,我只花1單位時間去讀。

“ 書有可淺嘗者, 有可吞食者, 少數則須細嚼爛咽。換言之, 有只須讀其部分者, 有只須大體涉獵者, 少數則須全讀, 讀時全神貫注, 孜孜不倦。”

——培根

這個思路,特別適合用于主題閱讀。

其次,我必須道個歉,我不該把「快速閱讀」當成一種可習得的技能。因為「快速」本身就沒有一個標準,而是相對的:

一本5萬字的《小王子》我花30分鐘就讀完了,而《高等數學》拿出5萬字讓我來讀,估計最少得花3小時。顯然,把這兩本書放到一起比較誰讀得快、誰讀得慢,有什么意義呢?

于是我決定拋棄「快速閱讀」這個概念,改用「閱讀速度」。

關于閱讀速度,我們最常識性的經驗就是:讀得多了,見識得多了,自然就快了。

話是沒錯,但說得太朦朧,也很難給我們什么實質啟發,而我這篇文章的重心,就在于把朦朧之處給明確表述出來:

有經驗的讀者,和沒什么經驗的讀者相比,到底提升了哪些素質?

說白了,我會從認知科學的視角,談一談影響閱讀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不過,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快速提升閱讀速度的方法,出門左轉,事不宜遲。


2、影響閱讀速度的因素

關于本文的說明:

①為了方便表達,我是就閱讀一本書的速度來談的,新聞、微信文章等等不在本文的范圍內。

②本文以論述性書籍為例,對于小說的閱讀,我會在下篇文章基于個人經驗談一談。

③今天的文章比較干,如果覺得好可以收藏,或者把我的內容精簡下做筆記,這樣收獲可能會更多。

影響閱讀速度的因素,有這么3個:

注意力

理解速度

跳讀程度

tips:三者不是各自獨立的,注意力影響理解速度,而理解速度又影響跳讀程度。閱讀速度是一種結果,是注意力、理解速度、跳讀程度綜合影響的結果。

咱們先從最簡單的講起。


注意力

讀一本書,注意力集中時的閱讀理解速度,比注意力渙散時的要高。

這個很好理解,注意力是一種有限的認知資源,分配給了A必然要降低B的注意力。你可以試試一邊聽說書音頻一邊看微信文章,然后再試試先聽完音頻再看文章,比較一下,你還能記得多少?其實這個事兒我是親自試過的,根本沒法兼顧。

注意力渙散,甚至可能什么都理解不到,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眼睛盯著書本,卻什么都沒理解,不是在發呆就是在想別的事情。我高中上語文課犯困的時候,就常常是眼睛盯著文章,卻「睜眼瞎」,不出兩分鐘,眼皮子就耷拉不住趴倒了。

我們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通常是在期末考試,特別是懟數學難題,那一個苦思冥想……

保持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大腦容易被運動的、新鮮的、明亮的能帶來原始刺激的東西吸引:寫作業時,卻聽到窗外傳來越來越響的警笛聲,此時只能自認倒霉,你的注意力不得不渙散一部分。

如何集中注意力呢?有一些解決方案。

比如設定明確的目標來驅動專注,比如主動隔絕原始刺激——關掉微信提示音,屏蔽群組的消息,甚至關掉手機鈴聲等等。還有一個集中注意力的法子是,挑出整塊時間專注一個任務,而不搞多任務切換。

因為大腦從中斷玩手機到專注閱讀書本,需要好幾分鐘的時間加載神經元活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花時間「進入狀態」,這叫切換成本(switch-cost)

總之,集中注意力有助于提高理解速度,但具體怎么提高注意力不是今天的話題,就不詳談了,推薦兩本書吧:

一本是《注意力:專注的科學與訓練》,這本比較學術,我正在讀。

另一本是《慢思考》,通俗易懂,我還寫過一個書評,可以參考:難以專注思考?不妨試試這 4 招兒


理解速

影響理解速度的因素,主要有3個方面:


1、注意力的集中程度

這點前面說過了。


2、概念的背景知識:字、詞、術語

:對于剛識字的小孩來說,不認識字是理解的最大阻礙,不過我們基本不用擔心字的問題。

:同上。

術語(或術語的內容):不懂術語會降低理解速度。

如果一本書直接用了經濟學術語——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又或者作者沒有提這個詞,只提了機會成本的內容:為了得到物品A而必須放棄的物品B。

而你此前又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理解上就會有阻礙。


3、結構的背景知識

語法結構(隱性知識):

