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短視頻、各類媒體平臺......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大量的信息充斥在我們的身邊。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多學點知識,有的學習是為職業發展賦能,有的是為了開啟第二曲線,有的是想做個斜杠青年增加收入......所以每天不停的在各個平臺學習,看起來很努力。
可是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明明學習過,但還是不知道該怎樣去解決和應對。就好像那一句“名言”:“聽過了無數大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其實是陷入了“低水平的勤奮”。
“能改變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不能改變行動的只能算信息。”在劉潤老師視頻號直播中,成甲老師的這一句話讓我醍醐灌頂,果斷下單購買了他的《好好學習》這本書。
這本書的第一版出版于2017年,目前這一版是升級版。作者成甲是一位園景設計公司的創始人,也是一位知名的知識管理達人,曾是“得到”APP“成甲說書”的節目講書人。他是從2008年開始接觸知識管理的,并在2017年出版了第一版的《好好學習》。
作者認為,人們不需要學習所有的知識,而是要學習能讓自己前進一步的知識。而“臨界知識”是非常重要的知識,是我們要掌握的底層規律,只有掌握了底層規律,才會提高學習效用,讓知識真正為我們所用。
01 知識管理與認知優勢
一、海量信息即時獲取時代,我們拼什么?
作者對中國過去30年的社會發展,從認知優勢的構建角度來看,分為3個階段:
1、20世紀90年代到2000年左右的“知識數量構建認知優勢”,代表性事件是這一階段以各種咨詢企業、廣告公司等為代表的知識密集型行業蓬勃發展;?
2、2000年到現在的“知識獲取速度構建認知優勢”。典型代表是現在美團網創始人王興,他的校內網、飯否和美團,都是第一時間從美國快速興起的產品——facebook(臉書)、Twitter(推特)Groupon(美團團購網鼻祖)。這種依靠知識獲取速度得以獲得認知優勢的。
3、目前可能已經到來的“知識深度構建認知優勢”。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像美團在“千團大戰”中能夠勝出,就是王興以知識認知深度取得的勝利。他的勝出關鍵在于,其他團購網站大打廣告戰時,美團不加入廣告站,而是把別人打廣告的錢投入到系統開發和效率提升上,因為他堅信決定團購事業的關鍵是“高效率,低成本;高科技,低毛利”。
在目前,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一些學習平臺的發展,獲得國內外先進的經濟、社會、科技、哲學界知識越來越方便。這個知識大爆炸時代,必須對知識進行管理,而知識管理并不是對知識進行收集、分類、保存,其核心是通過管理知識提升我們的認知深度,進而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
二、如何提升認知深度呢??
作者認為,有深度認知能力是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能夠跳出問題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況,在需求答案的時候,能夠根據理由可信度判斷是否接受這個結論。
在這里,作者正式提出“臨界知識”這個概念,臨界知識是深度思考后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掌握臨界知識,便能開啟學習的少即是多,四兩撥千金模式,從而極大的提升學習效率。
三、為什么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上不去?
作者提到,我們的努力有一個重大的誤區,就是一直把時間花在想辦法提高“技術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需要的“認知效率”。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一直無法提升,就是掉進了追逐技術效率的游戲圈套:越努力,跑的越快,要學習的知識就越多。看起來很努力,但其實是在原地打轉。這就是“老鼠賽道”。
要想從老鼠賽道跳出來,就要努力提升認知效率,而提升認知效率,就要找到撬動效能的杠桿點——臨界知識,我們要把80%的時間,用在20%的關鍵問題上。
四、到底哪些知識值得學??
