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那些年丟下的習慣
恰巧午休時表妹在我書桌前逗留,拿起了斯科特·揚的《如何改變習慣》詢問:“可以借我拿走看嗎?”我:“這個月我要整理習慣方面的東西,下個月再借你吧。”
想起了剛看完這本書時的我,欣喜著這是一本指導實踐的好書。書的后半部分還有著習慣清單,我暢想著希望養成的好習慣:
每天7點前起床;每日23點前睡覺;每天Keep做HIIT運動;每天閱讀;每日練字;每天記賬;記錄小幸運;每天完成三件要事;每日寫作;冥想....
然后我見證了理想習慣在現實行動中脫節:當開始了每日閱讀的習慣就拋棄了每日練字的習慣,開始培養早睡的習慣便暫時放下了每日閱讀。突然而來的重要項目趕工,我又告別了好不容易養成的早期和晨間運動的習慣,生物鐘變得紊亂,直到現在也未能調整回來。我有著極大的動力變得更好,很多習慣我嘗試養成,可在成長的路上我就像撿苞谷的小熊一樣,一路拾取,一路丟失.......在很早前已閱讀過易仁永澄老師的干貨文字,了解到老師,恰巧遇上老師組織的海比特訓練營招募,有導師有工具有監督推進落實,于是我與兩位上進追求高效成長的小伙伴一起報名了海比特訓練營。
二、開營前預習
2.1 課前閱讀
課前的預習熱身閱讀:易仁永澄老師成長,從扇貝網開始和時間開銷1000天記錄
印象很深的是一個字:恒。最初培養習慣,只是改變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開始一個“習慣”很簡單,但習慣的養成在于守恒,這并不容易。“君子之治,始于不足見,終于不可及”,我們期望的成長、進步最初都是從微小的改變開始,經過持之以恒的積累,最后擁抱屬于我們的復利。
2.2分享課程
好習慣,為什么你總是堅持不了 永澄老師開營預習分享課對準的正是我的痛點。
課程筆記思維導圖:
2.3預習感觸
(1)運用心理學效應
“堅持習慣”的確像是一件苦差事:每天堅持早起,早起后要堅持健身,堅持健身后要堅持吃早餐...夜晚要堅持早睡,如此下來全天都是緊繃的……用詞會帶來微妙的心理變化。老師倡導的“靜靜地持續投入習慣”,有種安靜地做個美女(男)子,低調而不斷進步的味道~以心理學原理幫助習慣養成,事半功倍。更多的心理學效應應該為我們所用。
(2)自我成長的加速途徑
老師在知識管理系統里同樣講到過這個萬能原理,基本可以通用,自我成長是道(價值、愿望)自我管理為術(方向,路徑),習慣則是器(工具,手段)。我學過很多關于自我管理、時間管理、精力管理許多方面的知識,可是學的越多似乎越龐雜混亂。老師給我指引了一條高效的成長方向,從習慣養成開始。
(3)習慣養成的本質
老師引入了象與騎象人的形象概念來闡述習慣養成的本質:讓象與騎象人和諧共處。象是一個心思柔軟且傲嬌的動物,它代表著感性我,象的外延周圍是騎象人,代表著理性我。正如日常生活中理智常常不能駕馭情緒,現實中感性我與理性我時常陷入爭斗。
養成習慣的方法一方面在于處理涉及象與騎象人的TMBRT五個影響習慣因素,使其積極運作。
如果感性我(大象)不想動,理智我(外延騎象人)怎么驅動也難以讓大象行走。詳見積極心理學的另一種答案:象與騎象人 同樣,外延周圍的騎象人在習慣培養中起著重要作用。
老師利用了守株待兔的故事進行舉例分析:
T觸發器:兔子撞死了
M動機:想要確定是否還有兔子撞死
B行為:把兔子撿走
R獎勵:獲得兔子
T觸發器敏銳度:發現在第二天、第三天......發生了同樣的事
養成的習慣:每天守株待兔
另一方面,五因素模型也揭示了許多習慣無法堅持的原因,需要我們規避
試用開頭我提到的曾經放棄的習慣來分析其主要的原因:我拋棄了每日練字的習慣(因為動機、目的不明確);丟下了每日閱讀(方向不穩定);晨間運動的習慣(難度大)。
因為趕項目加班幾晚,告別了早起的習慣(風險未防范),后來嘗試從8:30點起床直接恢復到原來六點起床,嘗試由2點睡覺直接到23:00休息,失敗(計劃不漸進)。
我設立了心錨,卻未曾使用(觸發器無效);設置了獎勵,卻并不及時獎勵(反饋不及時)。
擅用五因素分析并處理,可以促進習慣的養成,盡量防范在習慣養成路上跌跟頭。
(4) 清單+If...then工具
列出清楚的想法??行動的清單可以引導大腦調成“傻瓜模式”,按清單匹配并行動,不用再做掙扎糾結。
使用If...(A念頭)then...(B行動)思維來列清單,看似簡單,類似“如果...那么..."小學生語文的造句,卻能將人散亂的思緒隨意性的想法進行整理,重新編制,讓人的感性思維得以理性把控。
老師例舉了例子:
如果想養成學習習慣,可以列“如果我想看電視,我就去畫張思維導圖”;如果想培養瘦身習慣,可以列“如果我想吃零食,我就去喝口水”
If...then工具的設想非常大膽,與設定心錨不同,If...then設定壞習慣的念頭為觸動器,轉折承接的是好習慣行動,讓壞習慣的觸發點漸變為好習慣的觸發點,在原理上將高效促使壞習慣持續減少帶動好習慣持續增長。
If...then工具也不同于延遲反應和延遲滿足的方法,并非我想做A事,那么我先做B事,做完再做A事,而是由想A事直接轉換為做B事,不再去以A事來達到滿足。
不禁思考人的思維真的能這樣大角度變線么;人能從做另一事件上彌補對一件事的滿足么。我很期待嘗試這個簡單新穎的工具。
三、我的行動計劃
方法和工具雖好,但學到并不等于熟悉,更不等于做到。我還需要分享,在利益他人的同時讓自己的知識留存率提高,需要刻意地訓練和持之以恒的行動。
1. ?在8月7日20:00前,將TMBRT模型運作原理分享給一位朋友
2. 便簽紙寫上“如果我想吃糖”,“那么我就去喝水”貼于辦公桌顯眼處,開始嘗試去使用If...then工具
3. 不再勸誡自己“堅持習慣”改為“安靜而持續的地投入習慣”(^_^)
我是來自兔兒夜行隊的劉丁新悅(悅己兔),我的另外兩位隊友是姜文靜(姜兒)和丁舉高(錦衣夜行)。我們團隊的口號是:“機智如我,低調如我,尋覓光明!”我最期待養成的習慣是要事優先,清晰認知什么是對自己最重要的,拒絕以各種理由拖延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