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春節,我和女兒來了個說走就走的旅游,目的地是溫暖如春的廈門。
一下飛機春風拂面,沿途的三角梅開得甚是賞心悅目,街道更是干干凈凈,我們一下子就喜歡上這個美麗的濱海城市。
第一站,我們來到廈門中山路步行街,一眼就看到了最有特色的標志性建筑——騎樓。
它主要是方便逛街人,天總有不測風云,它要下個雨,誰也擋不住;但騎樓可以擋,你只管逛呀,別說下雨,下刀子也不怕。
那么寬敞的騎樓,只著兩邊磚一砌就是房子,可見隨時為路人著想的夏門人好厚道。
按女兒的說法,廈門人不僅厚道,而且是何等的財氣沖天呀。那么好的臨街門面只為避風擋雨,在寸土寸金的地界,旁人看起來定是怪可惜的。一般這么闊氣,要么是土地多,要么就是不差錢,試問現如今哪個開發商不把土地好好利用,等著白花花的銀子流進來的?不過,現今也有特例嘛,譬如萬達集團大塊大塊的地用來做廣場,特氣派,也方便大媽們跳廣場舞呀,總之廈門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字——牛 。
在步行街有各種品牌店,還有不少小吃店,我倆都是吃貨型的,無論到那里,首先找吃的,無怪民以食為天,本來逛中山街也是為了一個字——吃。
聞著空氣中的香味,進了一個讓人目不暇接的美食城。一時間看花了眼:花生湯,沙花面,土筍凍,蠔仔煎,仙貝抄飯,各科燒烤滿滿檔檔擺滿了幾大臺子,那個饞呀,啥都想吃。無奈胃只有那么大,只能挑著點,蠔仔煎,仙貝抄飯,花生湯。
那蠔仔好大呀,吃起來又嫩又香,仙貝飯除了干貝還加了干羅卜丁,又香又可口,花生湯又軟又甜,香糯可口,十分養人。
食畢我們又繼續向前逛。據廈門民俗學會近年的調查,目前廈門的小吃大約有200多種,制作售賣小吃的攤點、酒樓、餐廳僅在島內就有2600多家,許多黃昏之后才出現的流動攤販尚不計算在內。這么龐大的數目,有些東西沒有嘗到自然是不會甘心啦,過了中山路半街有一家店不大卻很干凈,盡管有些飽意,我們還是堂而皇之地坐進去了。
女兒點了1份鯊魚丸湯,另要了1份土筍凍——土筍凍號稱夏門三大名吃之一,看她點了土筍凍,我壞笑了一下。
那土筍凍是啥,叫得怪好聽,其實就是沙蟲加工而成。
我曾去過北海,不僅吃過,還下海挖過。果然,女兒只吃了一塊,聽說是由沙蟲制成說有怪味便不繼續吃了。
說起土筍凍做起來可不容易,它是沙蟲及其它十幾種原料加工而成,很費工夫的。鯊魚丸還不錯,雖說口感有點硬,還是能入口。
說起土筍凍,我倒還聽說過些許相關趣聞:相傳戚繼光抗倭糧食不足時,就吃沙蟲為繼 。大家只知戚將軍會打仗,卻不知戚大將軍才是正宗大牌吃貨,只要上面府衙來的,一律請吃,從省府一直請吃到中央。
戚將軍為何幾十年官海沉浮屹立不倒?因為他吃出個大后臺——天下第一首輔張居正。
我一邊吃著土筍凍,看著店外燈火幢幢人流如織的熱鬧街景一邊胡亂猜想,這500年前的廈門也不知是何等模樣。
那萬歷年間的一代名相張居正是否也曾走過廈門的街頭巷尾,在哪個小店里品味過土筍凍,和一代名將戚繼光把酒言歡,撇開國家生死,僅僅在店中一方天地里,短短一段偷安時光里,感受到只能在小小酒桌上才能體會到的、尋常百姓最質樸的熱鬧與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