現在有很多的“斜杠”,最有名的當屬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既是工程師、慈善家、還創辦了特斯拉、支付巨頭payPal?,太空探索公司ApaceX。但是,作者認為,如果把追求多元的職業體驗/兼職收入作為斜杠青年的努力方向的話,就是因果本末倒置了——斜杠是結果,不是原因。
斜杠青年應該更加深入地探索,而不是簡單追求多元的結果。像埃隆馬斯克說道,他并沒有認為自己在跨界,他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用第一性原理思考問題。他比別人能更加深刻地看到自己做事情背后的規律:用最基礎的原理來改變世界。
從各種表面上看起來“無用”的、不想干的知識,最后都會在底層聯系起來,一旦你的研究深度到達底層規律的層面,表面上看起來不想干的事情都會在底層盤根錯節的聯系起來。這些“不想干”的事情聯系起來的,正是我們說的臨界知識。
我們要學習三個級別的課程:
1、公共基礎課,屬于執行能力。例如時間管理、資料保存、商務禮儀、溝通談判等;
2、專業必修課,屬于專業能力。不是指學校劃分的專業,而是指能夠解決系統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領域里,你要能夠跨學科思考、解決問題。在不斷的實踐、思考中,靈活地隨時調用多個學科之間的知識;
3、通過必修課,屬于結構能力。學習通用必修課,就是要掌握臨界知識,認知事物更加底層的結構與規律。我們經營的領域是如何產生的?等。這其實需要啊我們透過事物表面的現象,來思考和分析這些現象的背后更基礎的力量是什么。
20%的知識決定80%的結構,我們應該用更多的時間用在結構能力和專業能力的學習上,通過掌握臨界知識做到游刃有余。
02 ?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與方法
一、跳出“低水平勤奮陷阱” 。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制定了讀書計劃,一年內要讀完幾十本甚至上百本書,但是你發現了嗎?我們曾經讀過的書,現在再拿出來看的時候,你發現今天從書中看到的價值,過去看不到,過去看的的東西,今天基本記不得了。這其實是我們讀書的方法太原始。怎么辦?升級讀書方法。
讀書方法的升級:在新舊知識中間建立聯系。大腦的記憶是將信息與經驗聯系起來的。記住新知識的辦法是將其和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系。
1、讀書的時候不要圖快,放慢速度,花時間記錄讀書筆記,描述讀書后收到的啟發,以及這些啟發和過去的哪些經驗相關。這樣,在記錄新知、舊知之家的聯系時,才能讓讀過的書為我們為來獲取新知提供幫助。慢讀才能讓讀書事半功倍。
2、從讀書發現臨界知識,讀書時將新知識和生活中各個領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規律進行聯系,讓讀書更有成效。
例如,你可以在解決某個問題的時候,主動去尋找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并且去觀察,作者用什么樣的思路解決問題?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后,有沒有自己熟悉的知識?你還能把這個原理用到其他什么場景或領域?
在這里,我要推薦給你一種學習方法:費曼學習法,將學到的新知識用簡潔的話講出來,再講解過程中,大腦會調用之前的知識對新的知識進行打包,從而形成更深刻的記憶。
二、學習臨界知識需要具備的兩個心態。
學習臨界知識,首先是心態、方法和習慣的養成,其次才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
底層心態:
1、綠燈思維?
要提升學習效能,就要打破習慣性防衛,建立綠燈思維。遇到問題時,不要掌握臨界知識,首先要在學習新知識時有綠燈思維。
2、以慢為快?
在具體學習時,要有以慢為快的心態,把慢功夫用到真問題上,比如把時間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啟發性的觀點和自己沒有明白的問題上,都是非常值得的。
例如,作者提到自己在學習《反脆弱》這本書時,對其中一個重要概念:非線性,認真仔細琢磨推敲,發現立刻明白了查理.芒格說的“尋找錯誤定價的機會”和巴菲特書的“投資的20個孔”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系。立刻對這本書的理論體系和推演邏輯有了新的認識。
學習要敢啃難啃的硬骨頭(臨界知識),深度挖掘普遍規律,像曾國藩一樣“結硬寨 打硬仗”才能真正掌握臨界知識,內化為我們自己的能力。
三、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底層方法
反思、以教為學、刻意練習。?
1、反思: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是年齡的差距,不是經驗的差距,而是來自經驗總結、反思和升華的能力;
2、以教為學:因為要教別人,因為你要講清楚,所以督促自己去找到知識阻塞,進一步打通知識。講清楚的過程,也是加深印象強化記憶的過程。和別人分享后,別人的疑問和新的想法,會進一步增強我們的認識;
3、刻意練習:刻意練習的關鍵不是掌握具體的臨界知識,而是要改變我們的思考過程:有意識地應用更高級的心理表征解決問題,提升元認知能力。(元認知是對思考過程的思考)
舉個栗子:新手下棋,看到的是“車、馬、炮”等棋子,高手看到是棋局走勢和可能的策略,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認知方式,就是心里表征的差別。?
三、持續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技巧
記錄、定期回顧和付費購買。
1、記錄。記錄要如實記錄過程,主動思考,挖掘看不見的關系。不僅記錄事件,要記錄對事件的思考及看法,吸收教訓,加速成長,這樣當時間跨度比較長,就可以讓不是那么規律的規律線變得清晰,就能夠看到更深層的規律,我們的生活也變得足夠精彩。?
