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正在創業,面對繁多復雜的知識時長倉皇狼狽,看了很多書聽了很多道理,當時當下看似懂了,可回頭一想一片空白,這個時候這本書讓我眼前一亮
大多數人都掉進了“低水平勤奮”的陷阱。
知識就是力量,道理都懂,可大多數人讀了很多書,卻依舊過不好一生,因為他根本分不清什么是知識,學了半天白忙活。
知識不是你記了多少筆記、做了多少思維導圖、收藏了多少文章、背下多少名言警句,作者認為只有那些能夠改變你行為的信息才能被稱為知識。如果一個人上了一年MBA,讀了十幾本書,可回到公司以后,生活照舊,管理方法沒變,那就不是知識,只是你多聽懂了一些道理,而另外一個人,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傳授拍照的文章,回去一操作,的確把女朋友拍的美美的,這就算學到了一個知識。
學習“學習的方法”,比學習本身更重要
我們身邊有很多人,他們并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可事業卻做得風生水起,為什么?如果仔細留心,你會發現他們一定是在生活中,處處研究和琢磨事情的人,是透過他們的生活經歷去學習背后知識的人。
我曾應邀在一個網站上開設個人知識管理課程,由于沒有知名度,如何讓大家感興趣且付費購買就成了一個難題,當時我能夠展示自己的地方就是課程介紹,換句話說,我需要在一個文案來營銷自己,而我當時是個營銷小白。
撰寫營銷文案本質是一個建立信任的過程,關于建立信任這件事兒,心理學上就有很多方法。我找到心理學書籍中構建信任和認同的內容,參考一篇營銷高手的文案,仔細分析其中用到的心理學原理,然后按照自己理解構思出最終的文案,期間并沒有去搜什么文案技巧。發出后的結果出乎我的意料,同期課程中,我的付費人數快速增長不到兩天,名額就全部售出,而當時還有其他老師的課程銷量為零,甚至我的課程報名結束之后還有用戶不斷咨詢,甚至為了加塞而愿意多付錢。
知識與知識不同,有些知識學的很多,只能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另外一些知識卻能深刻的改變我們的行為,比如書中提到的復利效應、概率論、系統思考等。舉個例子,了解了牛頓第二定律F=ma,你不僅能解釋為什么物體下降的速度會越來越快,你甚至還有可能造出火箭。像這樣能夠廣泛而普遍--指導我們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規律,我們稱為臨界知識,當你儲備的臨界知識達到一定量的時候,就會產生驚人的威力,巴菲特的導師查理芒格就是運用臨界知識取的巨大成功的模范。
怎樣學習才高效
我們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一直學習那些確定的答案,比如1元2次方程怎么解,用公式計算一下這個南瓜和西瓜砸到你頭上哪個疼?可是從來沒有人教我們怎么去學習,在這些確定的答案背后,其實是一整套方法和思路,如果沒有掌握高級的學習方法,就只能低水平的勤奮,在我看來,我們的學習效率大概可以粗略地分為兩類,一類是技術效率,一類是認知效率。
所謂技術效率,比如公司要你做個excel的圖表,你就趕緊報名學習excel;領導要策劃一個新選題,你就趕緊研究這個選題的方向;女朋友讓你回來時買朵花,你就屁顛兒屁顛兒的四處去找花店……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完成任務,越來越駕輕就熟,可問題是你的任務永遠做不完,一旦有新要求,你又得學習新知識新方法,我把這種不斷學習解決具體場景下具體問題的努力,稱為只是在提升技術水平,在這個層面上解決問題的效率就會比較低。
更好的方法是提升認知效率,就是你在解決這個任務的時候,不僅僅掌握解決這個問題本身的解決方案,還能弄明白這同一類型問題背后的規律,從這個問題到解決類似的相關的一大片問題,這種努力方式我就把它稱為是提升認知效率。
在這種方式下,哪怕是給女朋友買花,你都可以思考,每次女朋友是在什么情況下他會提前買花?是不是有新朋友到家里來做客?還是這兩天有節日?搞清背后的規律,下次還沒等開口說話,你自己就捧著一束鮮花回來了。舉這個例子我是想說,有時候我們自己看起來很努力努力的都感動了自己,但其實很可能一直在原地打轉,如果我們能夠掌握事物背后的規律,學習的效率要高得多,所以好好學習這本書里提出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那就是你要多花時間,研究事物背后的規律,從規律入手效率就更高。
這個觀點基于兩個假設:
1、我們這個世界大部分領域出現的各種復雜現象背后是由少數的重要規律決定的
2、這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之間,它們不是簡單的因果聯系,而是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如何獲得臨界知識
對于每個人而言,最重要的不僅僅是掌握這些具體的臨界知識,對我們更重要的是怎么樣找到自己的臨界知識,方法論是怎樣的。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學習相關的學科,找到最核心的理論出處,嘗試用最底層的規律或道理去解釋,沒有規律時自己創造一個假設,并在實踐中不斷的驗證和修正。具體應該怎么做呢?
