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木木上了一年級,我也如期而至地榮升為小學生的家長。白天爬樓,晚上陪太子讀書,重新讀一遍小學,體會跌入凡間歷劫的上神媽的被虐感。為了讓娃養成做作業的習慣,我跟著他預習、復習、點讀、跟讀、唱兒歌、做數字游戲,覺得人教版的教科書編得挺有意思。
不像我們小時候,數學開始就是寫數字,算1+1等于幾,語文就是拼音aoe,英語初中才學,上來就是一大堆音標,這些對于六七歲的孩子來說,索然無味,不知所云。現在想來,我真是佩服自己,就這么咬牙熬過來了。
看看今天的教科書,語文以上學歌為起點,學習“天地人”這樣簡單的漢字,配合圖片和象形文字,讓孩子覺得生動而有趣。數學老師放幾組不同類型的圖片,讓孩子盡可能多地按照不同的標準說出分類,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樂于完成還能鍛煉發散思維。英語以見面打招呼的good morning開篇,讓孩子練習說和讀。
第一周木木一直很抗拒說和讀的作業,盡管幼兒園階段練習過講故事、也上了外教英語課。他說喜歡很多孩子一起說一起讀,心里默默地在讀,不想說出來。這可把我郁悶的不行。我知道適應階段的娃打罵不行,一旦對學習產生抗拒,我可是惹火燒身,想補救都是回天無力。可是,不管不問也不行,家長簽名的地方倘若空白,老師會認為家長不負責任,娃也不會同意,第二天沒法向老師交差。
不打孩子,不罵孩子,只能委屈自己,閉門反思。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努力地不做“虎媽”般的雞血媽,奉行“瘋瘋癲癲度過快樂童年”的理念。在給孩子選擇兒童讀物的時候,費盡心機地尋找趣味十足的童書,唯恐呆板、教條的內容和方法讓孩子過早地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盡管如此,成長的過程仍舊在孩子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印痕。曾經固執地認為,一個孩子的聽說讀寫能力是同步提高的,閱讀量積累到一定程度,說和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這段時間,我所認為的“理論”受到嚴峻的挑戰,孩子讀了很多,聽了很多,但還是不太情愿講。這讓我不得不思考:是否是童年“一味地寫”的學習方式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我的教育方式?原來,自己的過往好比一座難以逾越的山。難怪經常有人這么說,一個人超越自己要比超越別人要難得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經常被老師或年紀稍長的人用來罵小孩陋習不改的話。細想起來,又何嘗不是如此。
今年高考,一個耿直的男孩熊軒昂表露心聲的一句話“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家里又好又厲害的”,讓很多身處底層的考生怨聲載道而又無可奈何。
近幾年清華、北大等一流高校錄取的貧困生的比例逐漸下降,讓人們對一度深信不疑的價值觀—“寒門出貴子”深感憂慮。這也讓身處高位的教育界人士惶恐不安,貧困生專項計劃應運而生,為更多的寒門弟子跨入名校架起了橋梁。
三十年改革的大好形勢,讓一部分專家學者高唱“中產階級崛起”的凱歌,他們深信中國未來幾年將會誕生六億的“新銳中產”。這些中產階級將愿意為高品質的生活買單,他們的消費需求也將大幅度地推動中國人走向“私人訂制”的高端生活方式。
但同時,又有這樣一批為學區房瘋狂的爸媽,他們傾其所有,只為占據一個豬棚般大小的優勢教育資源的指標,他們不得不無奈地接納“上了清華買不起學區房”的現實,他們是當今社會最焦慮的群體,他們的名字也叫中產階級。
他們中的很多人,十幾年含辛茹苦靠知識改變了命運,他們從底層跨越到了中層,他們被認為是過著體面生活的新中產。他們希望下一代超越父輩,靠才華和知識再度跨越到上層社會,即使到不了上層,至少也能維持在中層,決不允許掉到下層。
于是,他們竭盡全能地培育下一代,時間、精力、金錢,只要自己咬咬牙還能挺過去,絕不吝惜一絲一毫。他們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死磕真的能實現下一代的階層跨越嗎?
社會越發達,階層結構也越穩固,西方的“紡錘形”的社會結構維持了很多年,在不久的未來,當社會財富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學者眼中所謂“橄欖型”的社會階層結構將成為常態。
隨著“中產階級崛起”的凱歌高進,“階層固化”這個詞逐漸進入公眾視野,伴隨而來的還有一句話:“貧民階層的教育是規矩,中產階級的教育是才藝,精英階層的教育是決策”。
可以看出,不同階層的家庭對下一代影響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規矩和技藝基本屬于安身立命的根本,靠它們在社會上立足能夠讓生活過得體面已經很不錯了。
而決策關乎見識和眼光,它需要廣博的閱歷和良好的大環境才能鑄就,絕非像規矩和技藝一樣,靠培養和訓練能夠短期習得的。它是長期耳濡目染、身臨其境才能所獲得的一種精神財富—思維方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從某種程度上說,父輩就是天花板。能夠突破天花板,跨越到上一個階層,不是僅僅靠努力和拼搏就能達到的。尤其是對于數量龐大的中產階級,要想讓下一代超過父輩跨越到精英階層,猶如阿波羅登月,屬于少數人的專利,除非具備了階層跨越的必備要素—美貌、天賦和才華。
因為這些對于任何階層的人來說,都是稀缺資源,擁有它,就擁有了階層跨越的必備條件。
上層社會在歷史上有很多名頭,門閥、權貴、集團、派系、士族等,如今的上流階層富二代、官二代,當他們以一個整體出現的時候,就仿佛是一座城堡。高高的城墻就是精英們為下一代設置的一道止損線,畢業進不了衙門,可以給錢創業,創業不成,可以刷爸媽的臉,謀一份體面的活計。
以專業人士為主體的中產階級,依附于城堡的外圍,又優于外層的鄉野。他們與外層鄉野的城墻是學歷,外層鄉野的人通過奮斗很容易翻越外城墻實現階層跨越,讓人很容易得出“個人奮斗可以改變階層”的結論。但中產階級要想跨越高高的城堡圍墻,難如登天,因為內城墻依靠的是血緣。
縱使如此,中產階級仍然心懷階層跨越的夢想,以昂揚的姿態和飽滿的熱情迎接每一天初升的太陽。
他們相信,當一個人的目標是登上月亮,即使上不去,也能掉到云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