像我們每天寫日記、總計筆記等都是比較好的記錄形式。
2、定期回顧。可分為3個層次進行回顧:周/月度回顧、年度回顧和5年回顧。
通過不同時間段的回顧,來審視我們解決問題的假設和效果,能夠幫助我們在一定的時間跨度下,看清脈絡,總結正確及錯誤的根源,從而更集中精力解決問題。
3、付費購買。貴才是節約,貴才是高效。例如,我們自己琢磨事情耗時耗力但由于基礎知識不夠,事倍功半,通過閱讀或者在線購買課程的方式,像在這個領域中厲害的人進行學習,則事半功倍。
03 ?發現和應用自己的臨界知識
一、為什么臨界知識能四兩撥千斤?
1、很多時候,復雜的世界是有簡單的基本規律決定的。
稻盛和夫認為:面對復雜的問題,要從簡單的、基本的原則入手。查理·芒格提出:我們要真正認識這個世界,必須理解并掌握重要學科的基本規律,并把它們當作基本的思維模型來處理問題。成甲認為,用簡單的基礎規律來解釋復雜的世界現象。?
2、那是不是只要學習臨界知識,就能立刻快速進步?
答案是不一定。這個快速進步是相對的。
通過大量練習來掌握某個行業或領域內的知識,而取得快速成長,它的成長曲線是這樣的:
而學習臨界知識,需要在前期不斷訓練和掌握基本的心態和學習方法,所以速度會很慢。可是一旦掌握了整個學習的理念和方法,學習能力就會大幅提升,你可以將跨領域的知識相互穿插、借鑒應用,學習速度會越來越快。對應的增長曲線是這樣的:
二、如何發現自己的臨界知識?
1、哪里產生臨界知識?
作者提出,可信度比較高、適用面比較廣的重要“硬學科’里,比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理學等更容易產生臨界知識。
當然不是說讓我們學習加減乘除法用來買菜,而是說要學習最基礎而重要的規律。例如:很多數學公式,數學定理,還有數學運算方法,都能夠幫你去看清現實生活的一些問題。?比如“正態分布”和“冪律分布”,這兩個統計學上的概念,會讓你理解很多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像身高和智商,甚至一個國家的足球天才數量,都是呈現正態分布的,它能讓你對于自己的身高和智商有一定的認知,也對這個世界的天才有一定的認知。
而學習軟學科不是說不能產生臨界知識,而是要謹慎考慮應用條件,如心理學、經濟學和社會學,我們往往需要深刻理解其與原理和前置假設才能應用。
像經濟學里的有些基本原理對我們也有所幫助。比如規模效應、邊際效應等。
心理學屬于社會學,對結論的要求比較低,可能一個反例就會推翻一個定理。但是一些研究成果是對人們有很大幫助的,例如從眾心理、權威效應等,也是我們理解生活的重要工具。
我本人就在一個學習平臺上正在學習薛兆豐老師的經濟學科和陳海賢老師的個人發展心理學,在現實中能利用這些知識解決相關問題,感覺很有收獲。
2、具體如何找到臨界知識?
從興趣出發去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多留心,觀察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后是否應用里我們已知的規律;
找到最重要的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例如“一萬小時定律”,很多作者都在借鑒這個定律,但是你要找到原始出處,你對這個結論的應用及可能的局限性就會有清晰的認識;新版的《刻意練習》中,作者對“一萬小時定律”作出了回應,推薦你看看。
嘗試用更加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這一步的工作就是尋找和建立臨界知識的關鍵步驟)例如埃隆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
沒有解釋的時候,想辦法去尋找或者自己創造一個假設并驗證。(這個還蠻有挑戰性)
3、天賦與學習臨界知識的關系
方法和技巧永遠都是工具,內心的熱愛和天賦,才是讓生活創造精彩奇跡的劍刃。
對此,在《刻意練習》一書中,作者提出很多的高手并不一定是天才,都是通過“刻意練習”取得的,我個人對此表示認同。本書中,作者也提出,可以從熱愛的事情入手,去發現臨界知識,例如作者喜歡聊天,那他在跟別人聊天的時候,常常需要更多的知識滿足他的聊天欲,所以倒逼他去查找、研究相關知識,并付諸實踐后跟別人分享。
4、如何應用臨界知識?