1、刻意練習
你跟領導管理方法,不是學他做了什么事說了什么話,而是思考他為什么這么做?我為什么沒想到?我們之間的差別是什么?他想問題的方式是什么?很快你就發現他解決問題所應用的規律。這樣你只要理解一個點就能打動一大片,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習的效率。
我們常說行萬里路,不如名師指路,所謂名師指路不是說他給你具體的套路,而是你要想明白他為什么這么指,他指路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2、反思——從頭復牌,反復思考
放慢思考的過程,研究當初自己做決策的依據是什么?為什么這么做?正確嗎?比如我上學時一能力比我更強,地位比我高的人,我第一反應是后退,可跟人散開之后,自己心里有又點后悔:其實應當多向人接觸的,這樣的情況會反復發生。后來我就開始反思,我沒有意識到這個行為背后的假設是什么,細細想來我假設的是很可能這些優秀的人不愿意和自己接觸。但是你知道嗎?我放慢了思考的過程,發現我的這個假設很可能是有問題的,優秀的人往往是因為更謙遜更加情商高,更愿意和別人交流合作,當我改變假設主動接觸她們,自己成功的概率反而大了很多。
整個過程就是:思考原有假設的癥結——反思——校正假設——改變行為——收獲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3、以教為學
很多人困惑,我就是不會才學,我還等著人教呢,換個思路為了能夠讓自己教別人,我們要做大量準備,因為怕別人問自己答不上來,不教別人我就偷懶了。在生活中把今天聽到的知識講給你的愛人、朋友或者同事,或者組建一個微信群,把自己學習的內容分享給大家,類似的方法有很多,只要能夠獲得大家反饋督促自己學習,給大家答疑解惑,那就是在提升自己的效率以教為學,
學習的小技巧
1、有目的的記錄
①、記錄整個事情發生的過程,因為我們大腦常常在回憶的時候扭曲事實,所以我們只有如實記錄,才能在回顧的時候幫助自己有效地校正最初的假設。
② ? 記錄那些看不見的關系,而不僅僅是記錄看得見的這些流水賬,你想了什么,對方可能想了什么,為什么會有那樣的結果。
2、定期回顧,
時間久了容易忘記,這是定期回顧的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原因是很多事情的因果時間跨度長,如果我們不刻意的去回顧,很可能忽略其間的聯系,比如你半年之后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很可能是半年前的一個錯誤招聘導致的,你如果不主動回顧這段歷史,根本不會意識到。
很多人嘴上天天說吃虧是福,可是遇到具體利益沖突的時候,就錙銖必較,因為回報是需要時間可虧卻是眼前就要吃的,所以只有能夠以長期的視角回顧自己做的決定,才能跳出眼前的得失做出長期正確的決策。
3、付費購買
有效的付費購買能夠提高學習效率,比如我們把錢花在買新知識的書上,花在向專家付費咨詢,尋求更好的建議,其實都是非常聰明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提高學習效率很有幫助。
end
轉載請聯系zhclare
素材來源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