盡管我就知道一個中文語法結構——主謂賓,其他語法我根本說不上來,但是呢,這并不影響我閱讀文章。

實際上,絕大多數人擁有的,是語法結構的隱性知識,所謂隱性,就是指我們用這些知識的時候,意識不到自己在用。

盡管大部分人沒學過語言學,說不上來「字根據什么規則組成詞、詞又如何組成句子」,但這并不影響你流暢閱讀。

隱性知識就是我們說不明白但會用的東西,所以不用擔心,我只是在這兒把它給點出來。


邏輯結構:

語句的邏輯結構(隱性知識)

比如演繹和歸納:

演繹:因為所有大學生都上過高數課,靳小凡是大學生,所以靳小凡上過高數課。

歸納:在一個平面內,直角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銳角三角形的三角和是180°,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也是180°,所以所有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

當然還有很多更復雜一點的邏輯,就不細說了,這也是我們的隱性知識。

盡管這些東西,在我們看來好像是天經地義,但是可以想象,如果大腦沒有存儲過這些邏輯結構的知識,是不可能理解任何一段文字的,更別談一篇文章、一本書了。



接下來介紹兩個重要的邏輯結構:文章的邏輯結構,和全書的邏輯結構。

可能有人說,不論是文章還是書,都是由一個個語句組成的,我只要理解語句和語句之間的邏輯結構,不就夠了嗎……再了解文章的邏輯結構,不是多余嗎?

的確,看起來多余,但是就是這看起來多余的東西,拉開了老手和新手閱讀速度的差距,說白了:

對文章和全書邏輯結構的了解越清晰,你閱讀的速度相應的越快。

至于為什么,這涉及到一個比較難理解的認知科學原理,我會在下篇文章詳談,如果想先了解,推薦兩篇論文:

Kenneth S.Goodman《閱讀是一種心理語言的猜測游戲》和倪錦誠《交互作用閱讀模式及其有效性實證研究》。

文章(或章節)的邏輯結構

說到文章的邏輯結構,我們最熟悉的莫過于總-分-總,這也和很多暢銷書章節的結構類似,通常是:

一個中心論點+幾個分論點+幾個實驗或案例組成的論據+重復一遍中心論點,說服你相信它

實驗的部分,也有結構:

提出一個可驗證的假設——設計實驗——證明假設、修正假設或推翻假設——形成理論

我上面說的只是舉例,一篇文章(或章節)的結構可以有很多種,但數量有限、套路類似。

全書的邏輯結構

有的書邏輯結構簡單,比如《慢思考》,全書只圍繞一個核心觀點來講:如何專注?

“前三分之一內容介紹思考腦、反射腦和存儲腦「是什么」,中間三分之一基于腦科學原理說了「為什么」我們的專注力受到損害,最后三分之一才說「如何」專注?”

學科書和這些暢銷書又不一樣,比如《經濟學原理》:

“先說了經濟學里10個通用原理,然后講了什么是經濟學?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逐個介紹重要概念,什么是貿易什么是市場什么是彈性等等。”

上面說的也僅是舉例,一本書的結構可以有很多種,但數量有限、套路類似。

說了這么多結構,你覺察到本文的結構了嗎?


本文說了什么?我在下篇文章會說什么?在下下篇文章又會說什么?

看這一張導圖就夠了。


?寫在最后的話

閱讀速度這個話題,本來準備用一兩篇文章完事兒,結果這一周在查書籍、查論文的時越陷越深,太虐,真不是一兩篇文章能說清楚的事情。

我猜,今天的內容會不討好,因為我打算寫一個四五篇文的系列,系列的最后一部分才是具體的閱讀方法,前幾篇說的都是現象背后的“為什么”。

肯定有朋友覺得枯燥,但我并不想直接給解決辦法(很多人眼中的“干貨”),了解現象背后最底層最本質的原理,才是一個真正的學習者該有的姿態。

希望本文對你有所啟發~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Android 自定義View的各種姿勢1 Activity的顯示之ViewRootImpl詳解 Activity...
    passiontim閱讀 173,558評論 25 708
  • 原創-快樂心靈 ??? ???? ??? ???? ??? ???? ?? ?? ?? ??? ?? ???. ?...
    萬事從容閱讀 548評論 0 0
  • 今天遇到一個奇怪的 BUG,在移動端瀏覽器里用 position:fixed 實現了一個懸浮頁面底部的 tabba...
    Bencalie閱讀 4,442評論 0 2
  • 第一次汗蒸,感覺不錯,在里面的時候超想睡。果然還是被韓劇給洗腦了,以為所有的汗蒸房都像韓劇那樣,沒想到實際情況確實...
    LatonyaHill閱讀 210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