(1)刻意練習。
一是借助外部資源掌握臨界知識,二是刻意練習掌握臨界知識。
需要注意的是,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練習;不只是重復的大量的練習,而是對針對性的、主要的、關鍵的問題地進行練習。《學習之道》作者喬希.維茨金說過一句話:我們能成為頂尖高手并沒有什么秘訣,而是對可能是基本技能的東西有更深刻的理解。?
(2)臨界知識與預見性認知。
未來的競爭是預見性認知的競爭。我們這個時代所處的經濟階段對預見性認知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
中國的經濟發展在過去幾十年大致從資源驅動型變為技術驅動型,然后現在正在發生的創新驅動型演進。在創新驅動性的階段,技術不是第一位的,而只是創造價值的過程中重要的一環。目前經濟形勢下,創業的門檻在降低,機會很會,關鍵看個人是否有預見性認知,其實是加速了人們在知識層面的競爭。
如果認知能力高,提前在戰略要地布局,在后來的競爭中就會占很大的競爭優勢。對臨界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幫助我們構建底層認知,進而提升遇見認知力。
5、用臨界知識構建自己的“能力圈”。
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長并懂得的知識組成的,而且在這些領域里,你要比90%的人都做的好。實戰級預見性認知必須處在我們的能力圈范圍之中。
查理.芒格說:不能界定邊界的能力,稱不上真正的能力。你必須讓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例子:紅軍去攻打城市,結果差點覆滅。所以做狙擊手,而不是敢死隊。要利用自己的優勢,瞄準指定的方向,一招制勝。敢死隊是勇敢無畏的,但是勝負難料,一般字要失敗的時候采取的無奈之舉。?
04 ?案例:核心臨界知識及其應用
一、復利效應。
復利的本質是:做事情A,會導致結果B,而結果B又會加強A,不斷循環。?
復利效應在前期是很不明顯的。
舉個例子:寫公眾號文章,前期你花很多精力寫的文章和別人隨便寫的文章閱讀量沒有什么區別,但是,堅持寫下去,一直發布高質量的文章如果堅持下去,遲早會等到臨界點,實現跨越式發展。前期看不到的積累,反而是遇到黑天鵝事件的關鍵。
人脈也是一種復利模型,拓展人脈的關鍵,首先是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價值,讓自己對他人有幫助,其次才是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價值。
二、概率論。
1、生活概率分布
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創業成功了,就認為他的決策都對。我們應該養成這樣的思考方式:過去的每一件事情的結果,都是眾多可能的結果之一;未來要發生的事情,也將有無數種可能的結果。查理.芒格提到的費馬帕斯卡系統,其實是用排列組合來研究事情發生概率的技巧。
2、頻次概率與主觀概率
擲骰子擲出1的概率是6分之1,這是一個通過統計就可以直接計算出來的概率。這樣的概率為頻次概率,又稱為物理概率。
明天你老板心情好的概率有多大?這是主觀概率。全靠猜。如何提高主觀概率的準確性?答案是提高信息質量。
例如,你想送女孩一個禮物,不知道她是否喜歡,你可以觀察她平日的喜好,也可以問一問和她最要好的同事。
有人會說我的命運真是不好,找了一個不負責任的老公/老婆。現在可以用概率論來解釋,你找了一個不好的老公/老婆,是你眾多可能的結果之一;未來要發生什么事情,也會有無數種可能的結果。所以,不要再糾結。
3、決策樹與外部視角
決策樹理論是概率論的一個重要工具,就是畫成一個樹枝狀的結構圖,分步驟列舉問題和方案。
外部視角就是說我們應該把自己的問題看作這個世界上一系列類似問題中的一個。
比如你要創業,可以對收入超1000萬的概率進行判斷,你可以先研究一下,在創業的人群中,哪位年收入超過了1000萬,你調查后發現不超過千分之一,那么從外部視角分析,你創業,年收入超過1000萬的概率很可能也不到千分之一。
4、為大概率堅持,為小概率備份
也就是選擇有利的大概率事件持續投入,結果肯定比我們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地做事情要好的多。
5、概率不是固定值,而是動態值
每一次,你都要根據新的情況來重新計算你的概率。這就是概率論當中的貝葉斯定理:對于一件事情,我們可以估計一個概率,然后再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根據新的信息和反饋來調整原先的估計,從而得到更準確的概率判斷。
三、黃金思維圈。
看問題的方式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what,是事情的表象,是我們具體做的事;第二個層面是how?,就是我們如何實現我們想做的事;第三個層面是why,也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做這樣的事。?
