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家庭》68歲的他決定出柜,并對子女坦誠相告

昨晚澎湃新聞發布一條微博:

河南一男子狀告精神病院:只因是同性戀,被強制治療19天。

而且他是被親戚綁去醫院的。

娛丸愕然。

這已經是一個允許同性戀結婚的自由時代。

但為什么「同性戀」=「精神病患者」這樣的歧視標簽還不能去除?

昨天的艾美獎落下帷幕,備受關注的當屬這部《透明家庭》

講述的就是一個同性戀家庭的故事。

IMDb 8.0

自2014年第一季播出以來,獲獎頗豐。

昨天艾美獎上更是一舉拿下最佳男主和最佳導演兩項大獎。

男主角杰弗里·塔伯(左)和導演吉爾·索羅威均獲獎。

年邁卻依然帥氣的塔伯扮演男主角莫特。

在劇中的造型是這樣嬸 ↓

一頭金色長發的老奶奶。

帶首飾化濃妝,一顆未見衰老的少女心。

《透明家庭》講述了一個古怪的家庭故事。

這個家庭中每個人都有很多秘密。

男主莫特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也是一名同性戀。

而且他的愿望就是成為女人。

但三個孩子也沒讓大人省心。

大女兒莎拉人到中年,有著看似美滿的家庭,卻和女同糾纏不清。

二兒子喬什處于青春期,敏感自卑卻濫情。

小女兒阿里從小被父親器重,卻是不愿承認自己一事無成的戀男癖。

沒錯,這是一個 LGBT 群體。

L=女同性戀

G=男同性戀

B=雙性戀

T=跨性別者

莫特是一位慈祥的父親,在劇中冷靜、睿智、處事不驚,卻是常人不能理解的 “非正常人”。

他68歲時候決定出柜,并對自己的子女坦誠相告。

然后打理長發,化妝逛街,穿鮮艷的衣服。

去參加各種化妝舞會。

他想趁著年華仍在,好好活出真實的自己。

不出意料,在全家引起軒然大波。

彼此爭執,爭論,爭吵,甚至差點“反目成仇”。

就是這樣一個離奇復雜的劇情,呈現得敏感卻不沉重。

沒有嘩眾取寵,而是漫不經心地用一種黑色幽默講述每個人最真實的故事。

莫特從最初的猶豫矛盾,到后來的勇敢決絕。

活得越來越自由,越來越輕松。

子女由開始對自身的迷茫和對父親的不接受,到后來探索到家庭的意義。

理解父親并重新定義自己。

本身不透明的每個人褪去掩飾,從最初糟糕又疏離的家庭,到后來坐在了一張餐桌前,手拉手祈禱。

重新回歸坦誠透明,做最真實的自己。

每個人都在成長,每個人都有對親情的維護。

這是整部劇讓我們深切感動的地方。

可以悲傷卻無須悲憫,因為他們只是在勇敢地過著自己喜歡的正常生活。

《透明家庭》讓更多人了解、理解并尊重 LGBT 群體。

其實關于同性戀、變性人這樣的真人真事,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發生了。

世界上首位通過手術轉換性別的案例——Lili Elbe。

這個真實故事被寫進小說《丹麥女孩》,并翻拍成同名電影,去年上映。

不得不承認主人公都足夠勇敢。

而更讓我們感動的是,他們最終都得到了家人、朋友以及很多社會人士的理解和支持。

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現狀。

不論是社會人士還是編劇導演,越來越多的人在為LGBT人群發聲。

社會慢慢擁有更多的包容和同理心。

塔伯昨天的獲獎感言中提到,“請給那些變性人演員一次機會。

《透明家庭》不只是關于變性人、同性戀的故事。

更是一段用生命尋找自我的旅程,是對自我的清醒認知。

是對人性自由的勇敢追尋。

既然世界上有不同的國籍,種族,膚色,語言,思想,信仰。

那么「性別」也不應被加上標簽。

而標簽的去除,則需要每個人用善良包容心,去理解并尊重這個世界。

生而為人,

我們天生平凡,卻又不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