What,現象、成果;how,方法、措施;why:目的、理念。
黃金圈最大的價值是透過現象看到問題的實質。
營銷的最高境界是營銷你的價值觀,就是營銷你的why,即你為什么存在。例如:大品牌的手表會告訴你關于這個品牌的故事,比如會講述在二戰期間佩戴其手表的飛行員有著怎樣勇敢冒險的經歷,體現了什么樣的精神等,而不是說這款表走時多準。
用今天的流行語說,就是:他們賣的是情懷。
大家想一想,你們“賣腎”買的手機是不是就是這樣營銷的?
四、進化論。
1、與鬼共舞,是進化論中的一個概念。是指一個物種在適應過去的環境時,會形成一種動作a,可當環境發生變化不再需要a了,物種仍然會延續過去的做法,就像與鬼魂共舞一樣。?
2、擁抱變化,想要在變化的世界里生存地更好,你得在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快速響應。?
3、位置比努力重要。讓自己站在具備信息優勢的位置至關重要。?
4、死于“知道”的多。“積極的惰性”-看起來在更努力的嘗試,本質上仍然因循守舊。??
知道和做到是兩回事。很多機會,你卻沒有行動起來。
3個辦法嘗試:一是祈禱自己擁有冒險基因。二是精益創業,最小成本試錯。“策略嘗試、觀察結果、保留策略”對應進化論的三要素:變異、后果和遺傳。第三是模仿領先者的行動。例如喬布斯模仿施樂的圖形界面。而畢加索也愛模仿別人的畫。?
五、系統思考。
1、高效的方法總是反直覺。很多事情都是這個世界運行的巨大復雜系統呈現的可見部分,真正起作用的,往往不是這些能夠看到的表象。
例如,“3天教你學會打造ip,5天教你通過短視頻變現,某某老師教你快速成交”。現在,市面上這樣的“速成”式的培訓越來越多,表象是互聯網越來越普遍了,背后其實是他們研究了人們要快速掙錢的心理。
2、思考“關系”而非“人”和“事物”。兩個假設:一是系統結構決定部分的行為;二是系統不是簡單的線性因果關系,而是回路網絡關系。跳出簡單的因果關系,進行更深入的系統思考,關鍵突破口是:從事物的互動“關系”入手,而非“事物”本身入手。
例如:魏則西事件,百度肯定知道它為c服務,怎么會殺雞取卵呢?從關系入口,就能看出來,是他們的運營系統是競價排名,讓其他人誤以為“看見”的就是好的。?
3、系統的反饋秘密。時滯,是系統思考中非常關鍵的概念。系統的關鍵常常被時滯帶來的假象隱藏起來
公開評價會督促賣家更好的服務客戶,如果沒有公開評價等反饋,或反饋有時滯時,很容易讓系統中的其他部分闡述沒有什么問題的假象,進而讓系統產生錯誤的扭曲。
4、系統思考:找到關鍵解。所謂關鍵解,是指一個系統中的特定位置——對其施加一個小小的變化,就能導致系統行為發生顯著的變化。
例如減肥,做記錄是關鍵解,實驗表明,做記錄的人比不做記錄的人減重更明顯更有效。飲食記錄,就是這個系統的關鍵解。
我本人就是通過每天記錄飲食,通過記錄控制卡路里的攝入量,打造身體能量缺口,在35天內由122斤減至110斤的。
5、培養系統思考的能力。系統思考是一種與我們的直覺思考不同的思考方式。它是整體、動態、連續地思考問題的思維模式,是在復雜動態中以簡馭繁的智慧。
訓練系統思考能力需要注意:關注關系而非事物。養成從分析關系和事物彼此間的影響入手的習慣。分析系統結構,也可以從歷史情況入手;獨立思考,快速試錯,觀察系統的結果;系統關鍵解有時在信息制高點。
六、二八法則。
在這一篇里,作者以人脈管理這個話題,來談二八法則這個臨界知識。
1、人脈的三個價值:第一,情感,提供情感慰藉;第二,信息,提供信息情報;第三,能力,分享資源與能力。
把人脈當資源進行管理,二八法則就會起作用:20%的人脈給你帶來80%的價值。
2、人際關系的“結構洞”
這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社會學教授羅納德.博特,在《結構洞》一書中提出的概念:結構洞是指連個人之間的非重復關系。
舉個例子:你和特朗普之間的關系,你不認識他,他也不認識你,你和特朗普之間就存在一個結構洞。當然,你也可以說你和特朗普是親戚。
朋友分兩種:一種是我們和親戚、同學、朋友之間,聊的東西也差不多,認識的人也差不多,你們的關系是重復關系。另一種是你和一個人活在不同的圈子里,彼此的朋友也不一樣,你能通過他認識到另一個陌生圈子里的各種新朋友。這種朋友關系就是非重復關系。
如果要讓你的人脈網絡關系形成更大的信息優勢,你就要在你的朋友圈中盡可能地增加“非重復關系人”,這樣做后,你的人脈結構就會得到優化。
有點繞,感興趣的可以去讀一下原書。
3、人脈蜂窩:從串聯到并聯
就是打造人脈蜂窩,鏈接更多的人脈。在這里,作者舉了一個例子:富蘭克林早在21歲的時候,就連接不同領域的人員組成一個組織:共讀社。大家以讀書和分享為紐帶建立聯系,同時又在各自領域發展成長。多年以后,這個組織變得非常有影響力,成員互相支持、互相幫助,有的人成為測量局局長,有的成為法官,而華盛頓本人更是成為與華盛頓同享聲譽的領袖人物。你看,300年前的“共讀社”現在仍然在流行,這不就是事物的底層規律嘛。
4、人脈管理與二八法則。二八法則是一個表象,真正推動這個結果的關鍵是系統正反饋。
七、安全空間。
是人類在無數次犯錯之后總結出來的對小概率事件的應對之道。
1、冗余備份
完整備份、關鍵節點備份、解決方案備份(planB),都是通過構建一個冗余備份來創造安全空間:冗余的系統、冗余的關鍵功能、冗余的解決方案。
2、冗余的反面:精簡。
創造安全空間,除了冗余的辦法,還可以通過精簡來獲得。
冗余的思路是:如果一個小概率事件發生的結果很危險,那么就需要有一個預案來避免這個糟糕的結果。
要獲得最大的勝算,只有在勝算的情況下出手是聰明的做法。
3、簡單的法則最難堅持。
永遠不要僅僅通過別人是否賺了大錢,來判斷這件事情是否值得做。我們大多數人的做法,卻往往是這樣的。成就背后的代價,可能會毀掉你的一生。
除非潮水退去,否則無從分辨誰在裸泳。
4、靠等待掙錢。
等待,并不是無所事事。要做的是避免犯錯,這是很重要的工作。查理芒格說一要花很多時間思考,二是避免自己同時處理多個任務。
道理很簡單,越忙越容易出錯。
5、構建反脆弱的安全空間。
反脆弱提出全新的思路:不是對系統的結果進行應對,而是直接改變系統的性質。
例如,塑膠球摔到地上會反彈。雪球摔到雪堆里會越滾越大。
所以,要想增加安全空間,不需要糾結地預測什么時候發生極端事件,如何減少極端事件的發生,而是應當想辦法加強系統的反脆弱性。
在這里,我推薦你閱讀《反脆弱》這本書,這是著名的《黑天鵝》的作者尼古拉斯.塔勒步寫的另一本書。
你要堅持只在有勝算的時候做決策,就要有能力在受到高風險、高回報的誘惑時保持冷靜。
八、臨界知識的綜合運用。
?作者以黃金圈、系統思考、二八法則、復利思維、冗余備份這幾個臨界知識,以作者自己“成甲說書”欄目取得的成功為案例,從欄目開辦時思考why,思考到要達到的目標,及如何達成目標(目標的關鍵解是內容生產能力)思考自己的品牌戰略是什么,并運用二八法則找到核心價值環節,并運用復利模型讓節目的價值最大化。關于冗余備份,作者采用兩個外包團隊幫助準備相關內容,為項目正常運營上了保險。?
好了,整本書就到這里了,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想看這本書的沖動?
我們曾經努力學習了很多東西,讀過許多書。
但是,讀的書多,不代表智慧足夠,因為智慧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并經過驗證的產物。知道不如做到,知道,如果不能做到,等于不知道。
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擁有快速獲取臨界知識并能夠應用比任何時候都重要。本書中,作者從深度認知談起,對臨界知識做出來解釋:臨界知識是深度思考后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作者分享了他對于臨界知識的看法,讓人在閱讀過程沖不斷產生新的啟發和認識。
本書中作者應用的幾個臨界知識,例如黃金圈、復利效應、進化論、系統思考、冗余備份、二八法則等,你來想一想,這幾個知識如何應用到你的工作或生活中呢?
加油!讓我們一起好好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